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一代名帅名将兵法——朱德兵法
30111400000015

第15章 战术篇(1)

一、要以唯物的辩证法来研究和运用战术

红军军人要以唯物的辩证法来研究和运用战术。首先要知道事物是变动的,情况是迁移的,决不容有一成不变的老章法来指挥军队。

"战术"一词作为军事术语,最早见于唐代李隐的《潇湘录·马举》中:"叟曰:方今正用兵之时也,公何不求兵机战术,而将御寇雠?"在欧洲一些国家,"战术"一词来自希腊文taktira,意为"布阵的艺术"。战术按现代意义解释,即为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反映战斗的规律,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战术包括: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战斗保障和技术保障。按基本战斗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参加战斗的军种、兵种分为军种战术、兵种战术和合同战术;按战斗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和分队战术。战术的形成和发展,受军事技术、士兵成分、组织编制、训练水平、民族特点、地理等条件的影响,其中军事技术和士兵素质具有决定作用。

当我们揭示了战术的定义和一般原则之后,对朱德不断要求全军重视和掌握战术才能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战术不是别的,乃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忽视战术,就要多流血,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是失败的结局。在朱德的军旅生涯中,他一贯强调战术对于战斗胜利的重要意义。在重视和研究战术方面,朱德有着重要的贡献。

朱德研究战术,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和深度入手的。首先,他认为,战术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当他谈到游击战术时,他曾指出过:"游击战术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运用它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

其次,他认为,任何一场战争不是专靠某一种战术便能获得胜利的,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辩证地运用战术。他在谈到正规军应重视游击队时指出:"我们国民革命军,以后对新发生的游击队,要为整个着想。抗战不是专靠某一种战术就可以取得胜利,而应随时随地,依人员、武器、政治、经济、交通条件,来决定采取适当的战术,辩证地活用它。切忌机械的了解,认为某一种战术最有利,某一种战术应完全放弃。我们的对日作战经验教训还不够,要在各个战线上,在血的教训中,再来寻求我们最优美的战略战术。"

再次,对不同敌人有不同的战术。他指出,在抗日时期分散对付敌人(日军),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则采用集中兵力打击的战术。"在战术上时刻变化,这要掌握变化,时时刻刻在变化中解决之。"又说:"只要研究敌我双方各种情形,变化起来就是战术。"

以上几方面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切最好的战略战术,都是实事求是,合乎辩证法的。有什么样的武装,有什么样的敌人和地理条件,就必须打什么样的仗,调皮是不行的。"因此,他要求"红军军人要以唯物的辩证法来研究和运用战术。首先要知道事物是变动的,情况是迁移的,决不容有一成不变的老章法来指挥军队。我们的作战决心必须根据任务、敌情和地形来定下。任务、敌情、地形既然是时常变换,因而我们决心就不同,而运用战术的原则也就更不同了。"

一些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回忆说:"从前我们不懂什么辩证法,总司令(指朱德)就到处讲。"朱德讲辩证法,讲战术,是有针对性的。当时革命队伍中一些人对战术的灵活运用不太重视,以为战术就是老一套,变化不大,重视不重视关系不大。

诚然,就敌我双方的战略和战术比较而言,战略是根据整个政治和整个战局决定的,因此,敌我双方在战略及其指导上差别很大。而战术,尤其是基础战术及其技术,只要双方武器大体一致,战术也就差不多。由单兵到连甚至营的战术,如疏开、散开、利用地形地物、前进、停止、射击、劈刺、冲锋、追击、退却等,任何军队也都差不多。所以,当时一些指挥员认为战术没什么变化,也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更谈不上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了。但是,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除了政治条件和战略指导正确外,还必须战术运用得好,运用得灵活。比如,近代的五种攻击方式:正面攻击、侧面攻击、中央突破、包围、迂回,近代以来的正规军队都采用,但要打胜仗,必须运用的巧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朱德要强调以唯物辩证法来研究和运用战术了。正是在这方面,朱德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多次批评了轻视战术的倾向,强调:"高级干部要注意战略战役,一般同志要注重战术。"这就把研究战术问题摆到了中下级指挥员和战士面前。他强调:"在军事建设上,首先要求同志们学战术。我们不仅要取法苏联的教程,还要着手去整理我们自己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那一整套。"除了总结自己的战术,还要研究敌人的战术。"我们就要经常研究敌人的战术,研究如何打它,如何避开它的长处专找它的弱点打,如何才能干干脆脆地歼灭它。"

