冬至1974年初,我国考古工作者又继续发掘了马王堆二号墓和三号墓。从墓中出土的文物证实,二号墓埋葬的是当时长沙诸侯国第一代软侯利苍(《汉书》记载其又名黎朱苍,始封于汉惠帝2年,即公元前193年,死于高后8年,即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则是利苍的儿子,约30多岁,葬于公元前168年。由于二号墓和三号墓密封不严;防腐程度比较差,两具男厂均已腐烂,仅存残骨。二号墓因多次被盗,所剩器物不多,约200余件,主要是漆器,但出土了墓主人的私印和官印,对判断死者的身份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是十分难得的历史见证。此外,还出土了鼎、盒、钫、匕、勺、熏炉等陶器,及小铜鼎、鎏金嵌玉铜卮、错金铜弩机、铜剑首、玉璧等。
三号墓出土的文物有1000多件,学术价值最大。这里不仅出土了戈、矛、弩、箭等兵器和瑟、竽、笛、琴等乐器,许多精致的漆器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出土了一些久已失传的古代科技文图。其中仅帛书就有二三十种共12万多字。其中有《老子》写本两种,上下篇的次序与流传下来的本子相反,文字也有出入。甲卷本后有三篇没有篇名的古佚书;乙卷本前有四篇古佚书,即《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共11000余字。此外,尚有《战国纵横家书》、《周易》、《五星占》、《彗星图》、《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地形图》、《驻军图》等秦汉以前的古书。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号墓出土了一顶乌纱帽,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顶乌纱帽。据墓中遗策记载,它的原名叫漆缅纱帽,制作精细,属稀世珍品,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由于至今找不到相仿的丝织品而无法复制。另外,在三号墓内,还发现了四幅彩绘帛画。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内容与一号墓大体相同。挂在棺室西壁的一幅画的是仪仗图,呈长方形,长212厘米,宽94厘米,描绘的是墓主人头戴刘氏冠,身穿长袍,腰挂宝剑检阅部队或率部队出征的车马,仪仗的壮观场面。另两幅已严重破损,但仍可辨出一些画面图案。这些画绘制精巧,内容丰富,说明西汉早期的画师们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和造诣。
三个汉墓的排列形式为:一号墓与二号墓东西并列,封土相当,明显是两座不同穴的夫妻合葬墓;三号墓在一号墓南边,两墓口相距4.3米,从年龄上看为母子关系。一号墓成墓较晚,约在公元168年以后数年间。说明墓主辛追作为利苍的夫人,曾于丈夫死后守寡20余年。
汉墓的工程浩大,约计耗费人工10万个以上。棺椁巨大而完整,结构很复杂,大致有枕木、椁室、棺几部分组成。以一号墓为例,在墓底横放着3根方形大枕木,枕木上面放置椁室,椁室内由内外壁构成4个边当中1个大椁室。边箱是用以放置随葬品的,中间的椁室则放置棺材。椁室长6.72米,宽4.88米,高2.8米边箱和椁室都盖有薄隔板,上面又加上了两层厚盖板。三椁、四棺层层套合,上上下下,严密平整。木椁四周及上部填充着防潮木炭,约5000公斤之多。在木炭层以外,又以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0.6米至1.3米。一号汉墓中的女尸和大量的随葬品之所以保存得这样完好,据科学家分析,其基本的原因是密封深埋,造成了一个长期缺氧的环境。由木炭和白膏泥形成的密封层,具有防潮防腐作用,加之棺内放有抑菌作用的含汞化物液体,这样就使尸体、葬具和随葬器物在经历了2100多年后,仍能完好地保存下来。一号汉墓木炭用料除外,墓内木材约52立方米,估计耗费原木200立方米以上。棺椁全部用扣接、套榫和拴钉结合,没有一枚金属钉子。所有木椁全用整块大木料,最大的一块侧板,长4.88米,宽1.52米,厚0.26米,估计原木直径至少2米以上。木料的年轮清晰,从年轮的宽窄程度可推测2000年前湘中地区的微气候,因而引起国家气象局的注意,两次派专家前来研究墓中出土的古老木头。
总之,长沙马王堆三座西汉早期汉墓的发掘,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它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多年来已获得众多研究成果,为世界所瞩目。
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自从基辛格秘密访华同我国商定的尼克松访华公告发表后,中美双方对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访问都作了充分准备。尼克松为确保访问成功,1971年10月,又派基辛格公开来华,商谈他访华的具体日期和公报草案。翌年1月,又派黑格率先遣组来华,商谈他的活动安排和电视转播等事务。尼克松本人也作了充分准备,甚至学会了使用中国的筷子进餐。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于2月17日乘"76年精神号"专机来华。
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我方也作了细致周到的准备。当时两国因敌对多年,尚无外交关系,而尼克松又以国家元首身份来访,考虑这种实情,我国在礼遇上选择了"以礼相待,不亢不卑,不冷不热,不强加于人"的方针。在会谈方面也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方针。周恩来还把会谈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毛泽东同尼克松会见;二是周恩来同尼克松会谈;三是姬鹏飞同罗杰斯会谈;四是全体会议。在其他活动安排上则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做了多套准备,供他们选择。
2月21日上午9时,尼克松总统的专机飞抵上海,稍事休息用餐后,即由专程前往迎接的乔冠华、章文晋、王海容等陪同,于上午11时30分到达北京。周恩来、郭沫若、李先念、叶剑英、吴德、姬鹏飞等党政军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约百人前往欢迎。抵达北京机场时,尼克松为纠正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期间杜勒斯下令不同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握手的傲慢失礼行为,刻意安排在他同周恩来握手前,随行人员暂缓下机。当他和夫人快步走到舷梯尽头时,就在掌声巾他急忙伸手向周恩来走去,主动同周恩来热情握手。这一历史性场面被摄影师一一摄入镜头。尼克松事后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当天下午,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晚上,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宴会。他在祝酒辞中说:"尼克松总统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前来我国访问,使两国领导人有机会直接会晤,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是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愿望的积极行动,这在中美两国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中美两国尽管社会制度根本不同,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导致战争。他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中美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尼克松在祝酒辞中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在我们讨论我们的分歧的时候,我们哪一方都不会在原则上妥协。但是,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
