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历史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4500000046

第46章 南北朝(5)

此后,东、西魏之间还进行了几次战争。沙苑之战后,宇文泰乘胜进军,又攻下了蒲坂和洛阳的金墉城。东魏元象元年(538),东魏大将侯景进攻金墉城,宇文泰急忙率军救援。河桥一战,宇文泰险些被俘,幸亏西魏大军赶到,才将东魏军击败。同时,高欢在河桥之战后,收复了洛阳。但不久,洛阳又被西魏所得。东魏武定元年(543),东、西魏又在邙山交战,东魏大胜。武定四年(546),高欢亲率10万大军进攻西魏,围攻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50多天,西魏守军顽强抵抗,东魏军士战死病死者7万人,被迫撤军而去。高欢在这次战役中,疲病交加,返回晋阳后不久,便病死了。

高欢死后,长子高澄以大将军、渤海王的名义,继续执掌东魏政权。武定七年(549),东魏派遣高岳、慕容绍宗率步骑10万,进攻被西魏占领的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西魏军奋勇抵抗,东魏军受挫。此后,在高澄援军的强大攻势下,西魏军大败,长社被东魏攻下。至此,东、西魏之间的战争暂时停息下来。

武定七年(549)八月,高澄被手下的一个叫兰京的厨子所杀,其弟高洋继续执掌东魏朝政。武定八年(550)正月,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任高洋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封为齐王,高洋在东魏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就在这年五月,高洋废掉了孝静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高洋就是北齐文宣帝。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区,占有今黄河下游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北齐还与西魏、北周、梁、陈等政权对峙。天保三年(552)以后,北齐先后击退了库莫奚、契丹、柔然、山胡等少数民族的侵袭,还南取淮南,势力一直伸展到长江北岸,国力一度达到极盛。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几个割据政权中最为富庶的国家。北齐还继续推行均田制。河清三年(564),武成帝高湛颁布了均田令和赋役法令,内容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

然而,北齐政权却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就是鲜卑人和汉人的民族矛盾始终未能缓和。随着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北齐走向了衰落。

就在北齐势力发展的同时,西魏宇文泰也在积极扩张实力,夺取了汉东、益州、襄阳等地,还曾一度攻占江陵,势力发展到长江上游和汉水。对于北方的突厥、柔然等民族,采取通好政策。同时对南朝则采取攻势,先后占领了益州和荆雍等地。

宇文泰任用汉族士人苏绰、卢辩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劝课农桑,恢复了均田制,促进了西魏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宇文泰实行以德治教化为主、法治为辅的原则。又令苏绰、卢辩根据《周礼》改革官制,实行北周六官制。为了整顿吏治,宇文泰采纳了苏绰制定的《六条诏书》,包括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规定了地方长官处理政事的基本原则。宇文泰还对军队统辖系统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府兵制。府兵制在形式上采取鲜卑旧八部制,立八柱国,实为六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设有两个大将军,共1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24个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48个仪同;一个仪同领兵千人。这样,六柱国合计有兵48000人左右。由此建立了由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等逐级的统领制度,扩大了兵源,加强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府兵制度被此后的隋唐所继承,一直延续了将近200年,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宇文泰的治理下,西魏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西魏文帝元宝炬死后,废帝元钦即位。公元554年正月,宇文泰将废帝元钦杀死,另立元廓为帝,是为恭帝。恭帝三年(556)九月,宇文泰病死,十月,其子宇文觉在其侄宇文护的辅助下执政。十二月,宇文觉加封号周公,西魏恭帝被迫禅位于宇文觉,西魏灭亡。次年,宇文觉称天王,建立了北周政权。不久,宇文护杀死宇文觉,另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为天王。公元557年,宇文毓称帝,是为周明帝。次年,宇文护又杀死宇文毓,另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宇文邕将宇文护诛杀,开始亲政。

