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护理操作技术
30463900000048

第48章 急救护理操作技术(1)

心电图检查技术

【目的】

把心脏电学活动的曲线图用心电图机描记下来。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有助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等。还可用于电解质紊乱的诊断及了解某些药物对心脏的影响。

【用物】

心电图机(单导或多导)、导电膏或盐水、橡皮带或电极夹、稳压器双脚规、记录纸、地线、屏风或围帘。

【操作程序】

1.到患者床旁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并取下身上所佩带的手表、手机等做好检查前的准备。

2.检查电源、线路机器有无漏电及短路现象;心电图机内电池是否充足。

3.携用物至床边,让患者做准备,调节室温至24℃~25℃。围屏风或拉上围帘。松患者上衣。在患者两手腕曲侧腕关节上方及两侧内踝上部,擦好导电膏或盐水后,再以橡皮带或电极夹固定电极板(通常规定红色电极线与右手电极板相接,黄色电极线与左手电极板相接,绿色电极线与左足电极板相接,黑色电极线与右足电极板相接)。多导联心电图机可同时连接胸导联V1~V6。

4.打开心电图机开关。输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编号等),待屏幕上出现稳定移动的心电图后按记录键,打印心电图。

5.当心电图正常时,可关闭心电图机。遇有异常心电图时,心电图机可自动加长描记Ⅱ导联心电图60s。

6.检查完毕,擦净导电膏或盐水,协助患者整理衣物及床单位,并简要告之患者检查结果。打开屏风或围帘。

7.回治疗室,清理用物。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导联线接错。

2.注意避免交流电和其他外来电波的干扰,在距患者和心电图机2m内,不应有任何带电的仪器和电线通过。交流式心电图机要接好地线。

3.室内温度和湿度适中。过冷、过热和潮湿可引起患者不适或肌肉震颤。

4.心电图描记前,患者应安静平卧数分钟;检查前1~2小时避免进食过饱、剧烈运动、吃冷饮及抽烟、喝酒等。对初次检查的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5.描记时取平卧位,不能平卧者可取半坐位或坐位,脚下垫木架,避免与地面接触、吸氧的患者氧气筒应远离心电图机两米以上。

6.导电膏不宜过多,以免引起极化作用。

7.复查心电图时,最好使用同一心电图机,采用同样的体位,以便准确地前后对比。

心电监护技术

【目的】

通过心电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律)、体温、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动态观察,并且在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时发出警示音。便于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先兆并及时做出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全面掌握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用药后的反应,根据病情调整治疗和用药。

【用物】

心电监护仪(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根据病情选择导联线或模块、导电糊、电极片。

【操作程序】

1.让患者舒适地躺在床上。注意保暖。

2.接通电源,打开监护仪,插上所需模块,连接导联线。

3.在相应部位涂导电糊,贴上电极片,安放心电监护导联线(红色导联线放于右锁骨中点下缘,黄色导联线放于左锁骨中点下缘,绿色导联线放于剑突右侧)。每种监护设备都标有电极放置示意图,请参照执行。

4.根据需要,绑上袖带,套上测量血氧饱和度的指套。

5.根据病情设置所监护的项目,观察时间及上、下限报警数值。

6.定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注意事项】

1.不宜同时与电疗器械联合使用,监护时避免使用手机。

2.防止电极脱落,以免仪器发出报警假象。

3.患者皮肤与电极接触面难以长时间保持稳定(如皮肤出汗、导电糊干燥都会造成不稳定),因此要经常检查,及时纠正。

4.经常检查各个导联,防止脱落和折断。

心脏电复律技术

【目的】

用一定能量的电流使全部或绝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内同时发生除极化,并均匀一致地进行复极,然后由窦房结或房室结发出冲动,从而恢复有规律的、协调一致的收缩。非同步电复律是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用物】

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导电膏、盐水纱布、抢救物品及药品。

【操作程序】

1.在准备电击除颤的同时,做好心电监护以确诊室颤。

2.有交流电源(22V,50Hz)时,接上电源线和地线。并将电源开关转至“交流”位置。若无交流电源,则用机内镍铬电池(15V),将电源开关转至“直流”位置。近年来以直流电击除颤最为常用。

3.按下胸外除颤按钮和非同步按钮,准备除颤。

4.选择电功率,按下充电按钮。成年人首次电击,可选用200Ws,若失败,可重复电击,并可提高电击能量,但最大不超过360Ws。

5.将电极板涂好导电膏或包上浇有生理盐水的纱布。将一电极板放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另一电极板放在背部左肩胛下。电极板需与皮肤紧贴,边缘不可翘起。

6.嘱其他人离开床边。操作者两臂伸直固定电极板,使自己的身体离开床缘,然后双手同时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

7.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图波,了解除颤效果。如果除颤未成功,可加大“Ws”数值,再次除颤,同时寻找失败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注意事项】

