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百科(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5600000072

第72章 珍禽异兽(16)

因为蝾螈的体表因半透性,而导致水份的散失,所以多数的蝾螈都栖活于潮湿的环境中,陆栖能力好一点的种类可以离水较远,但生活的环境仍以潮湿的苔藓环境为主,至于那些如大鲵等对水份较为依赖的种类,则多偏好生活在低温且水质清洁的环境中。由此得知在饲养蝾螈时,环境中接近饱和的湿度,与可供进食、躲藏及休息的水塘是不可或缺的。多数的蝾螈都是个性相当温和的种类,所以饲养者可以依据饲养的能力与空间的调配来决定饲养密度与数量。饲养蝾螈可以观察到相当多奇特的生物行为,而其中又以足部的再生、奇特的交配行为与陆栖与水栖型的交替最具有色。蝾螈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其自愈能力相当优异,所以有时发现个体因为机械性的外伤而断肢时,不出多久便会由伤口长出一肉芽,并逐渐发展修复成原先的状态。

而蝾螈雄雌间的交配行为亦相当特殊的,雄性个体会将其精液包在一个如胶囊般的精荚中,当排出体外时便会在短短的时间内由雌体吸入体中,以完成交配行为;出生的卵粒一如青蛙卵,在外围有如胶状物质缠裹保护,以使幼体能安然的度过发育前期。而陆栖型与水栖型的交替则发生于部分的种类,因为栖息环境的改变而造成其外形与色彩上的改变,例如六角恐龙的陆栖型与水栖型便是最常见到的例子。

最大的鲸类,体长可达30多米,重近200吨,成为古、今最大的动物,比最大的恐龙还要大,可是小型的鲸类——豚却是这类动物中的侏儒者,体长1米多至2米多。豚类有海生的,也有淡水生活的,全世界约有70多种,它们都属鲸目中的齿鲸亚目。该亚目与其姊妹群须鲸亚目一样,大致开始于始新世(距今约4千5百万年前)。它们在中新世和上新世(距今180万年前)均较繁盛,并各有现生代表。鲸目中的另一亚目,古鲸亚目则只有化石代表,生存于早始新世至渐新世(距今6千万至2千万年前),延续到中新世之初(距今2千4百万年前)全部绝灭。

别看豚类个体不大,可它“智商”很高,被誉为水中的“智叟”。成年海豚的脑子重量竟占其体重的12%,而号称灵长类的黑猩猩却只占07%。据知,海豚的脑子不仅重量大,大脑的沟纹也多而深,难怪它能被训练成“杂技演员”,能给游人表演各种高超的动作。如果你有机会去香港的话,别忘了去海洋公园玩一次,那里的几只海豚的表演,肯定会令你拍手称快!

豚类还是哺乳动物中的游泳冠军,一般时速为50公里,快速时可达70公里。豚类睡觉时,大脑并不完全停止活动,而是两个大脑半球轮换休息,一半休息,另一半则指挥必要的活动。

现生豚类大多海生,少数淡水生活。这些淡水豚类种类不多,各只限制在狭小的生态范围内。

欧、美、非三洲均曾发现淡水豚类化石,我国却长期留为空白。1981年冬,第一件鱀类化石终于在我国首开记录。据知,化石产于广西桂平县蒙圩乡郁江岸附近。是一段下颌骨的中部,上面还保存了十几颗牙齿。据研究,化石颌骨的构造特征与现生白鱀豚的最为接近,但远较现生者为原始。学者把它归入白鱀豚科,另立一新属种,名郁江原白鱀豚(Prolipotesyujiangensis)。产原白鱀豚化石的地层为湖沼相碎屑沉积。过去由于缺乏化石证据,其地质年代一直未曾明确推定,只笼统地称之为始新世——上新世,年代跨度大至5千万年。这次,学者根据原白鱀豚化石和栎树化石,把产化石的地层时代厘定为中新世(距今1千多万年前)。这是广西地区第一次有确凿古生物依据的中新世地层的确立。

白鳍豚

自鳍豚属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估计白鳍豚现存约20只,属一级保护动物,号称“长江里的大熊猫”。历史上白鳍豚不但分布于上起黄陵庙(宜昌以上)、下至长江入海口的长江干流,而且长江沿岸的大型支流和湖泊都有它的分布。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分布范围缩小为上起湖北枝城、下至江苏浏河口的长江干流,在支流和湖泊中已没有它们的踪影。

