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遇见潜意识的自己:直觉修炼课
30016500000017

第17章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1)

○面对虚伪,我们认为不要完全抵制、反感,而是要视其为一种常态

○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人的个性和行为,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象,培养出乐观的潜意识

○神秘感是一种典型的潜意识表现,它会对人形成持久、深刻的印象。不管这种印象是好是坏,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有力

○自我对比的矛盾与自我分裂的矛盾,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印象冲击,让我们自此形成了难以忘掉的印象

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

每个人都在忙碌着,但并不见得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为什么忙碌着。当停下忙碌的脚步时,有多少人抬起头来,想想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学会和自我的心灵进行对话,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状态进行定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他的努力,他的忙碌,就可能都是些徒劳无益的无用功。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在人前展示什么样的形象?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你该如何对待你的优点?又该如何处理自己的缺点?你想拥有一个怎样的潜意识?你想传达给别人一个怎样的潜意识?

不要回避这些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难。在现实生活、人际交往中,状态不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既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以改变自己的形象,又不知道自己给别人造成不良印象的潜意识的原因何在。这些问题,都应该在自我内心的对话中找到答案。

首先,我们应在自我对话中,体会自信、愉悦及平衡的感觉,让自我主体与时空坐标在对话的过程中得以确认,并建立起潜意识体系和处事机制。

与心灵对话的本质是:自我接纳与意象间的对话。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我意象”就是一个人对自我所刻画和认可的自我“图像”或“肖像”,或者说就是你闭上眼睛直观感受到的自我形象,它是人对于自我是什么人,能干什么事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这种自我意象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得来于每个人已有的经验,比如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欢乐和痛苦的经验,荣誉和屈辱的经验等,此外还有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有这些影响中,尤以童年、少年的独特经历最为深远。我们根据自我意象的导向把它分为积极的自我意象和消极的自我意象。前者是对自我的正方向评价,如自我接纳、自尊、自信、自爱、善于克服困难等;后者则是对自我的负方向评价,如自我否定、自卑、压抑、自暴自弃、脆弱、意志力薄弱等。不同导向的自我意象,直接影响我们潜意识的判断取舍方向。面对同样一件事,正方向的自我意象,有助于产生解决问题的潜意识;相反,负方向的自我意象,则有助于产生怯弱、逃避的潜意识。

我们概括出自我意象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自我意象是一个人行为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的言行举止,甚至包括一个人所营造的人际环境,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人会按着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去行事。比如,一个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能胜任某门学科的人,他就会因此对该学科饶有兴趣,继而信心十足地去学习、应试,他处在一种良好的潜意识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反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按照负面的自我意象去行事,就难免会兴趣索然、畏首畏尾,压抑地学习、应试,最终难以发挥自己的潜力。

可见,不同的自我意象,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潜意识,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一个有着消极自我意象的人,他们倾向于搜集失败的信息,他们对于失败总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总有不如人之感。比如一个销售员,他在前去拜访客户时,经常出现“我搞不定他,这个客户太一根筋”“我的职业太乏味,毫无意义”等想法,这样他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就相信命中注定,继而就更加强化了消极的自我意象。

相反的是,那些具有积极自我意象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克服困难,赢得成功。一些表现良好的销售员,他们在工作中,将难以说服的客户视为挑战,积极思考,举一反三,善于从挫败中获益,并及时淡忘被打击的痛苦。他们善于搜集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励自己从成功走向成功。

第二,自我意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它又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意象是后天才逐渐形成的,不是一种先天经验,它存在于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占据主导地位。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许多人表现不佳,如焦虑、自卑、紧张等,这些只是消极自我意象的外在表现,如果具有这些消极意象,它所形成的负面潜意识,会直接导致你在行为层面屡屡失败。我们必须致力于意识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意象改变,这样方可取得长久的效果。

西方某心理学专家在自我意象的改变上,做了最早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实验,他是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他曾在心理实验中获得这样差异悬殊的结果:在第一个实验中,被测试的学生一开始在100个单词中拼错了55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但在第二年,他的各科成绩平均91分,是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一个被测试的学生一开始因成绩太差而被迫退学,经过实验后,他被某知名大学录取并成为全优生……

