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外智谋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30086100000035

第35章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不久,魏主曹丕病故,长子曹睿即位,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司马懿自请防守雍凉一带。这时,诸葛亮已“安居平五路”,并亲自出兵南方,“七擒孟获”,使得多年的边患得以平息,他就准备出兵伐魏了。但诸葛亮一听得司马懿任大将军,大惊道:“司马懿大有才能,倘把雍凉兵马练成,便成大患,还是乘早出兵伐魏。”参军马谡道:“我们刚从南方征战回来,人困马乏,不宜出征,要除司马懿,可另想办法。”诸葛亮问有何计可施,马谡道:“司马懿虽是魏国大将,曹睿素怀疑忌,何不密差人往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榜文,布告天下,曹睿必疑而杀之。”诸葛亮听从了马谡的建议,一方面派人去散布流言,一方面派人冒用司马懿的名义张贴告示,说司马懿要更奉新君,克日起兵,要各地军民归附。曹睿既听了流言,又见了告示,再听了一班臣子之言,便想杀掉司马懿。曹真却认为司马懿是托孤之人,不会反叛,建议曹睿西游,如果司马懿来迎,即可观其虚实,再做定夺。

曹睿听了曹真的话出游,司马懿果率十万兵马相迎,曹睿大惊,待司马懿独自一人到曹睿面前辩明,终于弄清了是蜀人的奸计,但曹睿还是不肯给他兵权,而是把他削职为民,令他闲居。诸葛亮的反间计获得了成功,除去了对手,就放心地做好准备,出兵伐魏。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进展十分顺利,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打什么硬仗。等来到天水,本以为唾手可得,没想到遇上了智勇双全的姜维,连吃败仗。诸葛亮见姜维人才难得,就想设反间计去收伏他。

诸葛亮探知姜维是个孝子,且有老母在翼城高堂,便佯攻冀城,姜维听说,急忙请求天水守将马尊去救冀城,马尊拨给他三千人马,姜维便飞奔前去,赶到冀城,蜀将魏延只是虚应几招,便诈败而去。姜维进城,拜望了老母,并命士兵严密守城。诸葛亮把俘虏的魏将夏侯惇叫来,让他去冀城招降姜维。夏侯惇在路上遇见了许多逃难的百姓,一问之下都说姜维已经投降,夏侯惇本不愿投降,便拨马奔向天水,投奔了马尊,并把姜维降蜀的消息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

诸葛亮一面加紧围攻冀城,一面让人扮作姜维的模样,到天水城下挑战,并说自己已被封为上将军,大骂夏侯惇不顾信义,一个人逃跑了事。由于是夜间,马尊和夏侯惇不辨真假,更确信姜维已降。这时,冀城的姜维见城中粮草已少,便出城劫夺蜀军粮草,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计,被各路伏兵杀败。待逃到天水城下时,马尊认为他已投降,当然不放他进城,并把他大骂一顿。姜维无奈,只得再逃,却又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最后只剩下一人一骑。这时诸葛亮从山后转出,坐在独轮车上,说了自己招降姜维的苦衷。姜维十分感动,就投降了诸葛亮。从此,姜维一心一意地跟定诸葛亮,诸葛亮也把平生所学尽数传给姜维,他死之后,把统一中国的大任交给了姜维,姜维虽未成功,却也是竭忠尽智了。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司马懿率四十万大军来攻蜀汉,诸葛亮就第四次出兵祁山,讨伐曹魏。魏军的征西大都督曹真本是无能之辈,副都督司马懿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结果,诸葛亮智劫曹兵,气死曹真,又布下八卦阵,将魏兵驱过了渭水南岸,准备进取长安,魏兵十分紧急。这时,因解粮误事而被诸葛亮杖责的苟安到司马懿那里投降,司马懿便心生一计,叫他速回成都去散布流言。

苟安回到成都,到处散布流言,说诸葛亮自恃功大,怨恨后主,早晚要篡位称帝,特别是见了宫中的宦官,更把这一套话说得活龙活现。宦官听了,忙来报告后主刘禅,后主十分昏庸无能,闻报大惊,不知所措,宦官便替他出了个主意,说是可把诸葛亮招回成都,削去他的兵权。后主不分是非,也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

