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古代处世精典
30119400000028

第28章 处世识人学(3)

相比之下,外向型的人只会在花市冲动地购买自己喜欢的盆花,或者小巧的仙人掌盆栽,不过,由于他们不可能耐心地照料花卉,所以刚买回时有模有样的花儿、草儿,只消经过一星期,就会枯萎死掉。

同时,外向型的人对于花草的名称毫无兴趣,所以,当他的家人种了一盆花时,他也不知道那些是什么花,只好敷衍地说一句:“嗯……很好看……”同时,多数外向型的人也不喜欢饲养宠物。

喜欢读书

被戏称为“书虫”的人,几乎全部属于内向型的人。此处所称的书本乃是指专业类的书籍,并非是漫画书或杂志之类消遣的书。

内向型的特征,在于喜欢亲近大自然以及爱好读书。他们喜好的书本种类很多,尤其是偏好纯文学,或富有哲理的书籍。每逢碰到某种问题或者烦恼时,他就会到书店物色可以解决问题的书籍。不管对于什么事情,他都要自己静悄悄地调查,试着从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他们的读书方式也非常特别,不仅要看过每一行每一个字,甚至还要找出字里行间的暗喻。例如他们在阅读《战争与和平》那种长篇小说时,他们不会一扫而过,必定坐下来,仔细地阅读。碰到他喜欢的章节,或者难以理解的段落时,他们都会重复阅读好多遍,当然也就会耗费相当的时间。正因为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乐事,所以他们也就不在乎耗费多少时间了。

外向型的人感觉“看”比“阅读”更能叫他们感到快乐。他们喜欢阅读较为轻松的书,尤其是佳评潮涌的书本以及畅销书,那种“因为别人在阅读,我也跟着阅读”的倾向很强。

外向型的人阅读起来很快速,尤其是看小说,他会犹如囫囵吞枣般地一口气读完。有些人为了急于知道结果,竟然先从结尾读起,一旦他们感到不精彩的话,立刻就会把书扔在一旁。

正因为具有这种特征,他们一般都对纯文学以及长篇小说不感兴趣,而类似纪实性的小说,比较能够获得他们的青睐。

同时,他们也喜欢购买“如何……”之类的书籍,不过,只阅读必要的部分,他们认为只要得到实用的知识就可以了。

诸如这般,外向型的人多数喜欢把书本当成打发时间的娱乐工具,不然就是把它当成实用的入门书使用。

以上,只举出了内向型的种种兴趣,说实在的,他们的内心世界既丰富又多彩。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对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的造诣很深,甚至叫专家感到惊讶。他们研究任何事情都很彻底,不会在半途就放弃不干。

除此以外,内向型人中喜欢摔跤、象棋、旅行、烹饪的人,也比外向型的人多。

那么,外向型的人又有什么兴趣呢?可以说,他们中的许多人属于“没有特定兴趣的人”。

问及外向型的人有什么兴趣时,他们多数人会一时为之语塞,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以后,方才会支吾地说:“可能是运动吧?”或者“看看足球比赛……噢……不不……我想是看电影……”因为他们无法把游乐跟休闲活动区分开来。

当然有些外向型的人也具备内向型者的兴趣,但总是不能持久,总而言之,别人所搞的事情,他们也会跟着搞,但是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其实,外向型当中也有执著性格的典型,这种人做起事情来一丝不苟,做事有始有终,不过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兴趣,不如说是工作或者训练比较恰当一些。他们在从事某一项工作或业余爱好时,缺乏那种悠然自得的气氛,即使是兴趣,也免不了成为他们计算得失的对象。

所谓兴趣,必须撇开金钱方面的得失计算,方能够成立。利益跟兴趣是格格不入的两回事情,以这一点来说,外向型的人就很难办到了。就以他们打高尔夫为例,是为了交际着想,是为想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跟酒席宴席具有同样的效果,或许他们自以为那也是一种兴趣。

内向型的人认为兴趣纯粹是为了自己而做的事情,是自己要享乐的,他们不介意耗费多少时间,懂得以悠然自得的心情享受它。

相反的,外向型的人多数在有某种必要的情况之下,或者在友辈的怂恿之下,方才培养所谓的兴趣。就算他们自发地从事某种兴趣,但兴趣的范围往往较大,常常交换,以致到头来,什么兴趣也“抓”不到一个。

见异思迁乃是外向型的特征,不管是多么喜欢的事情,极少能够使他们维持一生而不变。对于什么事情,他们都能够做得叫人称心满意,但遗憾的是——易热也易冷,到头来,什么也不会坚持下来,这是因为他们想要的东西太多的缘故。

内向型的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己决定某一件事情,再悄悄地进行,他们的兴趣范围比较狭窄而集中,正因为如此,方能够深入,常常是不让专家专美于前。

这山看着那山高——变化中识人

因对象不同而改变语气的人

常见平常说话轻声细语的家庭主妇,一到了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买东西,就很不客气地指使店员:“喂!多少钱?把这个包拿来。”语气很不客气。为什么这些主妇们的语气会转变得如此厉害呢?

