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简中国史
3014500000011

第11章 儒家的一米阳光(2)

整个事件是这样的——公元前212年,两位原本替秦始皇求取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在用尽了所有方法求取丹药失败之后,决定脚底抹油开溜。跑就跑吧,问题在于这两个小子把秦始皇赏赐的金银珠宝打包之后,居然开始造谣说:“嬴政这个人天生凶残,只信任手下的官吏,博士虽然有七十多个,不过都是吃闲饭的摆设而已。他最喜欢的就是杀人,几乎每天都杀。我们本来有大神通,但我们不愿意把长生不死的仙药给这样的暴君来吃。”

秦始皇听说以后,勃然大怒,对两个家伙攻击诽谤不能释怀,再加上他们求取长生不死药的过程中,浪费了无数的金钱,于是下令要给“方士”们一点教训。

请注意,这些人其实是“方士”而不是“儒生”。

但是秦始皇下令把首都咸阳所有的高级知识分子全都逮捕归案(儒墨法道全都包括),调查他们有没有讽刺皇帝的言论。

调查结果,罪状确凿的有四百六十人,给他们的处罚全部是“坑杀”。

这四百六十人,应该大部分都是炼丹的方士,就算有几个儒生,占的比例也不会太高,而且这些儒生很可能不务正业,在研究儒书的时候兼职炼丹。所以,秦始皇“坑儒”,实际上是坑“方士”。但是从此儒家学派的人恨透了秦始皇,他们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千年的口诛笔伐,利用他们掌握的思想世界,将秦始皇说成是杀人吃人的洪水猛兽。

秦王朝虽然严刑峻法,但最初在学术上还是包容的。他们所统治的帝国是由许多种族和学派共同组成,所以只要你规规矩矩不惹事儿,秦人都会让你走自己的路。而且儒家和基督教不同,基督教的教徒不愿意双腿跪拜他们的皇帝,因为他们只会在上帝面前双膝跪倒,可是儒生们不一样,他们尽可能得把“君权神化”,认为主神和皇帝基本上是一个人,所以他们愿意给皇帝下跪。

儒家学派之所以一败涂地,错就错在他们碰到了秦始皇。

崇古、守孝虽然迂腐颟顸,让法家的政治家们看不起,但通常他们也只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并不会去迫害。因为在法家的眼中,儒生只不过是一群找不着北的可怜虫而已。他们拼命地宣传腐朽过时的政治理念,却没有人愿意听,人们宁愿去市场上听一文钱一段的大鼓书,也没人给他们捧场。他们的错误在于不该去触碰法家集团的政治地盘(他们斗不过法家,因为皇帝也是法家的),如此一来,法家中人就认为这些人胆大妄为,后患无穷,罪大恶极,恶贯满盈,必须毫不犹豫毫不手软地铲除掉。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秦始皇其实并没有不遗余力地去迫害这些儒生和儒书,否则的话,凭着秦国最初建国时期的国力,还有秦国一向奉行的严刑峻法,收拾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只是小菜一碟,不可能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

奇迹发生了。

在经历了秦朝的风雨摧折之后不久,儒家得到了一米阳光,并且很快就光辉灿烂了起来。

公元前140年,一位中国历史上不得不说的皇帝——汉武帝登上了皇位。年仅十七岁的汉武帝举办了一次全国人才选拔大会,以“贤良”“方正”等名目为国家选拔管理人才。那时候没有科举,所以由皇帝亲自考试。

儒家学派的“董仲舒”在选拔中一举夺魁,受到了汉武帝的尊重与赏识。

董仲舒在他的试卷中攻击其他学派都是妖言、邪说,只有孔子的四书五经才是真正的学术。

汉武帝的父亲(景帝)爷爷(文帝)都是道家,到了他这一辈,却成了至少半个“儒生”。他公开表态支持“儒家”,下圣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拿出钱资助儒家办学,罢黜百家博士,儒家学派很快就布满了各级政府,成为一种排他性极强的非宗教而胜于宗教的系统。

如此这般,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诸子百家灿烂辉煌的局面终于被扑灭,儒学成了这个大帝国正式的也是唯一的思想源头。这时候,儒家的遗老遗少们可以大摇大摆地在各大城镇里宣传他们的复古精神,西汉王朝变成了儒学的天下。

没用多长时间,西汉朝廷就和以前的朝廷有了明显的区别:皇帝更加威风了。

皇帝上朝的时候,大臣们跪在地上,伏着身子,仰头上望,任何人都不许挺直脊梁,端端正正地平视,否则就是犯了“失仪之罪”,要受到很严重的惩罚。

这是因为儒家的“礼制”在发挥作用。

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分外地感受到了当皇帝的威严和快乐,臣子和百姓们的地位则显得更加的卑贱。礼教把皇帝变成了神,在人与人之间竖起来一道道坚实的藩篱,谁也无法逾越。体会到快乐的皇帝们,更加义无反顾地推崇儒教,他们觉得这样当皇帝才过瘾,这样当皇帝才算是当皇帝啊!