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明显的效果呢?这位专家分析后认为,人的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它是各种感觉、理性等整合一致的体系,是潜意识的外在体现。与这个体系不一致的思想,一定会受到排斥而不能引导行为;与这个体系相一致的思想,则会被采纳而引导人们的行为。个性的中心或者说这套思想的中心就是个人的“自我意象”。

假如人的自我意象是消极的,成功也会被解释为偶然,失败则被解释为必然。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收集佐证,来强化自己消极的自我意象。因此,改变自己,我们就必须改变自我意象。如果一个人对于某项工作的开展,觉得有困难,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他首先改变自我意象,改变自我观念,从消极的自我意象变成积极的自我意象。随着这种改变,他的工作能力和生活的幸福度也就会随之得到提升。

第三,自我意象与“归因心理”。

就其字面的含义来说,“归因心理”是指把原因归类于某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讲,归因就是寻找导致结果的原因。归因的不同,直接反应一个人自我意象的差异。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因此,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和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

重点是,不同的归因一定会影响归因者对于未来的期望和行为。积极的归因,会极大地强化归因者的激励水平,充分发挥其潜能,消极的归因则会降低归因者的积极性。

心理学专家根据对于成败行为的认知,提出了一个归因模型。这种理论模型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每一种原因又可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能力和努力两项属于内控,任务难度和运气则属于外控。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两项较稳定,其他各项则不稳定,根据可控性难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只有努力一项是可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

由此可见,自我意象的确与归因密切相关,并且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水平。消极的自我意象,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任务难等稳定因素。一旦受挫,人的自信心会备受伤害,成就动机可能大大削弱。积极的自我意象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粗心大意或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即使失败也不气馁。

人类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自我意象”是人类个性和行为的关键。改变自我意象就能改变人的个性和行为,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象,培养出乐观的潜意识。

不要用真实宣战别人的虚伪

孟女士在一家中小型的广告公司上班,她特别反感她老板的虚伪:每当快要下班的时候,她的老板就会走到她的身边说:“小孟,下班了,早点回家休息啊。”每天都要说上两三遍。一开始孟女士的潜意识就明确地判断她的老板是在惺惺作态,所以仍坚持过了下班时间并加班半个多小时后才下班。但她有些受不了老板天天如此,她就在老板的一次提醒后,当真收拾东西下班了——离下班时间还有五分钟。就是这五分钟,第二天她就听到同事私下里告诉她说:“就是你早走了那五分钟,老板在这里嘟囔了半天,说现在的年轻人一点苦都不肯吃,含沙射影的,说得我们都不舒服。”听到这些,孟女士心里那真叫一个气。

显然,案例中的孟女士遇到了一个虚伪的老板,说一套做一套,完全是两面人,显得非常虚伪和做作。相信有不少读者也正处于职场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呢?

我们这里有两个建议:

一、千万别做职场最聪明的人

什么叫聪明?很多人理解,聪明就是要好好表现,而且要让所有的人都看见自己的聪明。但是,我要你记住的,是别怕做职场里最笨的那一个,也千万别做最聪明的人。有些人没有自信,就怕自己是人们眼里最笨的那个。事实上,在公司混得最差的,通常不是最笨的,而是那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当你的潜意识觉得自己很厉害时,尤其是觉得自己在一个团队中是最重要的,这说明你可能距离很惨已经不远了。

聪明应该不是自己评定的,而是大家集体认定的。我们强调不可以有自卑的潜意识,但更不可以有自以为聪明的潜意识。笨人虽不能爬上权力的高峰,却可以在职场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却往往会被人排挤,会成为最先遭遇失败的“出头鸟”。

所以,聪明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笨反而更安全。这是虚伪吗?很显然不是,这是实实在在的谦虚,而且是一种潜意识与潜意识的内敛状态,这是一种随时可以激发、释放并且蕴含巨大能量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要追求这种状态。这是重塑自我的第一步,是从根本上远离虚伪的表现,也是平时觉得自己很厉害、什么都能做的人要好好学习的。

