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转机时刻(1970-1979)
2999600000053

第53章 1978年(9)

安徽省农村是我国受"左"倾错误破坏,后果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1977年7月,中共中央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带领省委揭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罪行的同时,深人农村,深人群众,对安徽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大量的、周密的、系统的调查研究,并于这年11月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这份省委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强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开放集市贸易。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上述规定的主要精神,是纠正"左"倾错误对农村工作的影响,切实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能够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鼓励广大农民从多年来"左"的一套束缚中解放出来。1978年春,万里又提出了"以生产为中心"的口号,要求一切工作围绕生产、服从生产、为生产服务。这些重大措施不仅为农村工作的拨乱反正,而且为安徽农村的改革试验打下了思想基础。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省发生了一百多年来罕见的特大旱灾,全省许多地区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受灾面积达6000多万亩,有400万人口的地区人畜缺水吃,土地干裂,秋种无法进行。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安徽省委认为,与其土地抛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于是做出了"借地渡荒"的决定,规定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菜,并鼓励农民开荒多种,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公粮,不分统购任务。这一重大的政策性规定,突破了多年来的条条框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借地的基础上,安徽肥西县山南公社在全省首先闯开禁区,搞起了包产到户01978年底,山南区1006个生产队有77.3%的队实行了包产到户。几乎与此同时,1978年底,安徽历史上有名的穷县——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也悄悄地进行了更为大胆的改革尝试。这个生产队的18户农民冒着挨批、挨斗、坐牢的风险,把田分到户,实行包干,他们立了字据,赌咒发誓: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8户21个在场的人含着眼泪在契约上捺上了鲜红的手指印。这18户农民向饥饿宣战的勇敢行动,在我国的农村发展史上揭开新的一页,使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农村变革从此开始。

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包干到户与肥西县山南区的包产到户在基本原则上是相同的。同样是向集体承包土地,由家庭经营,以产量为分配依据,同样要求做到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同样要接受国家计划的统一安排,同样要以合同为手段。所不同的是包产到户是通过生产队计算出每个劳力的工分,实行统一分配。而包干到户则省去了工分这个环节。肥西县山南区与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消息传开后,很快在安徽省发生了广泛影响。1979年春天,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全省各地广大农民群众以山南区和小岗生产队为榜样,勇敢地打破了"左"的精神枷锁,大胆实践,创造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其中较为普遍的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则在全省得到了迅速推广。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只占全省的10%,到1980年,已发展到65.88%,1981年。达到84.64%。在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中,尤属家庭经营,包干分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即包干到户)最受农民欢迎,增产效果也最为明显。因而推广也最为迅速。1980年全省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为21.08%,到1982年,就发展到95%,成为全省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责任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安徽的农业生产出现了奇迹般的变化。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肥西县山南区不仅顺利渡过了灾荒,而且超额完成了秋种计划。1979年全区麦子总产量比历史最高年产量还增长了两倍半。大包干(包干到户)的发源地,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原来每年的人均口粮只有100斤一200斤,而且家家逃荒,户户讨饭。1979年实行大包干后,一跃成为全公社的"冒尖队",全年粮食总产量13.9万斤,相当于本队1966年到1970年五年产量的总和,人均产粮1200斤,比全公社平均水平高200斤;全队农副业总收入4.7万元,人均400多元。小岗队的一年巨变,使人们大开眼界,清楚地看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使包产到户到包干到户的试验迅速发展成安徽全省的改革潮流。

安徽的农民在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过程中,得到了以万里为首的中共安徽省委的强有力的支持。包产到户在60年代初曾在安徽实行过,并收到了引人注目的好效果,使安徽农民在经过"大跃进"、"共产风"的灾难后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可惜好景不长,包产到户刚试行一年就遭到天折。在"左"的指导思想下,这个利国利民的好办法,却被当作"单干风",当作资本主义复辟,进行了无休止的、逐步升级的长期批判和残酷斗争,在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上造成了严重的内伤。很长时间内,人们是谈"包"色变,心有余悸,因而这时对包产到户发出种种非议和责难,个别地方甚至企图强行制止包产到户。一时间出现了不少思想混乱。有的人认为:包产到户、产量喜人,方向愁人。担心合作化的成果全丢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有的人提出:包产到户,是生产关系的倒退。说什么"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还有的人表示:"我们宁肯迟发财,也不愿跌跤子。"生怕搞了包产到户,将来又要倒霉。针对干部和群众的种种心态和"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中共安徽省委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民的改革尝试并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当肥西县山南区的多数干部群众要求搞包产到户时,万里当即同意他们试验,并亲自去山南区作调查。农民当面向他提出:"包产到户允许我们搞多长时间?"万里当即回答:你们愿意搞多久就搞多久,什么时候不增产了就不搞。当他得知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大包干被当成"异端"遭到围攻时,就毅然决然表态说:我批准你们干11980年1月,万里又来到小岗,深情地对乡亲们说:我早就想这样干,就是没找到干的地方。万里的明确态度使农民们感受到:省委领导在坚定地支持他们,做他们强有力的后盾,推动他们解放思想,大胆创造。当农村中各种生产责任制纷纷涌现,干部群众对此争论不休的时候,万里明确提出:各种办法都可以实验,只要能做到增产、增收、增贡献,都是好办法,要让农民群众去鉴别,去选择。针对干部中存在着的种种疑虑,省委领导还常常分赴各地、县,对干部们进行耐心地反复地说服教育,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支持群众的改革要求,引导并帮助农民把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提高。正是因为有万里和安徽省委领导的坚决支持与正确领导,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改革试验才得以不断冲破阻力,迅速发展到安徽全省,并对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安徽省的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尝试,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整个农业体制改革的前奏或序曲,这一尝试的成功,预示了我国农村中不可逆转的改革趋势。

四川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四川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解放前,经济以农业为主,解放后,国家在四川逐步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到1978年,四川省的工业,从固定资产的总量来说,已居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中的第二位,但是产值和经济效益却很低。中共四川省委在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的主持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抉择。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省委提出了一个重大决策方案:给企业以自主权,把企业经营好坏直接和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挂起钩来,并从此人手,改革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

根据这一意见,1978年10月,中共四川省委选择了成都无缝钢管厂、宁江机床厂、四川化工总厂、新都氮肥厂、重庆钢铁公司、南充丝绸厂共6家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由此拉开我国搞活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四川省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及时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