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萧劲光传
30311300000051

第51章 打好海军建设的“桩子”(4)

萧劲光说:我们真诚的感谢顾问同志们给予的帮助、支援,对今后的工作也提两点希望:“一、现在正处在世界科学大变革的时代,海军建设的远景不知道,对海军领导者来说,是很苦闷的。希望经常介绍一些新的知识和情况。方法:谈话、讲课都可以。二、各海军学校教材相当陈旧了,希望有计划地速加改变。我以极诚恳的态度,希望消除‘不信任’、‘不需要’或‘做错了’的观点。我们不信任你们信任谁?不学习你们学习谁?与你们团结不好与谁能团结好?建设海军,我们过去不知道,今天知道不多,今后新的科学技术,我们还是不容易知道。如果不需要你们帮助,那么又找谁来帮助?所以,不仅过去需要,今天需要,将来还是需要的。至于这次削减专家数量,人数的多少,那只是个数字而已,本质是没有改变的,而且也不会改变的。事实上,有些地方减少了,在另些地方还要大大增加的,比如搞原子能,中国就没有专家。所以绝不是不需要。我们也绝不会这样看的。是不是做错了不信任呢?也不是。你们的意见如果不对,我们可以争论。我和顾德良将军关于基地建设问题就争了好几次,但你们也未强迫我们一定要执行你们的意见。这个问题根本是不存在的。希望你们像过去一样毫无顾虑的工作。这也算是第三个希望。”

首席顾问阿夫古斯季诺维奇为萧劲光真诚的话语所感动,表态说:“在座谈会上,充分感到首长同志们的诚恳关怀,今后工作将更加大胆,不会再产生畏首畏尾的顾虑。”

三、打好“技术桩子”

萧劲光重视院校建设。他把办好院校作为“打技术桩子”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海军机关成立大会一结束,机关不少业务部门尚在组建中,他就踏上北去的列车,赶赴大连海军学校。

大连海军学校,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是人民海军创建的第一所正规学校。校址位于大连市郊老虎滩风景区西侧。校区约一平方公里。背靠卧龙山,自由河穿过校园,三座钢筋水泥桥横贯河上。日本占领大连时期,这里曾是日军高级军官的栖所和一所日本中学的旧址,有日式平房、楼房200余幢,8000多平方米三层教学楼一栋。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大连,这里成为苏军一个炮团的驻地。随后经主持建校工作的张学思多方协调,通过外交部与苏方协商,苏军炮团才同意迁出,这里遂成为海军学校的校园。

主持创办大连海校的,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同父异母兄弟张学思。1949年10月,进京接受毛泽东召见的萧劲光,在下榻的饭店见到了刚从苏联回国的张学思。他们是解放战争中东北战场血火与共的战友。而今在新中国首都相见,分外亲切。交谈中,张学思获知军委确定让萧劲光主持组建海军,非常高兴。当即说:军委已决定在大连建海军学校,让我当校长。我就是为这去苏联考察的。建校和建军历来是一致的。由司令员兼任校长,许多事情都好办。“我要向军委提建议,报请任命你兼任海军学校的校长。”

年底,军委果然颁发命令,任命萧劲光为大连海军学校的校长兼政治委员,张学思为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由于当时萧劲光尚在湖南长沙,自然无暇顾及建校工作。校址选定、教员配备以及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等问题,都是张学思主持决定的。萧劲光到北京后,立即听取了大连海校的工作汇报。考虑到海军建设急需人才,萧劲光同意他们在海军领导机关成立两个月前的1950年2月1日便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开课。

创建海军的两个必须条件,一是装备,二是专业人才。解决装备固然不易,调来专业人才就更难。作为第一所正规的海军学校,是为海军组建培养骨干、培养“种子”的。已开学两个月了,教学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海军机关成立大会一结束,萧劲光第一个目标就是海军学校。

张学思治校有方。海军学校虽然刚组建两个多月,但工作已井然有序。到学校后,萧劲光首先听取了张学思和政治部主任李东野的工作汇报。在他们陪同下,萧劲光视察了学校的校舍和环境,看望了苏联顾问和专家。尔后几天里,分别召集处、系领导,教职员、学员进行了座谈。在对学校情况有了总体了解后,4月21日,萧劲光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讲了话。

