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出轨的盛唐:武后
30032400000034

第34章 上官仪事件引发的血案(1)

李义府被高宗皇帝从权力高层一脚踢开,这让武后很是受伤。毕竟他是自己的人,高宗这么做,也是在警示她;谁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一把手。

武后虽然有心想再拉李义府一把,可这次动他的人是皇帝,谁也没有办法。

在天下人朝武氏翻白眼、吐唾沫的时候,只有李义府站出来挺自己,才让她的人气指数不断飙升,直至走到巅峰。如今李义府垮台了,天下人朝他翻白眼、吐唾沫的时候,她却不能做到深情抚慰。

李义府上演的最后疯狂,完全是仗着武后给的那点染料开起来的染坊。高宗虽然没有杀李义府,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高宗这次是真的动怒了,谁也别想拿他这个皇帝不当回事。

虽然是个拖着病体的病人,只要高宗扶着墙跺脚,朝堂还是会抖上三抖,皇帝毕竟是皇帝。别看平时拢着袖子当病猫,可发起威来依然是只真老虎。

讲感情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你真的认为,武后为了讲感情为李义府流下一滴眼泪,那我劝你,还是珍爱生命、远离政治。李义府固然是武后的权力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与感情无关。李义府手里掌握着中书出旨权,许敬宗手里掌握着门下封驳权。也就是说,武则天靠此哼哈二将基本上就能掌控至少二分之一的帝国权力。

李义府的倒台,让武后郁闷不已。面对如此惨淡的局面,武后只能打掉牙往自己肚子里面吞。她知道,自己这只潜力股虽然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但还不到狂飙的最后时刻,任何一次风暴来袭,都有可能将自己打翻在地。

李义府只是武后在朝堂之上的形象代言人,只要广告需要,她还可以重新物色人选。只要自己庄家的地位不倒,牺牲个把散户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历史经验不止一次地提醒过我们,官场和股市一样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李义府最后的结局是流放至岭南,岭南是唐代流放罪人的区域,永徽政变后,这里的流人骤然增多。显庆年间,褚遂良、长孙无忌、韩瑗、柳奭的家属都被流放岭南了。

流放到岭南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朝廷虽然大搞泛阶,广施恩典,但对于流人,却采取了冷漠乃至残酷的态度。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高宗与武后封禅泰山,大赦天下。李义府看准机会,积极献媚,还应景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皇帝在泰山脚下发布了大赦令,这个命令有一个附加规定“长流人不许还”。这道诏书冻结了流人回调的可能性。

哀莫大于心死,于是一代奸相李义府在绝望中死去,死时年仅53岁。武则天当上大周皇帝后,追封李义府为扬州大都督,死了也要封。如果李义府地下有知,也会为自己没有跟错人而感叹。

武则天当权后,不光为李义府平反,还让李义府的家眷还归神都洛阳,后来又提升李义府的儿子李湛为左羽林将军,掌握禁军。

武则天做梦都没有想到,李义府的儿子根本不领情。在武则天的最后日子里,李湛参与了由张柬之发动的神龙宫变,把武则天从皇帝的龙椅上直接掀翻在地。这还不算完,武则天被迫从帝国领导人的岗位上退下来后,迁居上阳宫,也是由李义府的好儿子李湛监守看管。

再来看一看武则天在朝堂之上安插的另外一条线——许敬宗。许敬宗68岁拜相,能在如此高龄进入到帝国的高层,他相当懂得感恩,凡事谨小慎微。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便与此人结下师生之谊。

对于这个人,高宗皇帝说不上喜欢,但也并不反感。许敬宗所任职务是知西台(即中书省)事,掌握着朝廷的出旨权,同时他还以太子少师的身份监控东宫。

以前长孙无忌一个人出任中书和门下两省要职,权力极大,可以说是只手遮天。

前车之鉴,高宗不再任命同一个人出任中书和门下两省要职,但许敬宗身为两朝老臣,也是个权力强人,通常只要他出旨,门下根本不敢轻易封驳。一句话,许敬宗不像李义府那样一天到晚给武后四处点火,害得自己的主子一天到晚跟在屁股后面灭火。