1.除颤前应详细检查器械和设备,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2.电极板放置的位置要准确,并应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保证导电良好。

3.电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患者及病床,以免触电。

4.对于细颤型室颤者,应先进行心脏按压、氧疗及药物等处理后,使之变为粗颤,再进行电击,以提高成功率。

5.电击部位可有轻度红斑、疼痛,也可出现肌肉痛,约3~5天后可自行缓解。

6.开胸除颤时,电极直接放在心脏前后壁。除颤能量一般为5~10Ws。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

【目的】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是利用人工的方法使心搏骤停的患者迅速建立起有效的循环和呼吸,保证重要器官血氧供应,尽快恢复心跳、呼吸。

【用物】

有条件时准备纱布或薄手帕1块,必要时备心脏按压板、脚踏凳。

【操作程序】

1.判断患者有无意识。轻摇患者肩部并高呼其名,压人中,如无反应立即进行抢救。

2.呼救或呼唤他人前来协助抢救。

3.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将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面上,抢救者立于或跪于患者一侧颈肩部位置。患者头颈、躯干无扭曲,双臂置于躯干两侧。将患者头部去枕后仰,松开衣领及腰带。卧于软床患者,其肩背下应垫心脏按压板。

4.畅通气道

(1)仰头抬颏法抢救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向后下方施力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手指置于患者的下额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

(2)托下颌法抢救者用双手同时将左右下颌角托起,将下颌骨前移,双手拇指推开患者口唇,用手掌根部及腕部使头后仰。

5.判断呼吸是否存在判断方法:一听,二看,三感觉。用耳贴近患者口鼻,听其呼吸道有无气流通过的声音;头侧向患者胸部,目测胸部有无起伏;用面部感觉患者呼吸道有无气体排出。检查时间不超过5s。

6.确定呼吸停止后,行人工呼吸两次。

(1)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者使患者头后仰,用拇、食指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屏气,双唇紧贴包住患者口部(不留空隙),用力吹气至患者胸部抬起。吹气毕,松开口鼻。吹气毕,抢救者立即将头侧向一边,并抬头吸气,同时松开患者鼻孔。吹气时同时观察人工呼吸是否有效。

(2)口对鼻人工呼吸用于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抢救者一手将患者口唇紧闭,深吸一口气,双唇包住患者鼻部吹气,吹气时间要长,用劲要大。防止吹气时气体由口唇逸出。

(3)口对口鼻人工呼吸用于婴幼儿。方法是抢救者双唇包住患者口鼻部吹气,吹气时时间要短,用劲要小。防止吹气时气体由口鼻逸出,以防吹气过猛过大。

7.判断心跳是否停止摸颈动脉搏动,用食指和中指在气管旁锁骨上二横指处,触摸有无颈动脉搏动,检查时间不超过10s。

8.胸外心脏按压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

(1)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手掌根部长轴与胸骨长轴确保一致。

(2)按压方式抢救者双手掌根重叠置于按压部位,双臂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用臂力、肩力垂直向下按压,按压深度为4~5cm。

(3)按压频率为100次/分;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15/2 (无论单人,双人)。

【注意事项】

1.操作前清除口腔及咽部的分泌物如痰液、血块、泥土等,有假牙者应取下假牙。遇舌后坠者,应用舌钳将其拉出口腔外。

2.吹气应有足够的气量,以使胸廓抬起,但一般不超过1200mL。

3.按压部位要准确。力量要均匀适度,姿势要正确。

4.心脏按压必须同时配合人工呼吸,一人单独操作时,可先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再做胸外心脏按压15次。

5.操作过程中,若救护者相互替换,可在完成一组按压、通气后的间隙中进行,不得使复苏抢救中断时间超过5~7s。

6.抢救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评价复苏效果。

(1)心肺复苏有效指标颈动脉搏动可触及;面色(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瞳孔由大变小,出现对光反射;出现自主呼吸;有眼球活动,甚至手脚开始活动。