诸葛亮在军中接到退兵的诏书,不仅仰天长叹,只好退军,他用“增灶法”吓住了司马懿,使他不敢追击,安全地回到成都,见了后主,问他为何撤兵,后主沉吟了半天,才低着头说:“好久不见丞相,很是想念,所以召你回来。”诸葛亮说:“这并不是陛下的本意,定是奸人造谣,说臣的坏话。”后主一时无话可对,诸葛亮又说:“内有奸人,臣怎能在外讨贼呢?”后主这才承认错误说:“我错听了宦官的传言,召回丞相,后悔莫及。”诸葛亮一查,才知是苟安散布谣言,派人去捉时,苟安早已投魏国去了。

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要完成伐魏的大业,只有第四次形势最好,却被一个反间计给断送了。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感叹诸葛亮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英雄不惧虎豹,却未必不惧蝼蚁蜂虿,反间计虽小,其用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姜维不负诸葛亮的厚爱和重托,含辛茹苦,进攻中原,但他四次进攻中原,其中就有两次毁于反间计,失去了绝好的时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姜维出征,真可谓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在后主准他出征伐魏后,有的将领就曾对姜维说:“曹魏立国久了,很难动摇,我国土小,财力簿,进攻难保必胜,还是严守疆界,保全军力的好。”姜维叹道:“诸葛丞相早知三分天下,但他还是六出祁山,进取中原。我受了丞相的遗命,只能继承丞相的大业,尽忠报国,死生成败,都顾不得了。”

姜维出征,正遇魏国名将邓艾,二人交手,姜维败多胜少,多次退守,但不久又整顿势力重新进攻。好不容易以斗阵法取胜,大败邓艾,邓艾险些丧生,幸亏司马望引军救援,邓艾才得以退回寨中,保全了性命。但姜维连日围寨,邓艾心中烦闷,觉得如此下去,必被姜维生擒,就向众将问计。司马望说:“近日蜀国的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又日夜沉溺于酒色享乐之中,不明事理,如果能施以反间计,必可成功。”邓艾问众谋士说:“谁可入蜀交通黄皓?”言未毕,一人应声愿往,此人是襄阳人党均。邓艾十分高兴,就派党均带了许多财物,迅速来到成都。

党均到了成都,到处散布流言,说姜维对后主不满,早晚要投降魏国,并用重金贿赂黄皓,让他在刘禅面前多多设法。不久,成都城里众口一辞,都说姜维要投魏国,再加上黄皓的旁敲侧击,后主便命人速召姜维回军。姜维撤围,回到成都,见了后主,其情形如当年诸葛亮被召回时一样。姜维责备后主,后主无言以对,只是对姜维说:“我不怀疑你,你暂且回汉中去,等到魏国内部发生了变乱,你再伐魏罢。”姜维听了,只好叹息而出。

果然,魏国的内乱真的到来了。司马昭大权在握,借口魏王曹髦不尊臣子,发动叛乱,杀了魏主及一些大臣,立曹奂为新君。姜维高兴地说:“魏国内乱,人心未定,正是伐魏的好时机。”他来到成都,奏准了后主,准备出兵,临别之时,姜维又对后主说:“这次出兵,一定要立了功回来。请陛下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免得我有后顾之忧。”当是,黄皓正在旁边,姜维拿眼瞅他,把他吓得直往后主的背后钻。姜维这次出兵,果然顺利,杀得邓艾应接不迭,连连败退,不仅损兵折将,差点自己的命也丢了,后来退据寨中防守,被姜维紧紧围住。

邓艾苦守半月,眼见不能支持,就又想起上次施反间计的党均来。邓艾把党均叫来,让他多带财宝,再去贿赂黄皓。党均星夜来到成都,求见黄皓,黄皓见了许多财宝,已有五分高兴,便对党均说:“你家邓将军又被姜维围住了吗?”党均却不慌不忙地说:“被围了,邓将军准备退守渭水。听说姜维扬言,说公公在朝内专权,等他取了祁山,立了大功,便来整肃朝廷。上次多亏公公帮忙,所以邓将军怕公公有危险,所以差我前来报信。”