这几年来,武后与高宗之间的感情并不像以前那么融洽。高宗离开洛阳回到长安,武后虽然喜欢东都洛阳宫,但也只能屈从圣意。有好几次,她想说服高宗离开长安的蓬莱宫再搬回洛阳,可话到嘴边又咽下,在高宗李治的眉目之间有一种让人无法融化的冷漠。

使他们夫妻间的裂痕加大,还有一个原因。当姐姐韩国夫人死后,她的独生女受封为魏国夫人,近来常常出入后宫,而高宗渐渐地对这个年轻的女孩产生了兴趣。韩国夫人及其女儿贺兰氏完全是通过武后,才得以与皇帝姘识。

武则天为了击败王皇后、萧淑妃及长孙无忌等反对派,不惜采取这种手段。高宗皇帝沉湎于韩国母女的美色之中,对于武则天而言,她们曾经是自己这盘对弈之局中的棋子。

从这一点上说,韩国夫人母女对于武则天上位,其功劳决不在李、李义府和许敬宗这些人之下。当高宗皇帝对韩国夫人母女的宠爱超越了武则天能够忍受的底线时,不管是谁,都会成为她的敌人。

魏国夫人此时十五六岁,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正是武后成为才人,得太宗宠幸的年龄。她不愧为武后的外甥女,那种窈窕淑女的风情,使人联想起晋王时代的高宗,来到先皇身边时,如何暗中恋慕着武媚。和当时的武媚相比,魏国夫人虽然缺少知性及灵气,却多了甜美。

让武后不能接受的是,魏国夫人完全相信母亲韩国夫人是武后杀死的,内心充满了仇恨。这位美丽的少女来到宫中,便借故接近高宗,有意做出挑逗的举止,来博取高宗的欢心,肆意张扬着少女的任性与冲动。

虽然风华绝代,近于狐媚,且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但武后毕竟已36岁,而且生过六个孩子。与活泼好动、犹如初开蓓蕾般的少女相比,武后难免会有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感受。

武后虽然心生愤怒,可在表面上还要装作一团和气。可是在宦官和宫女看来,举止轻佻傲慢的魏国夫人无异于在玩火自焚,她们不禁为这个不谙世事的女孩捏了一把汗。

回到长安的蓬莱宫的武后心情可以说是糟透了,在洛阳宫时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废后王氏与萧淑妃的幽魂又在夜间飘荡于蓬莱宫的上空。和以往一样,只有武后一个人看得见从阴间赶来向自己索命的仇敌的幽魂。

也就在这时候,寻求内心安定的武后为了驱赶幽魂,居然玩起了厌胜的把戏。这种带有诅咒色彩的迷信活动是皇家大忌,弄不好就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

武后请来厌胜的专业人士是个叫郭行真的道士,他开始频繁地出入禁宫。在郭道士开始施法的过程中,任何侍女和宦官都不准进入内室,只有武后和道士二人长时间逗留在里面,这种情形一连好几天。

结果这件事被一个叫王伏胜的宦官发现,并将上述情形密告给了高宗。通过这件事,武后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是谁要想在深宫里混出头,一定要将那些身残心眼不残的宦官放在心上,不然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可武后悟出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太迟了,王伏胜已经把这件事抖落给了高宗。

高宗皇帝又惊又怒。惊的是怎么又是厌胜?当初王皇后便是因为这个罪名丢了后位;怒的是武后岂能不知道这是皇家大忌?

