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上,伊斯兰教认为,一切主权属于宇宙的主宰——安拉。人类只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与此相对应,在经济上,认为万物包括世界上所有资源、财富都归安拉所有,人只是暂时代为经营而已。因此,人们占有财产、分配财富的权利受到财产原则的终极的所有者——安拉的法律的制约。人们可以根据有关的制度、法规,支配、处理、使用自己所占有的财产。社会全体成员都有占有财产权利。每个社会成员在法律上、人格上都是公平的。因此,应该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反对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以免造成社会上的贫富悬殊;不允许聚敛和囤积财富,以免使穆斯林之间的兄弟关系受到损害。伊斯兰教在肯定人人都有占有财产、分享财富的权利的同时,也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能力和天资的差别,因此,允许在财富收入上也存在差别,不搞平均主义。《古兰经》指出:“我将他们在今世生活中的生计分配给他们;我使他们彼此相差若干等级;以使他们层层节制。”(43:31)“在给养上,真主使你们互相超越,你们当安分守己,不要妄冀非分。”(4:32)伊斯兰教还认为,还应据人们对真主事业贡献大小,人们勤奋工作的程度来实现相应的财富分配。《古兰经》说:“他们只受自己行为的报酬。”(7:14)“各人只得享受自己的劳绩。”(53:39)伊斯兰教一方面鼓励诚实劳动,努力生产,以便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法规对社会财富实行再分配,让由于能力强、智商高而收人多的人将其部分财产拿出来,解决社会上贫、病、愚的问题,以便调整贫富悬殊,使伊斯兰社会正常运行,健康发展。《古兰经》说:“在富人的财产中有贫民的权利。”(51:1)但它并不主张实行彻底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在此基础上的平均分配,而是主张对贫富差异进行不断的调整,缩小差距,实现相对平均。
人们对财产的占有状况不同,各人谋生的能力也千差万别,社会上必然会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那么怎样调整贫富悬殊,实现合理分配呢?对此,伊斯兰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缴纳“则卡提”(天课)。则卡提,阿拉伯语,意为洁净,旨在使穆斯林通过缴纳财富的一部分达到涤心净虑的目的(因为在伊斯兰看来,财富是对人的一种考验)。伊斯兰教把“完纳天课”作为其“五根柱石”之一,成为穆斯林的一项天职,天课是指每个人每年对自己的财富作一决算,除基本的消费之外,从节余的部分中抽出一定比例(通常钱为2.5%,其他金银珠宝、农产品、畜产品等都有不同的比例)的资财,用于包括接济穷人在内的八种人身上。(《古兰经》9:60)这样,一个人除正常必要的消费外,节余的越多,缴纳的就越多。可见,这个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措施,有效地遏制了个人财富的无限膨胀,起到了的富济贫,缩小贫富差别的社会调节作用。
(2)分散遗产。根据伊斯兰教教义,人对其财产只有占有权,没有所有权,他死后对世间财产的占有权即告终止。必须按教法将其财产进行分配。教法对遗产分配的规定相当详尽,一个人在其遗嘱中只能处分其遗产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必须在亡人的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等人中分配,甚至连在场的亲戚、孤儿、贫民都可获得一份遗产。通过如此广泛的分散遗产,在穆斯林社会中就很难积累起大量的财产而成为巨富。
(3)反对囤积财富和禁止高利贷。伊斯兰教认为,囤积金银财宝会使财富闲置,不能进入流通,不能投资而影响生产,因而不能为社会带来益处,也就使财富丧失了为主道服务的作用。而利用囤积的金钱放高利贷更是被严加禁止的,因为在伊斯兰教看来,高利贷利息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收入,它会使富人的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无限膨胀,而债务人债台高筑,负债累累,永远不得翻身,从而会导致种种罪恶和灾难。
(4)提倡广泛的施舍。天课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带有强制性,它是按比例缴纳的,有定额;而施舍(索得给)则是一种自愿的奉献,不带有强制性,只作为一种道德实践,行善积德的体现受到鼓励。其数不定,其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有明确,有暗施;有多施,有少施。《古兰经》鼓励说:“不分昼夜,不拘隐显地施舍财物的人们,将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报酬。”(2:24)伊斯兰教教导施舍的人最好暗施,施自己心爱的财物,不可示恩于人,不可沽名钓誉,一切为真主,一切为大众。
