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30463900000020

第20章 静脉输液输血技术第(2)

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这些危害包括引起肺肉芽肿和肺水肿、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肿瘤形成或肿瘤样反应等。

(四)临床输液微粒的控制

1.输液前认真检查液体质量,使用合格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

2.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避免使用需要消毒剂消毒的容器。

4.输液过程中如需静脉给药时,应从加药孔注入,不可由针头处直接推入静脉,防止未经过滤造成输液微粒污染。

5.净化治疗室空气,设置静脉滴注药物配置中心(PLVA),在高洁净环境下配制静脉滴注液,可有效防止细菌和微粒污染。

6.使用全密闭式输液系统,逐渐取代相对密闭式输液(通过进气管或进气孔与外界相同),禁止开放式输液。全密闭式系统输液,是将塑料软袋真空包装的液体与无通气管路的一次性输液器连接的输液系统,它完全杜绝了液体与空气的接触,极大地减少了输液污染。

六、输液速度与时间的计算

每毫升溶液的滴数为该输液器的滴系数(gtt/mL)。临床上常用输液器的滴系数有10、15、20三种型号。控制输液时,可参考输液器外包装标定的滴系数,以调节输液速度。

附一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

PICC适用于补液、全胃肠道外营养(TPN)、抗生素治疗、化疗、疼痛治疗等。

具体操作如下:

1.选择合适的静脉一般可选择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以贵要静脉为最佳选择。

2.测量置管的参考长度测量时手臀外展呈90°。如将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应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测量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隙,如将导管置入锁骨下静脉,应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测量到胸骨切迹,再减去2cm。

3.穿刺前准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范围约10cm×10cm;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剥开导管的保护外套至预计的部位,撤出导丝至比预计长度短0.5~1cm处,修剪导管。

4.穿刺、置管同静脉留置针穿刺法实施静脉穿刺后推进导引套管,拔出引导针;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缓缓置入静脉。当置入导管10~15cm后,指压导引套管上端静脉,固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导引套管;劈开导引套管,从置入的导管上剥下。然后用力均匀地缓缓置入导管,当导管进到肩部时,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将导管置入预计长度后,移去导引钢丝。

5.试通、封管连接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确定导管是否畅通;用50~100U/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6.固定妥善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

7.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附二可来福(Clave)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可来福(Clave)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是肝素帽的替代产品。其最大优势是:①密闭性好,可保持输液系统的无菌状态。②保持正压状态,无回血滞留,避免微血栓形成。③特殊的内部结构,免应用注射针头,可避免操作者被血污染。为使用留置套管针或长期间断输液的患者提供了高质量服务和安全的保证。

可来福输液接头的两端分别为阳性端和阴性端。阳性端具有内螺旋结构,可连接留置套管针;阴性端有外螺旋结构,内有硅质帽,可连接输液器、输血器及注射器乳头。应用时将输液器与套管针连接的一端对准硅质帽插入旋紧即可。输液完毕,拔出输液器乳头,硅质帽即可恢复原来的密闭状态;同时当输液器乳头和阴性端分离时可产生瞬间的正压,将留置针软管内的液体向前推动,从而避免血液回流形成血栓,彻底解决血液反流问题。再次使用时,只需用70%~75%的乙醇擦拭消毒即可应用。

附三输液自动控制器(“点滴通”)

“点滴通”适用于临床监护、麻醉、手术、抢救、患者转运等需要控制输液量及流速的微量输液、快速补液和普通输液。可严格控制单位时间用药剂量,有效防止输液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点滴通”利用红外线传感器(电子眼)监测输液器滴管的滴数,由微型电脑和精密电机准确控制液体的流量。通过控制面板的功能键,完成输液总量、输液流速(滴速)、剩余液量、已输液量、输液时间、开始、暂停、停止、参数修改、故障报警声光控制等功能的选择和设定。

可控输液总量范围为100~2000mL,可控输液流速范围为10~500mL/h(3~167gtt/min)。在保持静脉通路状态时,最低可控流速为4mL/h(1gtt/min)。当输液至设定的剩余量或发生输液故障时,控制器可发出警报,若在20s内无适当处理,控制器会启动安全装置,停止输液。

静脉输血法

一、血液制品种类及其作用

(一)全血

将血液采入含有保存液的血袋中,不作任何加工,即为全血。用于补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增加携氧能力。4℃保存,有效期21天。输注速度1~2mL/min。临床只用于失血量超过血容量80%的大出血患者、新生儿换血、体外循环和无成分血供应时。

(二)成分血

1.血浆全血分离后所得的液体成分,一般输注速度为5~10 mL/min。

(1)新鲜液体血浆含正常量的全部凝血因子,用于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4℃保存,有效期24小时。

(2)新鲜冰冻血浆用于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20℃以下保存,有效期1年。输注前在37℃恒温水浴中快速融化。

(3)普通冰冻血浆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20℃以下保存,有效期4年。输注前在37℃恒温水浴中快速融化。

2.红细胞全血分离后移去血浆的剩余部分,用于增加血红蛋白,提高携氧能力。一般成人输入速度为200mL/h。

(1)浓缩红细胞4℃保存,有效期21天。

(2)少白细胞红细胞4℃保存,有效期24小时。

(3)红细胞悬液4℃保存,有效期21天。

(4)洗涤红细胞4℃保存,有效期21天。

3.血小板用细胞分离机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含≥2.5×1011血小板。22℃±2℃(轻振荡)保存,有效期24小时。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一次足量输入。

二、临床输血技术准则

(一)配血准则

1.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房床号、血型和诊断,确证无误后采集血标本。

2.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一并送交血库,同血库工作人员进行逐项核对后,作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和传染病全项免疫鉴定。

3.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到血库取血。取发双方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房床号、血型、血制品种类、血袋号、供血者姓名、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在登记本、输血记录单和输血配合报告单上签名后发血出库。

(二)输血准则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输血配合报告单和血袋标签的各项内容,检查输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房床号、血型等,确认与输血配合报告单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输入。

3.取回的血液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输入,不得自行贮血和退回。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血制品内不得加入除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以外的任何药物。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制品时,前一袋血输尽后,先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输下一袋血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年龄、血制品种类调整输注速度。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②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③必要时立即抽取血标本送检,并积极配合医生救治。

(三)输血后处理准则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配合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血库至少保存1天。对有输血反应的,应由医生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送血库保存并定期上报。

三、静脉输血法

【目的】

1.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提高血压。

2.增加血红蛋白,提高携氧能力,纠正贫血。

3.供给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帮助止血。

4.增加血浆蛋白,维持血浆肢体渗透压。

【评估】

1.患者年龄、病情、意识状态、心肺肾功能、输血史、过敏史等。

2.患者对输血的认知、合作程度和心理反应。

3.穿刺部位皮肤、血管状况、感知觉等。

4.输血的目的,血制品的种类、质量,输注的要求。

【准备】

1.注射盘内置皮肤消毒液、棉签、无菌手套、治疗巾、止血带等。

2.病历、输血配合报告单、血制品袋、输血卡。

3.一次性标准输血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