一般而言,视情况不同而改变语调的人,自卑感和攻击性都很强,尤其是喜欢在众人面前颐指气使的人,更可能是处于劣势的人,他们平常被抑制的情绪,会选择适当的时间、场所、人物发泄出来,借着骄傲的语调来解除平日的积郁。

这种人选择改变语气的时间,以离开工作单位或工作任务时为多,女性通常如前述以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为主,而男性则选择酒吧、餐厅、同学会等场所。至于所选择的人物,都是些与自己工作无关的人。

除了以上将某特定对象作为解除自己自卑感和攻击性的目标,而转换语气的情形外,如下情形也有改变语气的可能。

与生意伙伴谈判时,在女秘书或其他部下、同事面前改变语调。这种情形可能是预先设计的,目的是为获取同事、部下们的信赖,相信自己是个有实力的人,以利自己日后的发展。

这种举动,大半都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进行,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假象。不过仍有些人是无意识的不自觉表现,尤其是一些在单位微不足道的人,一旦离开了工作单位,到一些下级机关或公司时,他们便狐假虎威,表现一副颇有成就的样子。

这类人评价别人,往往并不重视其人的人格与能力,只重视其地位、职业,甚至学历。因此具备此种资格的人,往往就喜欢用傲慢的态度说话,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总要在不必要的场所,大量散发名片的原因。

一个在工作单位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而居相称地位的人,根本无须在众人面前改变态度,相反的,他还会表现出谦虚的态度。所以我们应了解,为什么有的人说话时会一反常态,表现粗鲁、无礼。

爱唠叨的人

人上了年纪,总会唠唠叨叨说个不停,令年轻人无法忍受,但这事实上也是一种脑退化所引起的现象,旁人应该体谅。奇怪的是,有的人年纪尚轻,脑子根本不应退化到这般地步,却也唠叨得厉害。

这种人缺乏将问题重点完整传达给对方的能力,说个不停却找不到话题的重点,而且最糟糕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罗嗦,说了事情大概后,又不断添油加醋,唯恐别人无法了解他的意思。

总之,对方认为不必要罗嗦的,他们却觉得非传达不可,这就牵涉到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有两种类型的人特别唠叨。一种是希望利用具体冗长的话,让对方不产生误解,所以他们拉拉杂杂说一大堆,结果反而令人抓不着重点。

另一种是喜欢照顾他人的类型,所以才会有唠唠叨叨的倾向。这些人担心听者无法了解自己的意图和本意,所以会再补充各种资料。由于性格不一,听者的反应也有不同。有的人能体谅他的唠叨,认为这是他对自己亲密的表现;有的人则会感到十分厌烦。事实上,唠叨的人认为除非自己一一关照、叮咛,否则无法信任听者的能力。

总之,哕哕嗦嗦的人,除了由于组织能力不好外,也有的是为了表现亲密的关系,但不能忽略的是,这种人多半是利用关心对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满口附和的人

说话时稍微停顿,是为了稍事休息,但有的人为了讨好说话者,便巧妙地利用这段停顿的时间而附和,不断地说“哦!这样啊!”“真的吗?”、“你说得很对”,力图对对方的意见有所反应。当然我们听话时,应适当地有所反应,以免让说话者唱独角戏。但如果对说话者的内容,老是做同样的反应,只会说“没错”、“你说得很对”、“可不是吗”,就未免显得太虚伪了。

喜欢附和的人,有些因为尚未确立自我的主体性,不具备独立意见,才会对别人的话都表示赞同。

此外另一种人,则是所谓“是”类型的人。这种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但为了求生存,对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人物,如上司、前辈等,就表现出一副颇为赞同的样子。

但事实上这种人并不会得到上司的器重,其行为只会贬低自己的人格,被人视为阿谀奉承,上司只有在需要时,才会加以利用,而部下们也绝不会尊敬这种人。

由于这种人的奉承,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想借此博得上司的好感,因而暂时地抑制自己,然而他性格中的另一方面则会借强压部下或晚辈而表现出来。由此可知,我们不可只凭对方听话时的反应,就认定他是个努力了解他人意见的人。

开场白太长的人

为促进彼此的人际关系,大部分人交谈前都会先有一段开场白。的确,和对方见面时,如果不先说点引言,就直接切入重点,可能会令人对自己的意图产生误解,从而产生戒心而不易沟通,所以在商业会谈中,开场白是不可或缺的。

但若一个人开场白过长,听者不易抓到说话的重点,不过是浪费时间,徒增焦急。但不知为什么仍有人喜欢把开场白拖得很长。

首先,可能是说话者对听者的一种体贴。若对方是个敏感仔细、易受伤害的人,直接谈到问题重点,可能会对对方造成冲击,所以说话的人就刻意拖长开场白,以顾虑对方的反应。

另一种人则考虑若开场白太过简短,可能会使对方误会或不悦,因而留下不好的印象。基于这种不安,所以延长开场白。

由此可知,说话者无非是为了更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才有很长的开场白。

开场白太长固然令人不耐烦,但有的人却矫枉过正,在面对上司、前辈时,生怕自己过长的开场白会使对方产生反感而遭斥责,所以不断地顾虑对方态度,这就太反常了。

此外,有人应邀演讲时,也难免会把开场白拖得很长,这则是为缺乏自信所做的一种辩解。

为什么有人要利用开场白为自己辩解?