伊斯兰教主要是通过上述调节机制来实施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其中有些是法律手段,有些则是道德鼓励。
4.适度消费。生产、交换、分配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消费既是四个环节的终点,也是一个起点,一个先导,消费带动起生产,也带动起分配和交换。再者,消费是什么,如何消费,不光是个经济范畴的问题,伊斯兰教的消费观是建立在其价值观基础之上的。
关于消费,伊斯兰教有许多论述,许多规定,概括起来,有三点:适度、正当、道德。
首先是要求穆斯林消费适度。既反对浪费也不赞成吝啬,如前文所述,伊斯兰教是一个今世与后世兼顾,出世与入世并重,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宗教。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特点。它教导人们,既要为后世的乐园履行善功,虔诚敬主,又要为今世的幸福而劳作不息,耕耘不止,努力生产,尽享果实。既要投入现实生活,对生产、劳动、建设、管理一丝不苟,又要超越现实空间和时间,展望后世乐园更美好的永久的生活。在生活享受方面,伊斯兰教既不要求禁欲,也不提倡纵欲,而是主张节欲,凡事要不偏不倚,不要过之也不要有所不及,而是留有余地,游刃有余,从容自得,该享受的就要享受。《古兰经》指出:“我在大地上为你们和你们所不能供养者而创造了许多生活资料。”(15:20)“真主为他的臣民而创造的服饰和佳美的食物,谁能禁止他们去享受呢?”(7:32)在伊斯兰教看来,真主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活资料,其中包括佳美的食物和服饰,这是真主的恩典的体现,人类理当享用之,消费之。伊斯兰教反对逃避现实,隐居山林,出家修行,认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在红尘功名利禄的诱惑中,才能考验人,铸造人,它反对那些整日跪坐拜殿,清心寡欲,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行为,反对放弃正当享受,摧残自己,虐待自己。据说,在穆圣时代,有个叫伊本·阿目尔的人整日封斋(自愿斋),通宵礼拜,不问世事;穆圣知道后,便告诉他说:“你若长此以往,你的视力必衰弱,体力必疲惫。须知,你对自己的躯体应负有的责任,对自己的眷属也有应负的责任。所以,你可封斋,也可以开斋;你可以礼拜,也可睡觉。”在穆圣看来,即便在宗教功修方面,也不可过分,整日沉湎于修炼而放弃正当的权利和享受。
基于此,在个体的物质消费方面,伊斯兰教也主张适度,反对过分浪费和过分吝啬。《古兰经》云:“真主的忠仆用钱的时候,既不浪费,又不吝啬,谨守中道。”(25:67)所谓“浪费”不光是指挥金如土,挥霍无度,而且也指超出正常需要范围的不必要花费。浪费是一种罪恶,即使在海边,一个穆斯林也不应为祈祷而洗脸三次以上,以免浪费水,《古兰经》云:“你们必须穿着服饰,你们应当吃,你们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7:31)“你们不要挥霍;挥霍者确是恶魔的朋友,恶魔原是辜负主恩的。”(11:16)“不义的人们追随他们所享受的豪华生活。他们是犯罪的人。”(17:26)看来,伊斯兰教是反对穷奢极欲、奢侈豪华的生活的。因此,穆圣禁止男子穿戴真丝织品和金饰,不许穆斯林穿着特别有名气的豪华服装,招摇过市,引人注目。禁止非需要养狗,主张速葬薄葬,入土为安,禁止在墓穴内放置金银器皿。禁止斗富比阔,奢侈糜烂。总之,伊斯兰教认为,浪费和过度消费,不但减少投资比例,使生产萎缩,经济衰退,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把人们引向腐化堕落,助长奢靡之风蔓延。同样,闲置资产,不用于社会财富的流通和增值,也是一种浪费。穆圣规定,任何人不得超过三年占有未经开垦的土地,否则其他人就可以推定该地无主而合法地加以利用。旨在督促人们合理利用资产,加速流通和增值。
过分浪费,挥霍无度是一种罪恶,在伊斯兰教看来,过分节俭和吝啬,是另一种形式的罪恶。因为这样不仅会降低消费水平,减少需求量,削弱对生产和供给的刺激,使整个经济停滞不前,而且也有负于主的恩泽(主的恩典原本是要作及人类的)。《古兰经》告诫人们:“吝惜真主所赐的恩惠的人,绝不要认为他们的吝惜对他们是有利的,其实那对他们是有害的;复活日,他们所吝惜的(财产),要像一个项圈一样套在他们的颈项上。天地的遗产只是真主的。”(3:180)从这一点看,伊斯兰教又是鼓励消费的。穆圣提醒吝啬的人说:“你们要远避吝啬,因为先民们因此而灭亡了。”在他看来,吝啬何等可怕,以致会遭灭顶之灾。
其次,消费要正当。所谓正当是指不得从事教法所禁止或谴责的消费活动,如饮酒、赌博、嫖娼、吸毒、吃禁食以及足以导致道德堕落和精神颓废的消费活动,而应将财富用于教法所赞许的范围,如维持家人生活、接济亲属、抚养孤儿、救助残疾、从事朝觐等宗教活动。也可以将钱财用于体育运动,如射箭、骑马、摔跤、游泳、击剑……也可以用于文化教育活动。伊斯兰教历史上,有钱人赞助学校、图书事业者代不乏人,许多富商大贾和王公贵族或真心尊重知识,扶持文教,或为附庸风雅,纷纷慷慨解囊,或兴办学校、图书馆、医院,或延聘文人学者到其府第讲学研讨,谈论天下盛衰之因,治国安邦之策,尊师重教,奖励学子,蔚然成风。