白鳍豚身体呈流线型,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鳍豚一般体长约25米,体重100至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一只雄性白鳍豚脑子重量可达470克,无疑也是一种聪明的动物,智力可与海豚媲美。但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鳍豚吻突狭长,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共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鳍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启闭自如。平常白鳍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嗤噗嗤”的响声。

白鳍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是一种痕迹器官。因为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这种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鳍豚知识的空白。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当时白鳍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鳍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根据化石记载,白鳍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鳍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鳍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海豚

海豚共有近62种,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体长12~42米,体重23~225千克。海豚一般嘴尖,上下颌各有约100颗尖细的牙齿,主要以小鱼、乌贼、虾、蟹为食。

海豚喜欢过“集体”生活,少则几头,多则几百头。海豚是一种本领超群、聪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动物。经过训练,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海豚是靠回声定位来判断目标的远近、方向、位置、形状、甚至物体的性质。有人做试验,把海豚的眼睛蒙上,把水搅浑,它们也能迅速、准确的追到扔给它的食物。

海豚不但有惊人的听觉,还有高超的游泳和异乎寻常的潜水本领。据有人测验,海豚的潜水记录是300米深,而人不穿潜水衣,只能下潜20米。至于它的游泳速度,更是人类比不上的。海豚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0公里,相当于鱼雷快艇的中等速度。

海豚是一类智力发达、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既不像森林中胆小的动物那样见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兽那样遇人就张牙舞爪,海豚总是表现出十分温顺可亲的样子与人接近,比起狗和马来,它们对待人类有时甚至更为友好。

经过学习训练的海豚,甚至能模仿某些人的话音。70年代,美国的三位科学家,让两头海豚学会了25个单词。新近,太平洋海洋基金会的欧文斯博士等4位科学家,对两头海豚进行训练,花了3年时间,教会它们700个英文词汇。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把动物的“语言”或“方言”描绘得太离奇。

不过海豚确实具有与众不同的智力。除人以外,海豚的大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它的大脑体积、质量也是动物界中数一数二的。人的大脑占本人体重的2.1%,海豚的大脑占它体重的百分之一点七。海豚的大脑由完全隔开的两部分组成,当其中一部分工作时,另一部分充分休息,因此,可终生不眠。目前,科学家对动物的智力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黑猩猩是一切动物中最进化、最能干的;另一种却认为海豚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与猿差不多,甚至还要高一些。因而有人称海豚为“海中智臾”。

抹香鲸

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海洋中,大多数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温暖海区,极少数到达北极圈内。在中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其肠道内分泌物是极名贵的香料“龙涎香”,它实际上是类似胆结石或肠结石的物质,燃烧时香气四溢,酷似麝香。因此常遭捕杀,现数量稀少,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体型较小的小抹香鲸和拟小抹香鲸在我国台湾沿海可见。

抹香鲸又叫真甲鲸,体长18~25米,体重20~25吨,最大者达60吨,是齿鲸类中个头最大的一种。它体色呈灰黄色,头部特别大,呈楔型,占体长的1/3,身体粗短,行动缓慢笨拙,易于捕杀。现存量由原来的85万头下降到43万头。

它是齿鲸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雄性体长18~23米,体重60~100吨。身体的背面为暗黑色,腹面为银灰或白色。头部特别大,几占体长1/4~1/3。上颌和吻部呈方桶形,下颌较细而薄,前窄后宽,与上颌极不相称。有20~28对圆锥形的狭长大齿,每枚齿的直径可达10厘米,长约20多厘米。喷水孔在头部前端左侧,只与左鼻孔通连,右鼻孔阻塞,但与肺相通,可作为空气储存箱使用,呼吸时喷出的雾柱以45度角向左前方倾斜。无背鳍。鳍肢较短。尾鳍宽大,宽约360~450厘米。

常结成5~10只,多至200~300群体。游泳迅速,时速可达12海里。抹香鲸常因追猎巨乌贼而“屏气潜水”长达15小时,潜泳深度一般数百米,最深纪录2200米,时间达75分钟,为哺乳动物中的“潜水冠军”。性凶猛,主食大型乌贼、章鱼,也吃鱼类。繁殖期有激烈的争雌行为。妊娠期12~16个月。每胎仅产1仔,偶见2仔,幼仔体长4~5米,哺乳期1~2年,7~8岁时性成熟,最长寿命可达70年。

其他鲸

灰鲸(15米长,30余吨,目前全球约有1万头左右)蓝鲸/座头鲸在我国沿海可见,数量稀少,北极露脊鲸由于行动缓慢,性情温顺,在捕鲸高潮时被大量捕杀,成为稀有种类,已受到国际公约的保护。

鸭嘴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