(2)心肺复苏终止指标自主呼吸及心跳恢复良好;或患者确已死亡(心肺复苏在30分钟以上)。

心肺复苏机操作技术

【目的】

使心跳骤停患者迅速恢复心跳,挽救生命。

【用物】

THUMPER(萨勃)心肺复苏机、中心供氧装置。

【操作步骤】

1.接中心供氧系统。

2.将底板置于患者肩背部,按压垫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

3.根据患者体形胖瘦调节好按压垫的高度。

4.依次打开开关(1)、(2),向右旋动开关(3)以调节按压振幅。

5.必要时打开开关(4),接面罩或气管导管,提供人工呼吸。

6.操作完毕按(4)、(3)、(2)、(1)关机,分离与中心供氧连接。

7.使用完毕后,用消毒液擦拭底板及按压垫备用。

【注意事项】

1.底板及按压垫位置安放正确。

2.压力小于0.5kPa,按压幅度不宜过深,以胸廓下陷3.5~4.5cm为宜。

口咽通气技术

【目的】

迅速解除舌后坠所致呼吸道梗阻。

【用物】

治疗盘内盛开口器、舌钳、纱布、口咽通气管、弯盘,根据需要备吸痰管、电动吸痰器或给氧装置。

【导管选择】

成年女性8~9号。

成年男性9~10号。

【操作步骤】

1.用左手打开患者口腔(必要时备开口器)。

2.吸尽口腔及咽部分泌物。

3.右手持口咽通气管,凹面面向头部插入口腔,靠近舌根时将口咽通气管旋转180°,使凸面面向头部继续前进直达咽部。

【注意事项】

1.该方法不得用于意识清楚的患者。

2.选择要适当,不能过长,以免通气导管抵达会厌部,引起完全性喉梗阻。

经口气管插管技术

【目的】

1.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2.便于呼吸管理,保证通气,同时为气管内给药提供条件。

【用物】

治疗盘内盛麻醉咽喉镜一套(含成人、儿童和幼儿三种规格)、2号电池2节、气管导管(带套囊)、导管管芯、开口器、牙垫、喉头喷雾器、注射器、宽胶布、吸痰管、输氧管、听诊器、呼吸气囊等用物。另需备负压吸引器、给氧装置、呼吸机和气管切开包。

【导管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表。

【操作步骤】

1.将两节2号电池装入镜柄,接好镜片,检查喉镜各部位,使其完好。

2.用吸痰器吸净鼻、口、咽部分泌物。

3.患者去枕后仰,解开领口,必要时肩下垫一小枕,使口、咽、气管位于一条轴线。

4.操作者位于患者头顶侧,左手拇指推开患者的下唇及下颌打开口腔,右手握喉镜的镜柄,将镜片从口腔的右侧插入,将舌体推向左侧,并缓慢向前推进,显露悬雍垂后,镜片移向中线,继续前行至会厌窝处,可见会厌边缘(为暴露声门的标志)。

5.到达会厌边缘后,继续向前至会厌的腹面,向上用力提起镜柄暴露声门。

6.改用左手握镜柄,右手持气管导管尾端,将导管紧贴镜片顺其弧度插入,导管进入声门后拔出管芯,将导管继续旋转深入气管,成人约4cm、小儿约2cm。

7.置入牙垫,退出喉镜,导管接呼吸气囊。用听诊器试听两肺呼吸音,以确定导管位置是否适当,调好导管位置,用宽胶布将导管与牙垫一起固定于患者的面颊旁。

8.用注射器向导管气囊注入约5~7mL气体,而后还原患者的体位。

9.将气管导管与呼吸机连接起来进行呼吸支持。

【注意事项】

1.使用喉镜用力适当,不得用力过猛,镜片插入不能太深。否则镜片顶端可损伤会厌及声带,导致喉头水肿等并发症。

2.暴露声门时禁止以患者的下门齿作为支点。

3.导管选择要粗细合适,过细可使呼吸道阻力增加,二氧化碳的蓄积增多,加重病情。

4.注意导管和牙垫的固定,防止导管滑脱。

5.随时吸尽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6.插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72小时,以免因气囊压迫气管黏膜,使其缺血,引起溃疡或坏死性损伤,应定时放气,一般每4小时放气一次,停5~10分钟后再充气。如需继续使用呼吸机者,应行气管切开。

7.插管用具使用完毕,喉镜之镜片先清水冲洗,后用消毒液擦拭,晾干后备用。

呼吸机使用操作技术

【目的】

1.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

2.减少呼吸肌做功,有利于消除疲劳,减轻体力消耗。

【用物】

电源装置、中心供氧装置、呼吸机(附件:备流量传感器、呼气阀、螺纹管5根、储水瓶2个、加温湿化器、连接管)、无菌蒸馏水。

【操作步骤】

1.连接好呼吸机各管道,并将湿化器内注入无菌蒸馏水。

2.接中心供氧系统,插好电源。

3.将呼吸管道的连接管接模拟肺。

4.打开呼吸机电源开关,依次调节各参数,包括呼吸模式、潮气量(成人:10~15mL/kg,小儿:5~7 mL/kg)、吸呼时比(I:E=1:1.5~2)、呼吸频率(16~20次/分),氧浓度(FiO2),必要时调节PEEP,同时调节好各参数报警值的上、下限。

5.取下模拟肺,将连接管接患者的气管导管。

【注意事项】

1.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呼吸机的工作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湿化瓶中只能加蒸馏水,但不能超过其最高线,并随时注意添加蒸馏水。

3.随时注意倒去储水瓶中的积水。

4.使用呼吸机时氧浓度(FiO2)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长时间给氧时,氧浓度不超过40%;60%以上的氧浓度吸入不超过24小时;100%纯氧吸入不超过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