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北周达到了强盛。对于府兵制,他改军士为侍官,还扩大了募兵的范围。同时,还多次下令释放官私奴婢,并禁毁佛、道二教,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周武帝所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出兵伐齐。建德五年(576),周武帝率18万大军大举进攻北齐。次年初,北周军队攻占北齐首都邺城,北齐后主高纬急忙禅位于其子高恒,父子在逃跑途中,被北周军队抓获杀害,北齐宣告灭亡。至此,黄河流域再次恢复了统一。

周武帝死后,其子宇文赟(yūn)即位,是为周宣帝,北周逐渐衰落。其后,宇文赟传位于其子宇文阐,是为周静帝。静帝年幼,由外戚杨坚辅政。大定元年(581),杨坚废掉静帝,自己称帝,建立了隋朝,北周至此灭亡。

随着北周的灭亡,北朝的历史也宣告结束,隋唐一统的时代到来了。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可谓蔚为大观,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朝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小说、文学评论和文学总结等方面。

南朝刘宋人谢灵运(385~433),是着名的“山水诗人”,被后人称为山水诗派的祖师。他的作品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谢灵运还与同时代的颜延之和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都十分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

此外,被称为小谢的南朝齐的诗人谢脁(464~499),山水诗的成就也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

撰有《宋书》的沈约(441~513)被誉为齐梁文坛领袖,同时,在永明体的诗人之中,沈约在当时也甚有名望,诗歌成就较为突出。

梁陈诗人徐陵(507~583),与庾信齐名,在宫体诗和边塞诗的创作方面颇有建树。据考证,徐陵还编辑了一部东周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名为《玉台新咏》,共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1卷,共10卷。该书收录诗歌的标准有一定特色,如选取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民歌、童谣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于此书。一些有价值的佳作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该书还重视南朝时兴起的五言四句的短歌句,收录达一卷之多,对于唐代五言绝句诗体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在《玉台新咏》之前,还出现了一部重要的文学选集,就是梁武帝之子萧统(501~531)所编的《文选》。《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由于萧统死后谥号昭明,所以后人也将《文选》称为《昭明文选》。《文选》30卷,按照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的选录标准,收录了周秦以来的130家的文学作品,分为赋、诗、杂文三大类,又分列38小类。其中赋、诗所占比重最多。虽然在选录标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却为后人的文学研究保存了重要的资料,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朝的小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志怪小说与笔记小说的创作方面。

志怪小说主要记载神仙鬼怪故事,多来源于巫和方士的奇谈怪论。六朝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志怪”命名的小说,如祖台之的《志怪》、曹毗的《志怪》以及孔约的《孔氏志怪》等。晋人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南朝时,志怪小说作品更加繁多,如宋东阳无疑所撰《齐谐记》、宋刘义庆所撰《幽明录》、宋刘敬叔所撰《异苑》、齐祖冲之所撰《述异记》、梁吴均所撰《续齐谐记》、署名晋王嘉而由梁萧绮整理的《拾遗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笔记小说主要记载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南朝宋人刘义庆编着的《世说新语》。该书共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至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该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朝文学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文学评论在当时非常活跃,南朝齐、梁时人刘勰所撰《文心雕龙》与钟嵘所撰《诗品》是当时文学评论方面的杰出代表作。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着。全书10卷,50篇,在研究历代各家作品的基础上,全面地论述了文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其中有各类作品的特征和历史演变,有关创作、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文与质的关系等。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不应当片面地追求形式。还认为文学的发展要受社会情况及其发展的制约,并对许多作家和作品的优劣进行了比较评论。《文心雕龙》总结了齐、梁以前的文学发展状况,把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光辉着作。

钟嵘的《诗品》是在《文心雕龙》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着作。《诗品》主要对五言诗进行品评,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122人,计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钟嵘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用语非常新鲜贴切,坚决反对用典,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还具有一定的历史观念。《诗品》是我国第一部品评诗歌的着作,对后代诗歌的创作和批评有很大的影响。

