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新论
3047500000012

第12章 伦理文化(2)

在伊斯兰看来,诚实是对穆斯林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忠厚可靠,讲求信义。并把人与人之间的忠和信提到信仰的高度来看待。穆圣说:“不忠的人并无信仰,不履行诺言的人没有宗教。”可见对忠与信的重视程度。穆圣把不忠和没有信誉看作伪善者(穆那非格)的标志。当有弟子问他怎样才能识别伪善者时,他说道:“伪信徒有三个特征:说谎,爽约,背信弃义。”伊斯兰把信义看作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古兰经》说:“真主的确命令你们把一切受信托的事物交给应受的人。”这就要求人们把重大责任托付给忠诚可靠的人,而且能够胜任的人。穆圣时代,有个名叫艾布·赞勒的人,他向穆圣要求某种重要的职位,这时穆圣拍拍他的肩膀说:“艾布·赞勒!你很弱,而权力只是职责和信托,它在末日只是一种耻辱和懊悔,除非秉公执政,完美地履行了他的职责的人。”这里指掌权的人是受托于真主,受托于百姓的,如果玩忽职守,渎职失职,便是对真主对百姓的失信。而对一般人而言,如果一个人受他人之托,代理某种事务如财务、商务,则受托者必须为委托者负责,精心管理,认真对待,切不可人为地造成损失。《古兰经》郑重地指出:“有信仰的人们啊!你们不要背叛真主和使者,不要明知故犯地不忠于你们所受的信托。”(18:27)同时,伊斯兰要求人们践约。《古兰经》指出:“有信仰的人们啊!你们应当履行各种约言。”(5:1)“当你们缔结盟约的时候,你们应当履行。你们既以真主为你们的保证者,则缔结盟约之后就不要违背誓言。真主的确知道你们的行为。”(16:91)可见,信义何等重要,《古兰经》如此反复教导,《圣训》这样再三叮咛。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都讲信义,忠诚可靠,那么人们之间就会增加信任感和安全感。

(2)坚忍不拔。坚忍不拔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取得成功的品格方面的重要条件。伊斯兰号召穆斯林在逆境中不畏缩,不彷徨,不悲观,不动摇,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古兰经》激励道:“你们不要灰心,不要忧愁,你们必占优越,如果你们是有信仰的人。”(3:139)只要信仰坚定,意志坚强,就能取得成功;当然,成功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古兰经》说:“我必须以些微的恐怖和饥馑以及资产、生命、收获等损失,试验你们,你当向坚忍的人报喜。”(2:155)“你们必定要从曾受天经的人和以物配主的人的口里听到许多恶言,如果你们坚忍,而且敬畏,那么,这确实应该决心做的事情。”(3:186)穆斯林被告知在生活当中必然有许多磨难和痛苦,在磨难和痛苦当中,作为穆斯林,不应该怨天尤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而应该坚忍不拔,愈挫愈奋,奋斗到底。因为任何磨难和挫折都是真主对人的考验,而且受考验的严峻程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人曾问穆圣,什么人接受的考验最严峻?穆圣回答说:“首先是众先知,然后是人中楷模,以此类推。人们接受的考验以他们的信仰程度而定。谁的信仰浓厚,他的考验就严峻;谁的信仰淡薄,他所受的考验就轻松。的确,人是一定要遇到考验的,即使他毫无错误地行走在大地上。”凡是有所追求有所作为的人都会遇到磨难与挫折的考验,只有经受住考验的人,才会取得最后成功。《古兰经》反问道:“真主还没有甄别你们中奋斗的人和坚忍的人,难道你们就以为自己得入乐园吗?”(3:142)《古兰经》应许坚忍不拔的人说:“唯有坚忍的人得享完全的无量的报酬。”(39:10)穆圣描述经受考验者的归宿时说:“报应日,当接受了考验的人们享受其报酬时,的确令人羡慕,致使健康者都渴望,当初为了受考验,他的皮肤被剪刀剪碎才好。”因此《古兰经》号召穆斯林在今世就做到这一点,说:“有信仰的人们啊!你们当坚忍、当奋斗、当戒备、当敬畏真主,以便使你们成功。”(3:200)穆圣曾给他的弟子们说:“不久其他民族将争相蚕食你们,犹如争吃盘中的食物一样。”弟子们问道:“主的使者啊!那时我们的数量很少吗?”穆圣道:“不!以掌握我性命的真主起誓:那时你们的人数很多,但是你们就像急流中的泡沫一样,真主从敌人的心中取掉了你们的威风,而在你们的心中放置了怯懦。”弟子们又问:“主的使者啊!怯懦指的是什么?”穆圣说:“贪生怕死。”有些学者分析说近现代伊斯兰国家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并相继成为殖民地的事实,或许应验了穆圣的这句话,后来,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赶走了列强,获得了独立。