黄皓一听,慌了手脚,不用党均散布流言,他自己忙着逢人便说姜维怨恨后主,要投魏国去了,没出三天,流言就满布成都了。这时,黄皓忙来奏知后主,后主不思前次教训,竟又同意了黄皓的建议,连下三道诏旨,派人星夜送往祁山,要姜维火速班师。姜维直到接到了第三道诏旨,才长叹一声,退兵而去。邓艾的军马十分疲惫,也不敢追击。

姜维在汉中歇了人马,自己跟使者回到成都,后主却一连十余日不上朝。姜维遇到大夫卸正便把黄皓造谣的事全说了。姜维心头火起,直闯入宫中,见后主正在开怀畅饮,黄皓在一旁斟酒。黄皓一见姜维来了,惊叫一声,吓得往山洞跑去。等姜维责问后主,后主却一点理由也说不出。姜维要杀黄皓,后主反而请求姜维饶恕了他。见此情景,姜维只好长叹一声,出官而去。后来,姜维听了却正的建议,前往沓中屯田,一则可以积储军粮,二者可以掌握军权,三者可以不怕暗算。姜维由围困敌人而至遭谗避祸,反间计效验之神,也真令人惊叹了。

走向成功的关键点

庞统向刘备言说:“荆州荒芜残破,人才稀少。东有孙吴,北有曹操。要想在这里实现三国鼎立的局势,恐怕是很难做到的。现在益州国富民强,有人口百万,郡中兵马粮草众多,物资丰富,各种珍货宝物无须外求。现在应争取过来,以定三国鼎立的大计。”

刘备说:“这正好说明了我与曹操的为人犹如水、火一样不同,曹操为人急躁,我待人以宽缓;曹操对人暴虐,我待人以仁爱;曹操为人狡诈,我待人以忠厚。我处处与曹操相反,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现在,如果因小事而失信于天下,这是我所不取的。”

庞统说:“权变之计,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春秋五霸,兼弱吞愚,逆取顺守,大家都认为这是义举,没有人认为那是不应该的事;等到事情成功了以后,再封以大国,又有谁会说我们不符合信义呢?我们今天不取益州,终究有一天会落到他人的手中。”

刘备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关羽把守荆州,准备自己率兵取巴蜀。

此时,正值刘璋听说曹操准备出兵汉中,要征讨张鲁。感到非常害怕,别驾张松对刘璋说:“曹操兵强马壮,天下无故。如果得到了张鲁的土地做为资本,再进一步来攻打蜀地,我们怎么能够抵挡呢?而刘使君是宗室之亲,是曹操的冤家对头,如果能让他去征讨张鲁,一定能够成功。如果攻破了张鲁,益州就强大了,即使曹操打来,也无能为力了。”刘璋同意他的意见,派法正去迎接刘备。刘备与刘璋在涪地见面以后,刘璋就回成都去了,刘备就做好了准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

庞统又向刘备进谏说:“您可暗地里选派精兵强将,昼夜兼程,直袭成都。刘璋既没有打仗的本领,又无戒备,大军突然而至,一举便可成功,此为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都依靠强兵把守着关卡,听说他们曾经屡次上书进谏刘璋,劝刘璋把将军送回荆州。现在,将军可派人送信给他们,就说荆州吃紧,我军将回荆州救急,并安排部队装作要回荆州的样子。这二人素来佩服将军的英名,又为您撤军离去而高兴,一定会轻骑简从来见将军。于是可乘机把他们抓起来,夺其士卒,发兵指向成都,这是中策。退返白帝城,甚至回到荆州,再慢慢地思索图谋的办法,此为下策。而如果犹豫不决,迟迟不行,将会陷入严重的困境,后果不堪设想。不可耽误太久。”

