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爱伊河畔
30342500000026

第26章 博文论剑(2)

古博文的目光仍落在剑上,他告诉柳依依,从古到今,在中华民族,剑都是一种高贵典雅的兵器,它可代表权力,故在中国古代有尚方宝剑一说,它又可代表正义,在金庸的小说里,那帮侠女侠客们都有佩带宝剑的习惯,荆轲刺秦使剑,李白吟诗佩剑,据说,屈原也爱佩剑。剑又可代表人格尊严,当年春秋战国时,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其中就有一位叫冯瑷的,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待遇,就拍着长剑唱道:“长铗归来乎。”

当然,在文人的心目中,剑还可以说理,可以寄情,可以明志,可以通神,所以,中华民族也是剑的民族。

而在所有的剑类中,龙泉宝剑又属上乘宝剑,它始于春秋战国,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相传当年铸造剑的名师叫欧冶子,他看到龙泉溪山下湖水清澈,又没有鸡啼犬吠,很适于铸造名剑,于是取当地山中的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等名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欧冶子,把秦溪山湖改名为剑池湖,并建造了欧冶庙。欧冶子铸剑的秦溪山旁有七口井,其排列形状犹如七星座,故又命名为“七星剑”。龙泉宝剑在古代作为一种兵器,曾被称为“百兵之王”。而在现代这位百兵之王却已是练武强身的武术器械和馈赠佳品,据说宝剑还有去病除邪的神奇功效。

1956年,为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龙泉剑匠铸造了一把精致的青锋宝剑,赠与毛泽东主席。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把龙泉宝剑作为国礼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1992年,龙泉剑匠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夫妇精心铸造了一把纯银高级龙凤剑。

龙泉剑以坚韧、锋利、刚柔相济、造型美观而著称,并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赞赏。

听着古博文的介绍,面对着这样一把具有显赫历史和宝剑,柳依依忽然感到,她仿佛面对的是一位自远古而来的白发老人,面对这位老人,自己似乎显得过于稚嫩、过于无知。

谈完了剑,古博文又关切地问起舞剧《爱伊莎和尤素夫》的进展情况,柳依依告诉他,创作和排演一直都十分顺利,市里的几位领导都很关心,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已进入排练期了,等彩排时一定会请他去看。说着,柳依依突然想起几天前曾在排练时拍摄过的几张剧照,便起身拿给古博文看。

照片上,柳依依穿着一身戏装,化着浓浓的演出妆,如果不是细看,真还认不出是她。她是一个很上妆的姑娘,化了妆后变得更加美丽,她白衣白裙,就像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看完了剧照,柳依依又拿出了几大本影集,让古博文看她以前的剧照。正在他们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张张剧照时,忽然从影集中掉出了一张已有些发黄的老照片。古博文好奇地仔细端详着照片,这是一位端坐着美丽女人,女人的年纪不好说,也许是30,也许是40,也许是50,总之让人凝神注目的不是她的年龄,而是本人的温婉雍容与华贵,神情又是那样恬静,一看便知,这是一个有着显赫身世的大家闺秀。

再看这个女人如云般浓密的发髻上,斜别着一枝蝴蝶形的发饰,这发饰制作得如此精美,一只蝴蝶竟然活灵活现,像是要飞起来似的。

古博文一下子就被这只蝴蝶形的发饰吸引住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摘下眼镜,用衣襟擦了擦,又戴上,对着这张照片仔细地看了起来。

金色的蝴蝶,伸出两根细细的触须,翅翼上缀满了小小的珠宝,五光十色,华贵、美丽。

他再一次地肯定,没错,这正是那只金蝴蝶。

他迫不及待地问道:“依依,这照片上的人是谁?”

柳依依看着他那凝重的神气,困惑地回答:“是我老祖奶奶呀?她怎么了?”

“哦!没什么!她现在还在吗?”古博文的一双眼睛充满希望地看着柳依依,问道。

“怎么会在?早就故去了。”柳依依一头雾水地回答。

古博文又问:“那么她头上戴的这只发饰还在吗?”

柳依依更加困惑了,“在啊!当然在。”

古博文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他紧紧地抓住了柳依依的手,“在哪儿,能让我看看吗?”

柳依依不好意思地甩开了古博文的手,“不可能。在我奶奶手里,任何人都不让看。”

古博文一下泄了气。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柳依依更加困惑了,她说:“古老师,为何你对这只头饰特别感兴趣。”

“哦!没什么。我只是觉得这只头饰制作得实在太精美了,真是巧夺天工啊!”