(3)宽容大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根据伊斯兰的看法,圣贤也会有过错(如人祖阿丹夫妇偷食禁果),只是他们所犯的过错与常人不一样罢了。既然真主把人造化成脆弱的,既然人是不完美的,那么,人就难免会有一些过失,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只要人能悔过自新,痛改前非,真主尚能宽恕人,人对于自己的同类的错误有什么不能原谅的呢?基于此,伊斯兰要求人们对待自己同胞的过失,既要指出其错误的所在,促其改正,又要对有过之人宽容大度,不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古兰经》要求人们以德报怨,说道:“善恶是不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最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41:34)《古兰经》还强调得饶人处且饶人,说道:“他们应当饶恕,应当原谅。难道你们不求真主赦宥你们吗?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24:22)《古兰经》还要求穆斯林珍惜因共同的信仰而结成的兄弟关系,说道:“你们当铭记真主所赐给你们的恩典,当时你们原是仇敌,而真主联合你们的心,你们借他的恩典才变成教胞;你们原是在一个火坑的。”(3:103)穆圣强调做人应该宽容大度,他本人就是一个宽容大度、虚怀若谷的人,他一生没有与别人结下个人恩怨,当他率领麦地那的辅士和麦加的迁士,兵不血刃,和平光复麦加以后,他对曾经侮辱、迫害过他的麦加古莱氏人,既往不咎,不加报复,一一原谅了他们,使他们感激涕零,十分庆幸。他常常教导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对弟子们说:“难道我没有告诉你们,真主以什么荣耀你们的家园,擢升你们的品级吗?”弟子们回答:“是的,您已说过。”然后穆圣又重申一遍:“宽容忍让地对待对你轻率鲁莽的人;原谅对你不公正的人;对你刻薄的人施恩;与跟你断绝关系的人保持友谊。”伊斯兰产生前的蒙昧时期,阿拉伯人崇尚武力,好勇斗狠,常常为一些小事情而大动干戈,伊斯兰产生后,有一次,穆圣问他的弟子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勇敢和坚强?”众弟子异口同声地回答:“人人不能摔倒他的大力士,便是。”穆圣不以为然,他说道:“真正勇敢和坚强的人是在怒不可遏时,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穆圣严厉禁止穆斯林之间相互伤害。他说:“辱骂穆斯林是犯罪,残害穆斯林是叛教。”又说:“只要有两个穆斯林,伟大的真主就在他俩之间设了一层帘幕,如果他俩中的一个对另一个说一句下流的话,他就撕破了真主的帘幕。”他还要求人们和蔼可亲,他说:“柔和来自真主,暴躁来自恶魔。”“真主是柔和的,他喜爱柔和。”

(4)排解纠纷。人生在世,各人由于性格、脾气不同,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由于利益也有差异,所以,人与人之间摩擦与矛盾,分歧与纷争,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人如何对待。对此,伊斯兰要求人们处理问题,化解矛盾,平息纠纷,缓和冲突,协调关系。《古兰经》说道:“有信仰的人都是兄弟,故你们应当排解兄弟间的纷争,你们应当敬畏真主,以便你们蒙主的怜恤。”(49:10)“如果两伙有信仰的人相斗,你们应当居间调停。如果这伙压迫那伙,你们应当讨伐压迫的这伙,直到他们归顺到真主的命令上。如果他们归顺,你们应当秉公调停,主持公道;真主确是喜爱公道的。”(49:9)穆圣是化解矛盾、平息纠纷的能手。史载,麦加人在修克尔白(天房)的过程中,各部落为谁最有资格把玄石放到克尔白上,而争执不下,穆圣灵机一动,想出一法:先把玄石置于一块布上,然后由各部落头人各执布的一角,共同将玄石搬上克尔白。这样,一件看似非常棘手的问题,却被巧妙地解决了,从而平息了一场各部落间的争端。穆圣在排解纠纷方面有许多论述,他曾对弟子们说:“我给你们推荐一种比礼副功拜、封副功斋和施济穷人的品位更高的善功好吗?”弟子们说:“主的使者啊!那么就请你介绍给我们吧!”于是穆圣说道:“那就是排解纠纷。因为挑拨同胞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把剃刀,削了你们的教门。”穆圣还非常讲究调节的艺术,穆圣一向反对说谎,但为了平息人们之间的纷争,调节人们之间的矛盾,他允许人们说善意的谎言。据圣诞乌姻·库里素目说:“我未曾发现真主的使者通融过任何欺骗,只有三种情况下例外:战争,调节人间纠纷,增进夫妻间的感情。”