第三,消费要道德。所谓道德是指鼓励穆斯林积极参与救济穷人等的慈善活动。而不指望任何回报。《古兰经》指出:“他们问你们应该怎样费用,你说:‘你们所费用的财产,当费用于父母至亲、孤儿、贫民、旅客。”(2:215)这就是说,一个人除了自身的必要消费外,如果还有节余,既不要挥霍浪费,也不要一毛不拔,做守财奴,而应该施舍,多兴办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造福人群,利己利人。伊斯兰教把道德消费列入“正义”行为之中。《古兰经》说:“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或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使,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这等人确是忠贞的,这等人确是敬畏的。”(2:177)事实上,正当消费和道德消费是统一的,相联系的。
总之,伊斯兰教憎恶不施济穷人,不为主道而奉献的吝啬之徒。《古兰经》指出:“你们这等人啊,有人劝你们为主道而费用,你们中却有吝啬的。吝啬的人自受吝啬之害。”(48:38)清代中国穆斯林学者刘智在其所著《天方典礼》中指出:“贪积不舍,不仁也。”厌恶吝啬,鼓励施舍。在伊斯兰教看来,“主道”的范围很广,兴建清真寺,宣扬伊斯兰,属于主道;兴办学校、图书馆、医院,筑路,修桥等,一切利群行为,均属主道。
(二)伊斯兰经济理论对穆斯林经济实践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伊斯兰教产生后,不到百年的时间内,游牧的阿拉伯人及其他穆斯林,高举伊斯兰的旗帜,开疆拓土,向外发展,建立起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国,囊括了许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从8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伊斯兰国家地域辽阔,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与我国的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原始的一盘散沙似的游牧民族不但自身走向统一而且还建立起如此强大的国家,享受空前的辉煌与繁荣呢?其中的原因很多,有历史的、社会的、地理的等等,这些原因都留绐历史学家们去探索。然而,伊斯兰教的经济思想也是国家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
首先,伊斯兰注重发展生产,主张诚实劳动,反对好逸恶劳的精神,作为一种内心的信仰,注入穆斯林的灵魂深处。这种精神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巩固,不断强化,内化为他们的内心信念,内心动力,内心责任,内心情感,根深蒂固地溶化到他们的血液里面,进而外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自觉行动,最后反馈社会而形成整个群体的同构共识,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这种已成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激发了劳动热情,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增强了面对任何艰难困苦的勇气和力量,形成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崇尚劳动、注重创造的价值观,从而成为穆斯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穆斯林觉得,既然今世的劳作生产、奋斗,既可以带来现实的利益,改善眼前的生活,又可以取悦于真主,受到真主的嘉奖,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基督教新教伦理观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实,伊斯兰教关于努力生产,勤勉、奋斗的经济观和伦理观,对于中世纪伊斯兰国家经济的发展,何尝不是起了推动作用呢?当时伊斯兰国家不但农业、畜牧业很发达,而且手工业也很兴盛,阿拔斯王朝拥有许多生产各式各样产品的手工业作坊,地毯、挂毡、绸缎、棉织品、锦缎、沙发、垫套子、家庭用具、炊具、各种器皿、毛毡、官服及绣衣料等商品,都能生产并出口。库兹斯坦(伊拉克的东南部)以生产绣有金边的绣花缎子和适合于作帘子的丝绸料,驼绒或羊毛织品等特产著称,这些产品都很畅销。线缎料子是仿造波斯人的丝织品“塔夫塔”而制成的。布哈拉地区最著名的出口商品是该地生产的玻璃器皿,自古以来都很闻名,这种工业产品价格昂贵。产自大马士革,用细工镶嵌装饰起来的,并具有花式图案的砖瓦,称为“卡塞尼”……这个时期,巴格达建造了自己的造纸厂,并开始生产一种纸,它可以与极其驰名的撒马尔罕纸相媲美。巴格达还生产另一些工业品,如肥皂、玻璃器皿等。所有这些,使我们对哈里发国家的产品及其对西部的欧洲和东方的印度、中国的出口有所了解。通过这种商业活动,财富源源不断地涌人,使得巴格达和哈里发国家的其他城镇极其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