厌胜在历朝历代都属于宫廷中的重罪,搞不好丢了工作砸了饭碗不说,连命都有可能赔进去。贵为皇后不仅擅自行厌胜之术,居然还和一个男人长时间同处一室。虽然对方是道士,但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真神仙,而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俗男子。

史料中没有交代武后找专业人才郭行真道士跳大神究竟是针对何人何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武后如果不是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无法排遣的困扰,聪明如她绝对不会冒此风险。

其实对于牛鼻子老道郭行真,高宗皇帝并不陌生。此人在江湖上还是有些名头,江湖人送外号“东岳先生”,门生弟子遍天下。显庆年间高宗曾经派郭行真老道代表自己和武后赴泰山祭祀,为二人携手走进新时代祈福。

郭行真很会办事,在泰山上替他们立了一块双石并立如鸳鸯并栖的异形石碑,便是流传至今的泰山鸳鸯碑了。立完碑,郭道士就动了人间的俗念。

他再也回不到那些专心修道的日子,生活太清贫,想发财致富又难于上泰山。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郭行真来到长安,这里是王道乐土,有他追逐的梦想。他决定把修道当作自己的二三产业发展。修道,修道,修了半天还是不上道。那些子虚乌有的太虚幻境,远没有及时行乐来得实在。于是他托关系走后门挂了个朝散大夫骑都尉的散职,供职于东宫,不时为体弱多病的太子李弘合药诊病。

武后也就是这时候让他到禁宫来降妖除怪的,捉着捉着,居然捉出了一段绯闻。

高宗早就忍无可忍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后以保护龙体为借口,使皇帝身边连个嫔妃都没有。原来对高宗处处限制,自己却躲在后宫和道士胡来。

高宗皇帝得到消息后,非常激动。他大喊道:“来人,把上官仪给我带来。”

上官仪是唐代宰相中大有文章可做的一位,他和前面的长孙无忌一样都是复姓,中国的复姓能给人更多的遐想。上官、长孙、西门、欧阳,都是红尘翩翩佳公子的名号。

长孙无忌,透着豪门士族的霸道。

上官仪,透着士大夫的清流雅致。

上官仪是科举初立时选拔出来的精英人物,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其词绮错婉媚,自成一体,名曰“上官体”。

史料记载,上官仪,权力系统内最有风度的文人,清逸如鹤,飘然若仙。

一次,上官仪在上班的路上,经过洛水堤,看见四周景致美不胜收,不仅诗兴大发,拦都拦不住。他张嘴就吐出一首千古绝唱,“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那些经过身边的同事都看得呆了,这哪里是人,望之如神仙焉!

上官仪是个诗人,也是那个时代的潮人。当然写诗只能算他的业余爱好,他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从政。可惜政治不是谁想玩就能玩得转的,诗人如果遇见政治往往是悲剧的开始。

上官仪幼年时期曾因故遁入空门,所以除经史之外,对佛典也稍有涉猎,而后立志读书,贞观初年进士及第。他的文采受到赏识,成为弘文馆的直学士,后升秘书郎。当年太宗李世民亲草诏书时,也会让上官仪阅读,然后征求他的意见。

高宗皇帝先是将上官仪提拔为西台侍极,青云直上而拜相,更特许他可以随意出入宫禁,就连高宗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都要经上官仪之手,这也是继许敬宗之后唯一一位享此殊荣的大臣。

可上官仪实在没有许敬宗识时务,这是一位才华似锦绣、情商却很低的人。何为从政,就是一个人参与一盘看不清底牌的赌局,只有到了事业生涯过去很大一半的时候,才能够知道自己的赌局是输是赢。

其实一个人从迈上从政道路的第一步,结局已经注定。不能准确判断形势的人,是不适合在这个圈子里玩的,玩到最后,会玩完的。

这年的年末,天气异常寒冷。寒风呼啸着从窗前刮过,吹得窗棂啪啪地响。蓬莱宫含元殿内烧着火炉,燃着红烛,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苦药味。虽然是数九寒天,高宗皇帝说出口的决定还是让上官仪浑身直冒冷汗。

上官仪不敢贸然接话,他只是一迭声地答道:“废后之事关系重大,望陛下从长计议,慎重考虑。”