随后,周恩来和尼克松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姬鹏飞外长和罗杰斯国务卿也进行了会谈。其间,尼克松一行访问了北京、杭州和上海,参观了文化、工业和农业项目。作为这次历史性会晤的主要成果,中美双方于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上海公报》是中美双方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磋商,又在这一次高级会晤中一再讨论后达成的。它真实地表述了当时中美关系的实际状况和中美两国的立场,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上海公报》是高度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晶。美方本来想发表一个只强调共同点,不提双方分歧的公报,以显示其中国之行的成果。中国不同意这样做,并提出了一个建议草案,既列出了双方的共同点,也摆明了双方的分歧所在。这使尼克松和基辛格大为吃惊。对此,周恩来作了大量耐心的说服工作。他指出:中美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际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20多年的隔阂不可能消失于一旦,如果此时双方签署那种不说真话,也不打算遵守的文件,是不可取的。掩盖分歧的做法会给两国人民和全世界一些幻想,那样将会使他们失望,反而不利于两国关系。中国方面建议,公报允许双方阐明各自的原则立场。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使美方难以拒绝。
《上海公报》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关于中美双边关系。台湾问题是两国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中方重申:"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美国表示:"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还确认要将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全部撤出台湾。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它也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础,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中美双方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并通过各种渠道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和讨论。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利益的。"双方表示要发展两国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新闻的联系和交流及贸易往来。
在《上海公报》中,双方明确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把反霸原则载人国际性文件,这是第一次,这对中美双方是一个约束,对各国人民是一个保证,对霸权主义是一个制衡。
关于国际形势。双方明确宣布:"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危险"、"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那就是违背各国人民利益的"。中国在《公报》中重申了以下看法和一贯的立场: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中国决不做超级大国,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表示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一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侵略、干涉、控制和颠覆。一切外国军队都应撤回本国去。中国再次明确表示支持印度支那、朝鲜以及其他国家人民的正义斗争。美国方面声明: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需要对缓和当前的紧张局势和消除冲突的基本原因作出努力。美国将致力于建立公正而稳定的和平,支持全世界各国人民在没有外来压力和干预的情况下争取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改善与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缓和紧张局势。任何国家都不应自称一贯正确,各国都要准备为了共同利益重新检查自己的态度。美国还对印度、朝鲜、日本和印巴冲突等问题阐述了美国的立场。
熟悉中美关系发展史的人们注意到,中国政府在过去长达17年的大使级谈判中所坚持的两条原则,即:第一,美国政府保证立即从中国领土台湾省和台湾海峡地区撤出它的一切武装力量,拆除它在台湾省的一切军事设施;第二,美国政府同意中美两国签定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协定,在《上海公报》中都得到了反映。这是中美会谈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表现。因此,它既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巨大胜利,也是美国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意义远远超出了中美双边的范围,对整个国际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28日,尼克松一行结束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访问,乘专机离开上海回国。周恩来等到机场送行。尼克松对周恩来说:"这确实是一次非常愉快的访问,我希望有朝一日有机会再来上海。"当晚尼克松一行返抵华盛顿。他在机场发表讲话称"这是一次谋求和平的旅行"。"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经过一代的敌对以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建立联系。我们实现了这个目的。"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它是两国领导人在国际形势面临转折的重要时刻所作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它不仅为亚洲与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国际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中苏三国三角外交的态势从此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决定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中和解加强了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使苏联不得不加紧同美国和西欧实行缓和。这种和解还迫使日本急切地要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终于推动了两国于1972年9月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与中日建交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但是,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起,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屡次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两国关系一直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仍然富于远见地主张,要把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的日本人民严格区分开来。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两国人民之问的友好往来和贸易关系并未中断,而且有所发展,日本人民要求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呼声也日渐高涨。这就为两国关系在70年代取得突破打下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