北朝的文学是在孝文帝太和之后发展起来的,在散文、诗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颜之推(53l~约595),字介,是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出身士族家庭。他早年仕于南朝梁,后被俘入西魏,又奔北齐。北齐亡后,又入北周。隋代周后,又在隋任学士。他最着名的代表作是《颜氏家训》,共7卷,20篇。主要记述了个人的经历、思想和学识,目的是告诫子孙。书中包含许多关于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记述和议论,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曾在南朝梁任职,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文章与徐陵齐名,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被西魏扣留。北周代西魏后,庾信又继续在北周任职,一直不得南归。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有自己的独特文风。他的骈文、骈赋,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可与鲍照并举,代表了南北朝骈文、骈赋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歌,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有重要影响。

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所撰《水经注》与杨衒(xuàn)之(生卒年不详)所撰《洛阳伽蓝记》既是杰出的地理学着作,也可以视为北朝优秀的散文体文学作品。

北朝的乐府民歌创作也非常突出,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敕勒歌》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一直被后人所称道。

数学奇才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了两位数学奇才,一位是曹魏时期的刘徽(生于公元240年左右),另一位是南朝宋、齐时的祖冲之(429~500)。

刘徽是山东临淄人,一生都没有做官。出于对数学的热爱,刘徽潜心钻研学术,在数学理论方面造诣很高。他的主要代表作有《九章算术注》、《重差》(到唐代改名为《海岛算经》)以及《九章重差图》等。可惜的是,《海岛算经》和《九章重差图》到宋代已经失传,人们只能从唯一传世的《九章算术注》中,窥见其学术思想之一斑。

刘徽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建立了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在数系理论方面,他阐述了通分、约分、四则运算、繁分数化简等运算法则。在开方方面,他论述了无理方根的存在,并引进了新数,创造了用十进分数无限逼近无理根的方法。在筹式演算理论方面,他先给率以比较明确的定义,又以遍乘、通约、齐同等三种基本运算为基础,建立了数与式运算的统一的理论基础。并用“率”定义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方程”,也就是现代数学中线性方程组的增广矩阵。在勾股理论方面,他论证了勾股定理与解勾股形的计算原理,建立了相似勾股形理论,发展了勾股测量术,通过对“勾中容横”与“股中容直”之类的典型图形的论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相似理论。在面积与体积理论方面,他用出入相补、以盈补虚的原理及“割圆术”的极限方法提出了刘徽原理,并解决了多种几何形、几何体的面积、体积计算问题。

刘徽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见,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得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所谓圆周率是指平面上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用符号π表示。从先秦到汉代,人们一直沿用“径一周三”的传统观点,将圆周率取值为3。这一数据十分不精确,往往不能满足计算的需要。王莽时期,刘歆曾采用过31547的圆周率值,东汉张衡采用过31466,但都缺乏理论依据。刘徽通过精密的科学研究,得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和结论。他所运用的方法称为“割圆术”,即先将一个圆的圆周六等分,作出一个圆内接正六边形,这就叫做割圆。再用勾股法计算出这个六边形的周长,然后继续把圆进行等分,作成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四十八边形等,一直算到一百九十二边形,得出π=157/50=314,又算到3072边形,得出π=3927/1250=31416,从而得出了精确到四位小数的π值,这一圆周率值被后人称为“徽率”。刘徽所运用的初步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在当时非常先进,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刘徽之后,南朝宋、齐间的祖冲之又把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推到了另一个高峰。祖冲之(429~500),字文远,祖籍范阳蓟县。西晋末年,为避战乱,祖家南迁。祖冲之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祖台之在东晋任侍中,祖父祖昌仕刘宋为大匠卿,父亲祖朔之曾任奉朝请。由于职业的缘故,祖家历代子孙对天文历法、数学、土木工程等都有所涉猎。祖冲之受家学影响,从小便接触了一些天文、数学知识,逐渐培养起了这方面的兴趣。

祖冲之博学多才,进入仕途后,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祖冲之的主要成就集中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