对有战斗经验的人来说,战术的作用就是"补药"和"钱串子"。1947年12月朱德在批评不相信战术的观念时曾这样打过比方:"战术对你们万分需要,是你们的"补药"。你们的作战经验很多,但就像一大篓子钱,是散的;战术就是钱串子,可以把那些钱都串起来,用的时候,要用哪个,就拿哪个。"

就在这次讲话中,朱德以晋察冀野战军进行的大清河北战役为例,批评不讲战术的倾向:"在大清河北战役时,还没有接近敌人就伤亡很多,就是不讲战术的缘故。怎样接近敌人?不是靠夜晚就是白天靠火力掩护,利用地形,或者挖交通壕。但有的人偏不这样,好像子弹打不死人似的。"

大清河北战役是晋察冀野战军领率机关刚组建不久进行的第一场战役。1947年9月,野战军向平津保三角地区大清河北出击,展开反"清剿"作战。这次战役虽然消灭国民党军5000多人,但由于战役之初围敌过多,口子张得过大,打成一个消耗战,没有达到全歼的目的。同时,在战术上也存在朱德讲的许多问题。这一仗打得不理想,部队的情绪有些波动。有人说:"肉没有吃到,倒把门牙顶掉了。"后来,在中央和朱德的鼓励下,坚定了广大指战员打大歼灭战的决心,从而有了后来清风店、石家庄诸战役的胜利。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是人类五千年科学思想的结晶。""掌握了它,可以使一切科学得到新的发展。"要想在战术等方面取得成就,就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

二、战术要寻找敌人的弱点

我们就要经常研究敌人的战术,研究如何打它,如何避开它的长处专找它的弱点打,如何才能干干脆脆地歼灭它。

"战略要寻找敌人的主力,战术要寻找敌人的弱点",这是朱德在战争实践中提出的一条重要的军事原则。只有做到前者,才能明了敌之主力所在,主要进攻方向所在;只有做到后者,才能在作战中避实击虚,击中敌之软腹部,收到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效果。"如有人运用战术专寻找敌人硬处打,则敌人软处也必成为硬处了。倘因此而不能争取战术的胜利,则战略的目的也就不容易达到。"

1928年湘南暴动时,朱德率部取得歼敌许克祥1000余人胜利的坪石大捷,其基本原因就是朱德抓住了敌人的弱点。当时许克祥把他的6个团摆成一字长蛇阵,这就便于各个击破。"所以,战斗一打响,我们很快就把他先头的一个团打垮。紧接着追击下去,一路走,一路打,把他的六个团一个一个地打烂了。"这一仗缴获甚丰,不仅得到了机关枪,而且还得到了迫击炮和大炮。可以说,许克祥帮助朱德起了家。顺便说一句,后来毛泽东诗句中提到的"黄洋界上炮声隆"中提到的那门迫击炮,据说就是在坪石从许克祥那里缴获来的。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朱德和毛泽东指挥红一方面军进行第二次反"围剿"初期,中共苏区中央局经过争论,否定了"分兵退敌"的战略方针(即把兵力分散,使敌包围落空),决定继续实行朱毛提出的"诱敌深入"战略方针,在苏区内部解决敌人。战略问题解决后,战术问题就提出来了:先打敌军哪一路?会上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当时多数人的意见是打蒋光鼐、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理由是蒋蔡打坍之后我们有出路,便于向湘南、赣南发展。但他们没有从战术上去寻找敌人的弱点,没有看到蒋蔡是"围剿"军中较强的一路,其历史渊源是北伐中的"铁军"第四军一部,战斗力甚强。会上毛泽东认为,在进攻我们的敌人中,蒋蔡是比较有战斗力的,在历史上未曾打过败仗,曾经在湘南把张发奎打得落花流水,我们现在主要的是择敌人弱点打破,打蒋蔡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我们应打王金钰这路,因为这路敌人既弱,且地势、群众都好。朱德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也主张先打在西面的王金钰的第五路军。因为它是蒋介石收编的杂牌军,同蒋介石有矛盾,实力较弱,内部也不统一。它又是北方军队,不善于爬山,在南方作战水土不服。如果先打这一路,各方面条件都对红军有利而对对方不利。会上经过充分讨论后,多数人接受毛泽东、朱德的主张,决定先打王金钰部,然后由西向东横打,一直打到福建建宁,以击破这次"围剿"。

按照这一部署,从1931年5月中旬开始,红一方面军在赣江之畔转入反攻,首战富田,歼灭王金钰部第二十八师大部和第四十七师一部。随即旌旗东向,连战白沙、中村、广昌、建宁,半个月中连打五个胜仗,从赣江之畔一直打到闽北山区,横扫700余里,共歼敌3万余人,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之"围剿"。