刘备觉得上策太急,下策太缓,同意施行庞统的中策。依庞统之计,斩了杨怀等人后,从速攻击刘璋。

这时,刘璋的谋士郑度向刘璋进言说:“左将军袭击我们,但他兵不满万人,士民来附,只能靠吃野谷过日子,形势其实是十分艰难的。依我之计,不如将巴西一带的人都赶走,将涪水以西地区的食物野谷一律焚毁,筑起高垒,挖掘深沟,静以待变。他们如果请战,我们不和他们交战,把他们困久了,他们又没有粮食供应,不过百日,必将撤兵自返。等他撤兵的时候,我们再攻击他们,这样一来,一定能生擒刘备了。”刘璋是愚暗之人,不用郑度之计。刘备于是长驱直人,所过必克,占领了巴蜀。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众臣劝刘备称帝,刘备不答应,

诸葛亮劝他说:“以前吴汉等人劝世祖刘秀即位,刘秀推辞,前后数次,耿纯进言说‘天下英雄都十分仰幕你,希望有所依靠。如果您不接纳大家的建议,士大夫们都要各自回去另找新的主人去了,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使人再跟从您了。’刘秀深感耿纯的话恳切深刻,就答应了人们的请求。现在,曹操篡夺了汉朝的江山,群龙无主,大王您是刘氏后裔,继世而起,现在登基即位,正是非常适当的事。士大夫们跟随大王长期辛勤劳苦,也如耿纯所说的,无非是想建立一点功勋。”

刘备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不再推辞。于是登帝位,封诸葛亮为丞相,说:“我遇上家室不幸,继承帝业,兢兢业业,不敢安居,想让百姓平安,但又恐怕不能使他们安宁。丞相诸葛亮是知道我的心意的,你辅佐我不要懈怠,一定要补救我的过失,帮助我重新昭示汉室的光辉,用以普照天下。你要勉励而为啊!”

于是,刘备称帝。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关于为子孙计,用朱元璋所做的一件小事情可以给出绝好的说明。在朱元璋要赐死开国功臣李善长时,太子朱标曾向朱元璋进谏说:“皇父诛杀的人太多太滥了,恐怕有伤和气。”朱元璋听了,默无一语。第二天,他又把太子叫来,将一根长满刺的荆棍扔在地下,要太子捡起来,太子面有为难之色,朱元璋笑道:“我让你拿着棘杖,你认为棘杖上有刺,怕伤了你的手,若是把棘刺除去,就可以不必担忧了。我现在诛戮功臣,便是替你把刺去掉,你难道还不明白我的用意吗?”

谁知太子却是一位饱读圣贤之书的书生,听了父亲这话,大不以为然,反而叩头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话明摆着说朱元璋是一个昏暴的君主,朱元璋哪能不怒,当即提起身前的几案,就要投到太子的身上。太子见了,惊慌万分,连忙把怀里的一卷东西掏出扔在地上,拔腿就跑。朱元璋拾起这卷东西,展开一看,原是负子图,不觉大恸,才未追究太子的罪责。原来,当年朱元璋同陈友谅大战,以二十万大军对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形势非常危急,马皇后背负太子作战,终于战胜了陈友谅。事后,朱元璋让人绘成负子图,以纪念这段艰难岁月。多亏这张负子图救了太子的性命,否则,太子便有一百颗脑袋,也是保不住的。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开国帝王要除掉功臣的深刻用意。

明朝初立之时,朱元璋确实是宵衣旰食,他每天忙到深夜,早上又早早起床,接见大臣,批阅奏章,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衣食起居也十分俭朴。尽管如此,在战争中崛起的新的地主、官僚还是用各种方法营私舞弊,盘剥农民,一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功臣宿将也恃功自傲,恃权自专,或是徇私枉法,或是巧取豪夺,刚刚缓和的农民矛盾又趋尖锐。许多地方竟爆发了小股农民起义,再加上北方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不断骚扰,东南沿海一带又有倭寇出没,使刚刚建立的明朝处于内忧外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固权措施。

一是改革官制,削弱了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权力,把这两个主管行政和军事的要害部门分成几块,又把亲王派往各地监军,这样,大权就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