男性在成长的过程中,若在步入青年期的阶段中,与父亲有纠纷,就易停留在父亲:权威=伟大的心理压抑阶段。所以这种人潜意识里就存着对父亲的憎恨与愤怒,而产生恐怖与不安的心理。

为了隐藏自己的不安,这些人就会借很长的开场自来为自己辩解,所以这种人应是小心翼翼型的人。

容易转移视线的人

与他人交谈时,不正视对方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但有的人明知如此,在交谈中仍不免把眼光转向一旁,或对两人的视线接触非常敏感,而不正视对方。

这一类人,在与人视线相接时,会觉得对方的眼光太过锐利,而使自己眼睛剧烈眨动,但为避免对方觉察,便不得不躲避对方的视线。此时这个人心中一边考虑自己若直视对方,会不会使对方不快,一边又怕视线转移,会让别人看透自己。愈是焦急,愈注视对方的双眼,而更剧烈的反应便又随之产生。愈怕对方看出自己的心事,强烈的不安便愈严重。

这种现象,称为“视线恐怖”,是“对人恐怖症”患者的症候群之一,令人意外的是,因视线问题而困扰的人,竟出奇得多。

欧美学者对这类问题,认为不可思议,因为欧美几乎见不到这类患者,这可能与东方人的文化习性有关,所以东方人即使没有前述的极端视线恐怖,但多少都有类似的倾向。

而有此症状的人,由于其始终只有极弱的自我存在感,因此他们认识自己是通过对方眼中所反映出的自己,唯有依此,他们才确认自己的存在。

眼睛会说话,的确,我们借口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用眼睛表现自己的内心,因此当对方想通过眼睛看穿自己内心时,会使自己产生不安。

有另一种人,恰好与视线恐怖相反,谈话时喜欢一直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这种态度,不仅对对方很失礼,让别人认为其无羞耻之心,同时也会令被瞪视的人感觉强烈的压迫感。因此若推销员认为眼睛一直注视顾客是自己诚心的表现,那么他可能就会丧失一笔生意。所以推销员在与顾客交谈时,应注意选择一适当的位置,让视线自然对视,以免造成双方的困扰。

应注意的是,愈在意自己的视线位置,愈会不知所措,所以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视线的方向选定是最困难的。

多话的人

有一种人,只要话匣一打开,就像唯恐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一般滔滔不绝。还有一种人则不找人说话,就无法镇定下来。这些都是属于爱说话类型的人,这种人最极端的特色,就是除休息时间外,连工作时间也要找人说话。

但不幸的是,这种人谈话的内容,除了一些别人的隐私、谣传外,就是有关自己的话题。所以不仅内容浮浅,而且毫无意义。当他(她)们说话时,就如同泄洪的水,速度极快,而且不管任何场合,总有一两个听众存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人,即可发现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信息必须传达给对方,因此其多话的行为,会令人觉得他似乎是在享受说话。这种人的饶舌,无非是为了想和别人保持较长远的人际关系。

基于这种心理,他们就利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满足自己潜意识中撒娇、依赖别人的欲望,而使自己不至感觉孤寂。

不说话心中就无法平静的心理,可以追溯到其婴儿时期。人在婴儿期时母亲给婴儿喂奶,除了补给营养外,也传达了爱意,这点对初生不久的婴儿尤具意义,所以这阶段对以后的心理成长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而言,此时期的母子关系,是其初次的人际交流,若此时母子关系圆满,当然毫无问题,但问题是并非每人都能顺利享有正常的母子关系。例如若母子过分亲密,以致造成断奶困难。反之,若母亲对婴儿过度冷淡,婴儿因无法满足获得母爱的欲望,就易产生强烈追求母爱的心理。

后者既然无法在婴儿时期获得满足,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就会反复出现渴望满足欲望的心态。

而这种欲望,就转变成多话的形式,表示其想与人维持较长久的人际关系,以满足自己撒娇和依赖的欲望,并解除孤寂感。

因此,爱说话的人,表面上看来他们似乎呈现活泼快乐的一面,但窥其心理,应可看出他们孤寂的一面。

常大声说话的人

无论自己原来说话音量大小如何,我们仍应配合当时情况,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音量。但在现今社会,有人却不论在车内、餐厅……或是其他任何场合,都肆无忌惮地大声交谈。

这种人表面看来似乎很豪爽,但事实上,这种人却是小心翼翼且敏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