高宗在旁边一再催促:“朕意已决,你难道要违抗朕的命令。”

其实身为丞相和高宗最信任的近臣,对于皇后武媚娘,上官仪早就忧心忡忡了。这个充满野心和欲望的女人让他们这些老臣心生畏惧的同时,还有隐隐的不安。他生怕有一天,江山异色,祸起萧墙。虽然大唐正处于鼎盛时期,但是也只有宫廷内部的稳定才会有天下大势的稳定,才会有李唐皇室宗亲的平安。

为了消除内心的忧虑,他曾率大臣们到东宫太子府请求太子李弘听政继承帝业,可惜太子李弘太过于谦恭孝顺,居然把这事禀告给了武皇后。结果当然就不用说了,上官仪的一片良苦用心付诸东流,一批挺太子的忠臣因此遭殃,自己也得罪了武后。而政权,仍旧牢牢把握在这个风华绝代、智慧过人的女人手里。

当高宗皇帝当面说出废后的决定,上官仪的内心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是铲除武后的绝好机会;忧的是如果不成,将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高宗的一再催促之下,不容上官仪再做细想,他只好附和道:“皇后太放肆,翻遍史书也找不到第二个,早晚是祸害,请——废之!”

上官仪一字一顿地讲完这几句话,已经汗流浃背了。

“那就请爱卿代为拟诏!”高宗道。

作为臣子,上官仪别无选择,他双手颤抖着取过纸笔。他迟迟没有落笔,作为政治家,突然单独被皇帝在如此机密的情况下召见,并当场逼迫他起草事关重大的废后诏书。他的明敏给他带来了内心深切的恐慌与极度的不安,皇后会不会知道?过了许久,上官仪才零零落落地写下几行字。

武后的情报网无孔不入,这天傍晚,她正在蓬莱宫中散步,一名太监气喘吁吁地从门外跑了进来。当他将高宗意欲废后之事告知武后时,她起先还不大相信。类似的禀报接踵而至。

武后站在花园的篱畔,看着渐渐西沉的落日,如梦初醒。她突然意识到,一件重大的事情正在悄悄地发生着。高宗皇帝居然背着自己密谋废后,这大大刺伤了武后的自尊心,同时,也使武后感到了极大的震慑:倘若不是情报及时,说不定明天一觉醒来,自己早已成了冷宫的阶下囚……

武后赶到高宗寝宫的时候,上官仪还没离去,桌上那封起草完毕的诏书墨迹尚未干。武后根本没有理会高宗和上官仪,她一言不发地拿起诏书,匆匆看过内容,嘴角闪出一丝苦笑。然后将诏书撕得粉碎,狠狠地丢在地上,接着她闭上双眼,开始大声地喘息。

高宗李治尽管一直在担心这件事可能泄密,但没有想到消息会传得如此之快,当武后满面怒容地出现在他面前时,高宗李治的脑中一片空白,只感到头晕目眩,差一点跌倒。

上官仪直接匍匐在地,面若死灰,不知如何进退。

武后缓缓转过身来,将目光投向高宗皇帝。因愤怒而颤抖的红唇,几乎要喷出火焰。她半天没有说话,指着地上的那团废纸,语调平静地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高宗慌忙地避让着武后投来的犀利的眼神,他不知如何应对。

武后抓住高宗皇帝的衣襟,眼中含泪,步步逼近。她言道:“陛下近年来龙体欠安,我一直将帮助陛下处理朝廷政务看成自己的职责。几个月来,我寝食难安,兢兢业业地效奉朝廷和皇上,妾身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陛下的圣德能够光扬天下,现海内升平,国运昌隆。边疆番夷,莫不臣服,举国百姓,莫不安居乐业,可是陛下却听信小人谗言,做出这样荒唐的事来,这难道就是我的忠诚劳碌应得的报偿吗?”

武后的话句句在理,让高宗在恐惧与羞涩之下,结结巴巴地无以言对。半天才辩解一句话:“你和那个郭道士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