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转机时刻(1970-1979)
2999600000044

第44章 1977年(4)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和破坏,各级党校均处于瘫痪状态。粉碎"四人帮"后,为了充分发挥党校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1977年初,中央决定恢复中央党校的教学工作,并委派胡耀邦到校为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10月5日,中央作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需要,澄清被林彪、"四人帮"颠倒了的路线是非,思想是非,理论是非,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发出了开展"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的号召,要求各级党委切实办好党校,把办好党校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事业看待。决定要求各级党校做到:每期学员结业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党性方面,作风方面,都有一个明显的进步,明显的提高。这一条是衡量党校办得好与不好的一个主要标志。决定明确要求把党校办成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强阵地,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模范。

在中央的关怀下,党校迅速恢复了招收学员,培训干部的教学工作,并进行了大力整顿,形成了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局面,逐步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校大力贯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员人校后,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要掌握其精神实质,静下心来,思考些问题。在学习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群众路线、破除迷信、敞开思想,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则,贯彻到教学中来,使学员在思想方法上得到显著提高。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根本环节。党校不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调这个问题,而且在全校各方面的工作中,都强调这个问题。党校整个教学工作中,坚持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坚持学习原著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中央党校选编并重新校译了《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百万字的4卷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40万字的1卷本)等基本教材,完整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对于学习讨论的不同意见,坚决实行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装袋子的"四不主义",让每个同志毫无顾虑地在学习中敞开思想,畅所欲言。

党校大力贯彻了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路线。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以后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党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各部门工作探讨的重点课题。整个党校工作完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别是在教学工作中,有力地贯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

党校大力贯彻了党的组织路线。党校除了轮训一般高、中级干部外,还开办了中青班、少数民族班、各种专业班,如宣传干部训练班、组织工作干部训练班、理论专业学习班,并建立了分部,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着党校的作用。党校为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强调全体学工人员,都要认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十二大通过的党的章程,努力改进作风,增强党性。

党校还从各个方面参加了拨乱反正的活动。1977年10月,胡耀邦亲自指导撰写的《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的文章发表以后,产生了良好的作用,为以后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进行了强有力的思想舆论准备。胡耀邦同时还强调提出,在党史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开始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为正确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开拓了道路。中央党校创办的《理论动态》在拨乱反正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论动态》刊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公开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次讨论,对于促进思想解放,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推动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校学习的学员,多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对党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的老同志,不少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和折磨的。他们经过在党校的短期学习,倍感党的亲切和温暖。他们学习了理论,提高了认识,打破了林彪、"四人帮"制造的精神枷锁,从而加深了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中央党校从1977年9月到1983年7月的6年间,在校学习结业的学员有22596名,为"文化大革命"前18年毕业学员总数6883名的3一倍。在2万多名学员中,有党的高中级干部6395名,占中央所管干部的一半左右。理论专业干部11827名,大部分是省市和地级党校的教学人员。组织、宣传、纪检、新闻、调研、计划、水电、司法等部门专业干部1880名,新疆和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328名。从1980年9月到1983年3月,中央党校还和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北京市委共同举办了四期校外分部,学员人数10909名。中央党校在6年时间里,这样大规模地轮训干部,在党校历史上是少有的。

历史事实证明,党校在党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党中央所指出的:"办好各级党校对培训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党政领导骨干,加强执政党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

从5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逐步由学校单独招生、联合招生过渡到1952年开始的全国统一招生。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通知》。《通知》认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不利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不利于更多地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进人高等学校。这种考试制度,必须彻底加以改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因"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各省、市、自治区未能办理招生工作。全国高等学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6年之久。1972年恢复招生实行推荐上大学校制度,只招收经过两年以实践锻炼的工农兵,使高校新生的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极大地摧残了新中国的人才培养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逐步展开。1977年10月2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今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当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新的招生制度,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不考试的做法。招收新生要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省、市、自治区批准的方法。报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按学校和学科类别填写两至三个报考志愿。考试分文理两类。1977年,文科的考试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的考试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报考外语专业的要加试外语。由省、市、自治区拟题,县(区)统一组织考试。

会议还规定当年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条件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革命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在校的高中学生,成绩特别优良,可自己申请,由学校介绍,参加报考);身体健康。另外,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

会议对招收研究生的工作也进行了讨论。今年招收的研究生将从工厂、农村、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选拔,也可从应届大学毕业的学生中选留。招收研究生的条件,除政治表现与高等学校招生要求相同外,要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有一定的研究才能和专业特长。有专业特长和研究才能的工农兵、在职职工不受学历限制,但须具有同等的文化程度。

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指出"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直接关系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影响中小学教育,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一件大事。各级党委必须重视招生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我们要把这次招生的过程,变成动员广大知识青年和在校学生更积极、更自觉地为革命学文化,走又红又专道路的过程"。

全国有570万青年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大专院校从中择优录取27.3万名学生入学,新生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高考制度的恢复,成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年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读书热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高考制度实行20年来,适应了国际科技竞争的要求和国内发展经济的需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