萧劲光说,今天我要说的第一句话是感谢大家的工作。从中央军委下达建校命令到正式开学,前后仅仅70天,整修房舍,选调教员、学员,拟定教学计划、方案,都完成了,开课了。行动快,效率高,作为校长,我谢谢大家!作为海军司令员,我更要谢谢大家。海军组建到处都敞着口要人哪!接下来,他围绕着“建校方针与教学思想”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为学员服务的思想。学校的主体是学员,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干部。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为这一目的服务,围绕着教学进行;二是要正确处理政治与技术的关系。政治是主导,技术是从属。技术可以发挥政治力量,政治工作必须保证技术学习。两者必须结合,密不可分;三是要正确处理学习苏联海军的经验和发扬解放军优良传统的关系;四是要从严治校,严格教学管理中的纪律制度;五是要树立建立强大海防的责任感、使命感。他说,学校工作是海军建设中心的中心。工业建设首先要有钢铁。鞍山是我们国家的工业基地。海军院校就是我们海军建设的鞍钢。我在机关讲过,宁可其他工作往后推一下,也要先把培养干部、培养技术人才的工作抓起来。担负这样的任务责任重大,是你们的光荣。希望教职人员要恪尽职守,学员要刻苦学习,大家要团结起来,发奋图强,共同为建设强大海军奋斗。

此后,萧劲光与张学思、李东野等学校领导又系统地研究、探讨了如何把学校办好,快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办法、措施。回到北京后,萧劲光亲自出面协调,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动员、招聘了三十多名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到大连海校当教员。不久,又通过湖南军区从湖南大学招聘了光学博士曹懋修、数学教授余潜修等,到海校任教。在萧劲光的关注下,学校的经费、实习用的舰艇、枪炮、无线电等器材,也逐一得到解决。学校教学秩序逐步走向正规化。当年10月1日,大连海校的学员便作为海军部队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国庆阅兵仪式。一年以后,该校经过突击培训的军官,便开始走上海军机关、部队各级领导岗位。

大连海校开课后,萧劲光又陆续领导创建了航空学校、炮兵学校、鱼雷快艇学校、政治干部学校、后勤学校、潜艇学校,把华东军区海军学校扩建为海军联合学校。并向军委、总部建议,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设立了海军系、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设立了海军工程系。在此后三年的时间里,这些学校先后培养出各兵种学员1.5万余人。这些学员陆续分配到机关部队,成为新中国海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技术中坚(20世纪60年代初,海军学校发展到14所,设有110多个培养军官的专业,60多个培养士兵的专业。海军官兵基本上实现了全员培训)。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海军史上的著名专家、高级将领,为海军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抓紧院校创建的同时,萧劲光不拘一格广揽人才。1949年华东军区海军组建以后,司令员张爱萍为了解决海军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通过在上海、福州、青岛、香港、等地的报纸上刊登招募通告等办法,招收了一大批原国民党海军的官兵。其中有原先职衔很高的“海军元老”,也有部分军阶虽不很高,但曾在要害部门任职或学有专长,确实懂海军的军事人员。张爱萍把这部分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为军区海军首长和领导机关修复装备、组织训练当参谋,当顾问。萧劲光对张爱萍这一做法极为赞赏。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后,他立即责成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亲到南京,与张爱萍当面磋商,将其中一部分人,包括毕业于英国海军大学,曾任过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员、江防舰队副总司令、海军司令部中将参谋长的曾以鼎,原国民党海军马尾造船所少将所长韩玉衡,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第六署(技术)副署长陈书麟,原青岛国民党海军军官学校上校教育长何希焜等,计12人,调到北京。由这部分人为主,成立了“海军研究委员会”,请他们为海军党委、海军首长研究问题提供咨询、参与决策,协同机关相关部门处理装备维修、军事训练等一些重要的业务工作。一次与曾以鼎等人交谈中,萧劲光了解到还有相当一部分懂海军,有知识技术的人才流散在全国各地,因有这样那样的顾虑,没有报名应召。他迅即向军委首长建议,以中央机关的名义正式发文,把这些人尽可能招收进来。军委接受了萧劲光的提议,于11月底正式发文,电令各中央局、各大军区,责成各地党政民学机关及各战略区,设法将流散各地的原国民党海军官兵和有海军知识、技术的人员,清理登记。“凡无政治问题,身体尚健,而有一技之长者,尽可能抽调来,以克服新海军建设中人才的困难”。从而又集聚了一批海军建设人才,充实到机关部队。同时,也从这部分人中又选出八人,充实到“海军研究委员会”中。这样一来,“海军研究委员会”中搞装备的、搞训练的、搞教学的,几乎各方面的人才都有,成了一个实力可观的智囊团。在此后海军机关、部队、院校创建,部队教育训练计划拟定及武器装备管理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在技术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使他们在机关上下很受尊重和欢迎。鉴于机关已经有了一个由苏联援华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大家便亲切地称他们为海军首长的“第二顾问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