“是啊!我听我奶奶说这只头饰是我们家祖传下来的,就像性命一样宝贵,她从来不会轻易地拿出来让人看的。”

听柳依依这样说,古博文陷入了沉思中,他想,这只金蝴蝶和那只是如此相似,几乎就是一对一双,可是眼下还没有见到实物,还不好妄下结论。但怎样才能见到这件实物呢?他知道,柳依依的奶奶现居住在上海,已经98岁了,风烛残年,几乎不能外出。这件事事关重大,他想,暂且还不能告诉柳依依真相,自己应尽快见到那只金蝴蝶。古博文起身匆匆告辞了。

回到家中,吕艳萍早已在自己屋里睡了。古博文蹑手蹑脚地来到书房,他打开一本厚厚的影集,久久地端详着。此时,他心中思绪万千……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大军6次攻打西夏,使这个存在了189年的王朝终于灭亡了。

蒙古军进入中兴府后,腥风血雨,城中所有的宫室、殿堂被付之一炬,居民惨遭杀戮。也许,一个游牧民族的生存本性只是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荡,而不可能在一座固定的城池中久居,因为那不符合他们的民族习性。所以他们除了把能掠夺走的——大量金银财宝掠夺走以外,剩下的只有全部毁灭。

不过,尽管这样,西夏的艺术珍宝还是有一部分被保存了下来,不过已不是在中国的本土上。

1907年的初夏,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黑城,来了一批高鼻梁,深眼窝的人,他们是一支受俄国沙皇派遣前来探险的队伍,为首的那个叫做科兹洛夫。

一天,当科兹洛夫打开黑城西城外墙的一座佛塔时,他的双眼突然发光了。原来,在他眼前出现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一幅幅精美的墙画、无数的经史文集,简直就是一座西夏博物馆和图书馆。其中有汉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书籍和经卷,还有大量的陶器、铁器、纺织品、雕塑、绘画等珍贵文物。

科兹洛夫用了整整40头骆驼才将这一大批文物和文献资料运走(①科兹洛夫从黑城盗掘的西夏文献资料多达8000余种。)当这一批文物在俄国公开展出后,轰动了全世界。随后,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也来到了黑城,在城墙西北角的尖形塔内盗掘了1100页以上、约300页保存完好的西夏文写本和印本。此后,英国人奥莱罗、美国人华尔纳、瑞典人斯大林文·海定……一批批所谓的外国“探险家”先后来到黑城,将我国大批保存完好、价值连城的西夏文书籍手稿、经卷及佛像画等盗掘而去。

古博文的眼睛湿润了。

两年前初春,古博文和几位中国西夏学者前往俄罗斯冬宫博物馆学习考察。(②俄罗斯冬宫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和保存西夏文物、文献最为丰富的博物馆。)在这里,他看到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西夏艺术作品,有美术作品、有手工艺品,还有雕塑作品。它们都收藏在冬宫博物馆下属的东方文化研究所里,这是一个面积近千平方米的大厅,这里保存的西夏文物、文献仅编号就有上万个,而每一个编码里又分列着数个类编号。他还看到了一双刺绣得非常精美的绣花鞋,那是他所见到的最美的一双绣花鞋。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真想把这些国宝都统统搬回到国内来。可是,这是极不现实的,俄方对这些文物的管理非常严格,甚至连拍摄都不容许。有几次,古博文禁不住内心的强烈渴望,偷偷地举起了手中的摄像机,可又悄悄地放下了……

幸而,那位主管东方文化研究部的主任娜达莎,对这些远方来的中国客人非常友好,经常会有意地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给了古博文一些拍摄的小机会,使他拍摄到了许多十分珍贵的西夏文物图片……

这本影集便是古博文在当时拍摄的照片影集。

时针缓缓指向了午夜12时,但古博文睡意全无。他的目光久久地在一张照片上徘徊着,照片上,是一只金色的蝴蝶头饰,精美的蝴蝶活灵活现,做工十分精细,就像是附有一种生命的灵性,随时要展翅飞去一样。

哦!真是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啊!没错!它们原本应是一对。一对密不可分的一对。看着眼前的照片,古博文更加确信无疑,这只金色的蝴蝶和在柳依依家中看到的那只金色蝴蝶原本是一对头饰。多日来,纠缠在他心头的那个谜团逐渐被解开了。

他想,照此推理,柳依依一定是金蝶夫人的后人,贺兰山口岩画上的那只纤纤玉手也一定是金蝶夫人之手了。可是凿刻这只手的人又是何人?他是金蝶夫人的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凿刻这只手?难道他是金蝶夫人的情人?还是金蝶夫人的崇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