儒家系统乘着这阵春风迅速地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熟读四书五经的博士担任教师,传授的当然也是儒家学派的四书五经。学生由国家供给费用,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可以获得分配,至少也是国家公务员(地方官),这样一来,无形中增强了儒家学派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各门各派的学者纷纷“背叛师门”加入儒家,儒家的组织越来越庞大了。

此时,儒家不仅管国事,还管到其他的重要大事,例如婚姻、继承、祭祀、礼乐,都有等级森严的规定,就连皇帝娶媳妇他们也要来插上一脚。后来干脆在朝廷里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九卿”,掌管国家具体政务,包括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寺大卿,太常专门负责掌管礼仪。

如此一来,整个国家对于礼教的重视到了空前的地步。

几千年来,无论是朝代更迭,皇帝易位,儒家却从未失去过他显赫的地位。它成了统治者手中的工具,不,应该说是一件利器。

西汉王朝覆灭之后,儒家却意外地更加强大起来,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此人便是历史上第一位纯儒家的皇帝——王莽。

单看这个名字,很像个莽夫,其实并非如此,王莽是个心细如发、野心勃勃的汉子,更加是一位儒家的大学者。他夺取政权的目的,和刘邦、李渊、朱元璋这些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些人做皇帝只是为了满足私欲,而王莽则有着他的政治抱负,他要获得更大的权利,使他能够把儒家学说在政治上一一实践,缔造一个理想的快乐世界,也就是孔老夫子一再倡导的尧、舜、禹、汤的快乐世界。

王莽是一代大儒,他非常推崇孔老夫子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觉得富人很有钱,穷人却没钱,男人沦为奴隶,女人成为婢女,这一切都是因为大家没有按照“周礼”的生活方式来生活而造成的。

所以,他要大力改革。

王莽以周礼为理论基础进行改革,以西汉政府留下的强大的帝国和儒家的统治地位作为他改革的强大后盾。可是,他刚一开始改革,这些后盾就全部地离他而去了,站到了他的对立面上。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他立马横刀,大刀阔斧,立志全面恢复尧舜时代的旧观,并把其发扬光大。

王莽的改革措施我们不一一列举,反正他恢复了一千两百年前的很多早就不合时宜的制度,妄图以自己手中无上的权利颠倒乾坤,逆转时空。

他是个钻牛角尖的人。

或许所有儒家学派的腐儒们,都有这个钻牛角尖的毛病。王莽是儒家学派的巨子,所以,钻的就比较厉害一点。

他把大部分时间没有留在改革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上面,却放在了一些细枝末节上,比如说,恢复儒家学派特有的繁文缛节,不厌其烦地改官名,改地名,凡是“现代”的一律取消,一律恢复“古代”原名。

大家如果读过《左传》,就知道儒家有多少令人头疼的规矩,比如说天子应该在什么时间出去狩猎,什么时候祭祀太庙,百官应该如何地安守本分,坐立起行等等,他对这些东西,似乎比真正的改革更加的有兴趣,总之,王莽的改革仿佛就是要大家坐上时光机直接回到尧舜时代为止。

孔子在春秋时固执地称呼“楚王”为“楚子”,虽然楚国立国数百年一直称王,但孔子认为于理不合,拒绝承认,因为周礼的世界里只有一个王,就是周王。

王莽也傻啦吧唧地跟着起哄,拒绝称呼西汉时期“西南夷”和“匈奴”为王,改封他们侯爵,这些蛮人誓不接受,王莽就认死理,一定要他们接受。

在别人看来,这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已,但在食古不化的儒家巨子心中,没有什么比僭越称谓这件事更大逆不道的了。双方各执一词,竟然引发了后来中原与匈奴的大战。

虽然王莽用儒家的哲学和逻辑学来替自己的改革解释和辩护,可是就算是那些儒家学者都受不了他的改革了,纷纷地投靠了起义军。可见其有多么的失败。信奉儒家学派的人认为,王莽只触及了部分真理,而歪曲了真正的涵义,其实那只不过是因为王莽的改革触及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而已。

如果王莽的“纯儒家改革”真的成功了,也不知道中国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幸好他失败了,这至少证明,一个纯儒家的皇帝不是一个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