朱德对此深有感触,他后来回忆说:最后我们决定打。当时敌人的夹击形的阵势,像螃蟹螯似的已经形成。我们先打敌人的哪一股呢?大家相当有些争论。我们主要是先拣弱的打,一找就找到了北方军队王金钰部。这是战术上寻找敌人弱点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民解放军在战役战斗中取得的胜利,几乎都是由于战术上寻找并抓住了敌人的弱点。有些战役战斗,表面上看,打的是强敌,甚至是几路敌军中最强的。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或骄兵冒进,孤军深入;或不断受到袭扰而疲惫不堪;或由于地形限制,其机械化兵器难以施展,等等。其"强"已转化为"弱"。抓住强敌的弱点在战术上更为不易,因而也就更能凸现指挥员的敏锐眼光和高超的指挥艺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1947年7月,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达到高潮,敌采用密集平推、稳步前进、不轻易分兵的新战法,使华东野战军一时难以抓住敌之弱点。此时,中央军委多次指示华野:对于密集进攻之敌,要实行诱敌深入方针,要有极大忍耐心,要掌握最大兵力在手,不要性急,不要分兵,不要扰敌后路,让敌放胆前进,总有歼敌机会。遵照中央军委这些指示,华野以主力后退一步,集结于莱芜、新泰、蒙阴以东地区待机。这时,敌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变更稳扎稳打战法,不待各友邻兵团统一行动,即以"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主北犯,稍形突出,该敌又一贯气焰嚣张,与友邻配合不好。华野首长陈毅、粟裕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利用沂蒙山区老根据地群众支持的有利条件,决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于敌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战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经四日激战,将敌整编第七十四师全歼。

战术上寻找敌人的弱点,有时并不容易。战争较比之其他事物具有更大的概然性,就在于敌我双方在战争中总要将真象隐藏起来,而示假于对方。如何透过假象抓住敌之弱点,朱德给人们提供的方法就是:依靠人民,掌握辩证法。"我们有人民又有辩证法,看得清他的长处和缺点,避免他的长处,来找他的弱点打,就可以战无不胜。"

三、战术的要求是要以小的

牺牲换得大的胜利战术的要求是要以小的牺牲换得大的胜利,因此,我们才会讲求战术和指挥的艺术。

打仗与经商做买卖一样,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这就是要做"赚钱"生意,不做"赔本"买卖。人民解放军在战争年代实行的慎重初战,不打消耗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等方针,无不贯彻了不做"赔本"买卖的原则。从战术上说,就是要以小的牺牲换得大的胜利。

以小的牺牲换得大的胜利,首先,要求指挥员做到每战要有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做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朱德在谈到攻坚作战时,就提出:"攻坚战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准备,要有计划。""只要技术上准备充分,坚固工事是可以打下来的,战斗之前就要按照技术要求,把部队编制好,如爆炸组、手榴弹组、梯子组、架桥组、突击组等等,三个二个的组织起来,打的时候不要一拥上去,看情况变化,一组组的上去,这样伤亡小又能解决问题。"

其次,要讲究战术和技术。勇敢要与技术结合起来;旺盛的士气,要同良好的技术结合起来。"旺盛的士气,在我们革命的军队中,是经常的保持着的,不畏难,不惧险,进攻在前,退却在后,视死如归。但也必须看到,我们军队之所以会有如此旺盛的士气,乃是依靠政治上的优势,而技术上则缺乏基础,这不单是我军的装备不如敌人,而且重要的是我们很多同志对现有技术的掌握还非常不够。因此,过去不知有多少可爱的同志作了可以避免而未能避免的牺牲,不知有多少可以全部歼灭敌人的机会而未能全部歼灭。这个血的教训应该好好地接受。可以设想:假定我们能进一步地掌握技术,把旺盛的士气同掌握技术结合起来,那末我军士气必然会更加高涨,作战能力与信心必然会更加提高,给敌人的杀伤必然会更大,自己的损失则会更少。"

再次,要求指挥员对战士的生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战斗中尽量减少伤亡。朱德曾举这样一个例子说:"陈赓部队的战士最近向指挥员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把战术搞得好一点,少死几个人,不是比关心我们的温饱更好吗?"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实际,大家要很好地从中得到启发。我们有些同志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什么战术也没有学过,只要敢冲敢打,一样打胜仗。"你不怕死,很勇敢,是好的,可是多牺牲了战友就不好了。如果把战术搞得好一点,又勇敢,又少牺牲几个人不更好吗?"他强调指挥员"要有高度责任心,要讲究战术,尽量减少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