二、虚伪的人其实并不是异类

很多人都会觉得,我身边同事都太假了,他们像是戴着面具的人。而实际上,这种虚伪的人在职场中是主流,所以一个实话实说的人反而成了异类。因此,你也千万别把职场中虚伪的人当成怪胎,他们每说一句谎话,都是有好处的,而你做不到他们那么虚伪,是一种缺憾。所以在职场中,你可以拒绝虚伪,但要学会沉默。

对于我们的潜意识来说是没有虚伪和假扮的,因为你一旦说谎、做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用理性来改变潜意识的判断。虚伪都来源于趋利避害的理性判断。事实上,在一个团队或组织中,每个人出于趋利避害的天性,都会有虚伪的表现。上文例中的老板,之所以虚伪地让员工早点下班,就是希望塑造自己关心员工的形象——这对他有利;而内心又责怪员工提前下班,则是因为员工少做了工作,可能使老板的利益受损。

面对虚伪,我们认为不要完全抵制、反感,而是要视其为一种常态。我们完全可以拒绝虚伪,活出真实的自己,但是也要理解别人的虚伪表现,不要用自己的真实向别人的虚伪宣战,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要用你的真实去为周围的虚伪“埋单”。

潜意识选择职业说

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为行业的分化、细化,或许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行业已经是三千六百行了,在众多的行业中,我们该选择哪一行呢?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呢?

有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小伙子,他在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毕业不久,他就幸运地被一家大型的外贸企业录用为销售经理助理。但他具体的工作内容,用他的话说就是翻译,其他什么都不用干。当时这位小伙子认为自己和其他的同学比已经很厉害了,自己也挺满意了。但随着时间的飞逝,一转眼两年过去了,他发现自己对工作越来越没有了热情,完全就是混日子,上班的目的就是盼着下班。自己的水平和大学毕业时不仅没有什么长进,甚至还有所倒退,于是他就想,是不是自己当初选错工作了?对比一些大学的同学,他觉得做销售的都挺有出息的,自己也觉得做销售很有挑战,于是他就果断放弃了翻译的工作,加入了营销大军。但是工作不到半年,他就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做销售的材料,做起来也全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弃了工作,在家待了一年多。

从小伙子的经历中看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以及人生规划缺乏认真的思考,没有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没有找到真正让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还是一事无成。每个人的最佳职业发展期都只有短短几年,我们怎样才能在短短的几年里,找好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确定自己的位置呢?

这个是目前西方管理学界盛行的人格类型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测试,它要求受试者在测试过程中注意力完全集中,高度投入,在做出选择时要捕捉内心的直接选择,即潜意识指引你的选择,每个题目的考虑时间不能超过10秒钟。

下面就来试一试,看你的潜意识会带你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定位吧:

下面每7题为一部分,找出你选择最多的那个字母,按顺序进行排列。

1.你倾向从何处得到力量:

(E)别人。

(I)自己的想法。

2.当你参加一个社交聚会时,你会:

(E)在夜色很深时,一旦你开始投入,也许就是最晚离开的那一个。

(I)在夜晚刚开始的时候,我就疲倦了,并且想回家。

3.下列哪一件事听起来比较吸引你?

(E)与情人到有很多人且社交活动频繁的地方。

(I)待在家中与情人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例如说观赏一部有趣的录影带并享用你最喜欢的外卖食物。

4.在约会中,你通常:

(E)整体来说很健谈。

(I)较安静。

5.过去,你遇见大部分的异性朋友是:

(E)在宴会中、夜总会、工作上、休闲活动中、会议上或当朋友介绍我给他们的朋友时。

(I)通过私人的方式,例如个人广告、录影约会,或是由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介绍。

6.你倾向拥有:

(E)很多认识的人和很亲密的朋友。

(I)一些很亲密的朋友和一些认识的人。

7.过去,你的朋友和同事经常对你说:

(E)你难道不可以安静一会儿吗?

(I)可以请你从你的世界中出来一下吗?

8.你倾向通过以下哪种方式收集信息:

(N)你对有可能发生之事的想象和期望。

(S)你对目前状况的实际认知。

9.你倾向于相信:

(N)你的直觉。

(S)你直接的观察和现成的经验。

10.当你置身于一段关系中时,你倾向相信:

(N)永远有进步的空间。

(S)若它没有被破坏,不予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