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出轨的盛唐:武后
30032400000017

第17章 历史谜团中,婴儿伸出的绝望双手(1)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是大旱之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上天像中了魔咒,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只挂着一轮毒辣辣的大太阳,好像只升不落炙烤着大地。

古人擅长在天象上做文章,人间百相都系于天象。长孙无忌上表说这是首辅大臣失德,上天给的惩罚,所以要求自己辞职来给上天一个交代。长孙无忌过于托大,他以为老天爷不下雨,是因为上天对他这个当朝宰相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

这时的高宗皇帝犹如一只越挣扎越陷落的飞蛾,被包裹于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中做着无力挣扎。长孙无忌牢牢掌控着这张由权力、野心和阴谋编织而成的巨型大网。

其实长孙无忌在这种情况下这么做,有他自己的考虑。他是对唐高宗李治的态度做出一种试探,看看李治拿自己这个舅舅有没有当回事。显然此时的长孙无忌多虑了,唐高宗李治就算是想动他,也不会选择这个时候。

长孙无忌此时在朝中的势力和在禁军中的影响力还是无人能比的,人如其名,螃蟹横行人无忌。高宗皇帝也许是被长孙无忌的求退姿态感动了,于是连下诏书,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的舅舅:你老人家不许请辞,大唐和大唐人民需要你,而我这个皇帝更加需要你。

皇帝居然打出了亲情牌挽留长孙无忌,这让长孙无忌感到很满意,外甥的心里还是有这个舅舅的。春风化雨,长孙无忌见高宗皇帝不但没有动他的意思,反而又客气了几分,这让他又恢复了往日的霸气。

权力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高高在上、众星捧月的感觉,使得长孙无忌已经变成忘乎所以的权奴,他迈开坚定不移的步伐走向自己罪恶的救赎之地,九头牛都拉不回。

这时,大唐帝国的权力高层发生了重大的人事变动。在房遗爱谋反案之前,宰相班子的成员是:

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

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李;

中书令柳奭;

侍中高季辅、宇文节;

左仆射于志宁;

右仆射张行成;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禇遂良;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韩瑷;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济。

而到了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年底,其人员构成和相应职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长孙无忌;

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李;

中书令柳奭;

侍中崔敦礼;

左仆射于志宁;

右仆射、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禇遂良;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韩瑷;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济。

通过宰相班子成员的变化,可以说长孙无忌已经完全掌控了朝政,走到了权力的巅峰之处。在前一张名单中,九个宰相中起码还有四个(李、高季辅、宇文节、张行成)不是他的亲信;可在第二张名单中,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李之外,其他六个宰相都是他刻意安插进去的人,是看他脸色行事的人。

而在新的班子成员名单中,高季辅、宇文节、张行成这三个人已经不在了。宇文节是因房遗爱案被流放的,张行成、高季辅二人在这一年双双病逝。或许是天意眷顾,长孙无忌得以天遂人愿,一切尽在掌控。可是在这张名单中,有一个人职位的变动是长孙无忌不愿意看到的,那就是李,他从原来的开府仪同三司,擢升为三公之一的司空。

朝堂之上风云流转,后宫世界也随之变幻莫测。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一个青春正当时的女人,如果有机会被锁闭于后宫这个非人的世界里,成为以天子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时,时间久了,就连精神状态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不如此,就无法在这个特殊的世界里生存下去。

随着武媚娘的回宫,曾经得宠的萧淑妃也逐渐被冷落。其实高宗皇帝并非对萧淑妃心生厌倦,她有美丽姣好的容貌,和成熟丰满的身体,是个非常性感的美女。高宗皇帝偶尔到萧淑妃处,淑妃一定会数落他一番,不是说他不该爱上尼姑,就是说他不该和素来厌恶的皇后联手做出这种事。最后,总要求高宗皇帝尽快立素节为太子,闹得高宗不知如何应对、心烦意乱地甩手而去。