(5)慷慨仗义。在人类社会中,由于各人的天赋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因而出现了贫富差异、能力强弱。富人与穷人的关系,强者与弱者的关系,是任何社会需要慎重处理的一种重要关系。对此,伊斯兰要求富人和强者做到慷慨仗义,乐善好施。而穷人和弱者要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克服嫉妒心理。与一般宗教的施舍所不同的是:伊斯兰所提倡的慷慨仗义、乐善好施,是其人际关系艺术、心理调适艺术、经济平衡艺术、道德教化艺术以及社会控制艺术的生动体现。首先,伊斯兰强调,无论是法定的天课(则卡提)也好,还是自愿的施舍(索得格)也罢,要求施者施舍自己的心爱之物。《古兰经》指出:“你们决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3:92)“你们当分舍自己所获的美品,和我为你们从地下出产的物品;不要择取那些除闭着眼睛,连你们自己也不愿意收受的劣质物品,用于施舍。”(2:267)这就对施舍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施自己的心爱之物,而不是自己也不愿意要的次品、劣质品和滥货,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做法,一来杜绝了富人把施舍变成“旧货行”与“废品回收站”的行为(正如在当今某些国家和地区所发生的那样),是对施舍者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一种考验;二来保证了施舍物的质量,从而使施舍名副其实,发挥实效;三来是对受施者人格的一种尊重,使受施者不致产生一种受到轻视的感觉,而会对施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从而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次,伊斯兰要求施者动机要纯正,最好是暗施,不要沽名钓誉。穆圣说:“最好的施济是右手出的时候,左手毫不知情。”也就是说施者不留名不扬名,暗中给予,默默奉献。施者更不能以施舍为名侮辱受施者的人格,或刻意营造一种恩赐的气氛,以增加受施者的心理负担。否则施者不但无功,反而有过。《古兰经》告诫施者:“你们不要责备受施的人和损害他,而使你们的施舍变为无效,犹如为沽名而施舍财产,并不信真主和后世的人一样。譬如一个光滑的石头,上面铺着一层浮土,一阵大雨后,使它变得又硬又滑。他们不能获得他们施舍的任何报酬,真主是不引导不信道的民众的。施舍财产,以求真主的喜悦并确定自身信仰的人,譬如高原上的园圃,它得大雨,便加倍结实。如果不得大雨,小雨也只足以滋润。真主是明察你们行为的。”(2:264—265)在这里不仅提出施舍物的质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施者施舍的动机——为了沽名,还是为了主道,如果是为了主道,就不能责备受施的人,同时照顾了受施者的自尊心,并且指出了两种施舍的不同结果。旨在强调施者动机要纯正,切忌沽名钓誉,施恩图报。这一点,与时下某些慈善家和大款借赞助、捐赠之名,行广而告之之实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在任何社会中,特别富裕能经常施舍的人是少数;那么,不富裕的人就不能施舍,不能行善,不能慷慨仗义吗?不是的,伊斯兰给每一个愿意行善千好、慷慨仗义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广泛的机会。伊斯兰认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体力、智力、爱心、善意、祝福等等,都是财富,都可以施舍,可以和他人分享。《古兰经》说:“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什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3:92)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动机纯正,怀着爱心,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就是一种慷慨仗义的表现。穆圣特别强调做任何事情动机要纯正,他说:“一切行为全凭意念。每个人都将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报酬。”据此,他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做一些不拘形式,内容多样的善事。他说:“你应当对人和蔼可亲或劝人行善,或止人作恶,或指引迷路的人,或帮助视力有困难的人,或清除道路上的石块、荆棘等障碍物,或把自己喝的水分给他人,这样,你已实行了施济。”“如果有人在两个人之间主持公道,就是一种慈善;一句好话,也是一种慈善;赶赴礼拜的每一步伐也是一种慈善。”总之,任何善意的行为都是一种慈善,一种施舍。同时还强调,每个人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持之以恒,而不要好大喜功,贪大求多,忽冷忽热,时紧时松。穆圣说:“最受真主喜悦的是持之以恒的行为,纵然其量微小。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真主不会厌倦,而你们却会厌倦。”可见,伊斯兰不赞成那种空洞的道德说教和泛泛而谈、大而无当的道德原理,而倾向于将道德溶化到日常生活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念头之中;更不赞成忽冷忽热,时紧时松,而倾向于全天候的,时时刻刻自我反省,自我约束;也不赞成“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抱着一种对真主负责,对自己在后世的命运负责的态度,自觉自律,人前人后一个样;还不赞成把手段和动机割裂开来的做法,借慈善之名行钓誉之实,而强调动机要纯正,手段要正当,动机和手段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