高宗曾经想过立自己最爱的孩子李素节为太子的事,并没有改变,就因为如此,才把长孙无忌屡次建议立陈王为太子的事,一直拖延到现在。

随着陈王忠被册立为太子,萧淑妃陷入到了愤怒、绝望、悲叹的境地。那曾经看上去五彩缤纷的羽翼就这样被现实无情地折断,如今她只有日夜痛哭。

立陈王忠为太子的愿望终于实现,打倒萧淑妃的心愿也已达成。她除了将内心的欢喜与母亲柳氏、舅父柳奭分享,也好好奖赏了武昭仪。

其实王皇后并不是吝啬之人,但她不谙人情世故,又没有把下人放在心上,所以很少赏东西给下人。唯有这一次,她赏给武昭仪自以为非常多的东西。

武昭仪很有礼貌地答谢,但她转手就将那些东西完全用于收买情报的工作上,包括探听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动静。

皇后得意的时期并没有维持多久,本来她就不受高宗的宠爱,在立陈王李忠为太子后,夫妻关系更加恶化。在高宗看来,无论是长孙无忌等人极力拥立陈王忠为太子,还是从感业寺将武媚娘接回后宫,都是皇后玩弄后宫权术的结果。内心的不愉快,使得高宗再也不愿意见到王皇后。

王皇后感觉到变化的不光是高宗对自己的态度,还有武昭仪。本来卑躬屈膝,尽力讨好自己的武昭仪,已经很久没到自己面前请安了。而她想见武昭仪一面,只有亲自登门去见她。

虽然武昭仪依然满面春风,郑重其事地出来迎接,但王皇后能感觉到那份热情与先前迥然不同,如果正巧高宗皇帝也在,王皇后就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那种氛围让她一刻也待不下去。

王皇后比以前更少出门了,她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被孤立的可怕。身边的侍女及宦官们的态度有一种职业性的虚伪,包括笑容。她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这种空虚让她坐立不安。

以前的她至少知道自己心里怨恨的是萧淑妃,想方设法地打击对方,于是将武媚娘从感业寺迎回后宫作为打击对手的工具,以前的生活是一种有目的的存在。现在萧淑妃已经失宠,陈王忠也被立为太子,那些想要达成的目的都一一实现,可她的内心却变得异常空虚。更为可怕的是,武昭仪已完全独占皇宠,和皇帝一起抛弃了她。

还有一件事让她内心也不舒服,那就是她与皇太子李忠之间微妙的母子关系。太子李忠虽然只有10岁,但他知道自己是皇后一派的人。能够被王皇后收为养子,并有幸成为太子,他是心怀感激的。对这位有权力的皇后,这位在近处看起来美丽且冷漠,更有一种阴冷之气的皇后非常害怕,使得这位少年常常不由得紧张起来。他小心翼翼在她面前请安,生怕不小心犯错。他虽然做得毫无瑕疵,但一点也感觉不出儿子对母亲应有的亲情。

对没有生过孩子的王皇后而言,有人称呼她“母后”就觉得内心温暖和欣喜了,可是她能感觉到这位少年在自己面前难以掩饰的紧张心理。

当太子在自己面前完成这一整套程序,转身匆匆退去的时候,从他小小的背影里,王皇后能够看出他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的那种兴奋。

无法忍受空虚寂寞的皇后,打算和过去的敌人萧淑妃联手。

王皇后放下尊严,亲自登门造访萧淑妃。两个冤家对头相顾无言,在尝过失宠的可怕滋味后,萧淑妃已不再是以前那个恃宠而骄的人。两个沦落的人同病相怜,在泪水涟涟中尽释前嫌。

王皇后与萧淑妃想联合起来对付武昭仪,不管她们如何努力,收到的效果却正好相反,只能更加强化高宗李治对武昭仪的依赖和喜爱。

武昭仪越来越受皇上恩宠,而王皇后和萧淑妃越是挣扎,越是陷自己于痛苦的深渊,难以自拔。因此,王皇后与萧淑妃的同盟关系,也在这种权力拔河中逐渐产生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