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新论
3047500000024

第24章 科技文化(1)

乍一听来,诉诸信仰的伊斯兰与诉诸理性的科学技术,风马牛不相及,甚至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其实在伊斯兰文化里,理性与信仰相辅相成,宗教与科技并行不悖。正因为如此,在漫长的中世纪,当欧洲尚处于黑暗之时,伊斯兰科技文化却在东方呈现出绚丽多彩,繁花似锦的景象,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伊斯兰科技文化的成因

伊斯兰科技文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古兰经》和《圣训》的启迪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决定该社会科技兴衰的首要因素,《古兰经》和《圣训》作为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和理论基础,不但不反对科技,而且还鼓励人们把目光投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开发大自然的资源,以便造福人类,造福社会。《古兰经》号召说:“你们要观察天地之间的森罗万象。”(10:11)《古兰经》还启发说:“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利人航海的船舶,真主从云中降下雨水,借它而使已死的大地复生,并在大地上散布各种动物,与风向的改变,天地间受制的云,对于能了解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2:164)《古兰经》的行文,常常使用一些思辨的或反问式的询问提示或启迪人们,开动脑筋,运用理智,多观察多思考。《古兰经》反问道:“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难道相等吗?”(39:9)“瞎子与明眼人一样吗?黑暗和光明一样吗?”(35:19)无知识的人愚昧迷信,犹如盲人;而有知识的人眼界开阔,像明眼人,二者不能相提并论。有知识的人尤其是学者,他了解宇宙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他明白人体构造的绝妙和其他种种令人惊叹的造化,所以《古兰经》说:“真主的仆民中只有学者才敬畏他。”(35:28)《古兰经》强调理智、理性,反对盲从、迷信,认为理智是人优越于动物的地方,指出:“据真主看来,最劣等的动物确是那些装聋作哑,不明真理的人。”(8:22)又说,真主“以智慧赋予他所意欲的人;谁禀赋智慧,谁确已获得许多福利。唯有理智的人,才会觉悟。”(2:269)

《古兰经》在号召人们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同时,也向人们揭示了一些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古兰经》指出:“太阳疾行,至一定所。”(36:38)这就告诉人们,太阳并不是恒而不动的天体,而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又说:“你见群山而以为都是固定的,其实群山都像行云一样逝去。”(27:88)旨在说明大自然的变化万千,看似稳定的山岳,也在变化,也有其形成和消失的过程。《古兰经》还对生命的起源也作了一些解释,指出:“真主用水创造一切动物,其中有用腹部行走的,有用两足行走的,有用四足行走的。”(24:45)这就揭示了水是生命摇篮的原理。总之,《古兰经》的不少内容关系到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和矿物等等。比如《古兰经》云:“真主确是使谷粒和果核绽开的,他从无生物中造出生物,从生物中造出无生物。”(6:95)“他使天破晓,他以夜间供人安息,以日月供人计时。”(6:96)“他为你们创造诸星,以便你们在陆地和海洋的重重黑暗里借诸星而遵循正道。我为有知识的民众确已解释一切迹象了。”(6:97)“他创造了七层天,你在至仁主的所造物中,不能看出一点参差。你再看看!你究竟能看出什么缺陷呢?然后你再看两次,你的眼睛昏花地、疲倦地转回来。”(67:3—4)“难道你不知道吗真主使云缓缓地移动,而加以配合,然后把它堆积起来,你看见雨从云间降下。他从天空中,从山岳般的云内,降下冰雹。”(24:43)“他展开大地,并在大地上安置许多山岳和河流,他把每种果实造成两性的,他以黑夜覆盖白昼。对于能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大地上有许多邻近的区域,有葡萄园,有庄稼,有椰枣树,其中有二株同根生的,二株异根生的,(这些都是)用同样的水灌溉的,我却使这一部分果实比那一部分佳美。对于能理解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13:3—4)“你不知道吗?真主从云中降下雨水,然后使它渗入地里,成为泉源,然后,借它生出各种庄稼,然后禾苗凋零,你看它变成黄的,然后他使它变成碎片。在那里面,对于有理智者,的确有一种教诲。”(39:21)“我将在四方和他们自身中,把我的许多迹象昭示他们,直到他们明白《古兰经》确是真理。”(41:53)“他创造了你们,先用泥土,继用精液,继用血块,然后使你们出生为婴儿,然后让你们成年,然后让你们变成老人——你们中有夭折的——然后,让你们活到一个定期,以便你们明理。”(40:67)这些经文对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身都有启迪作用,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界种种奥秘的热情,调动了人们研究自然,开发自然,造福人类的积极性。

至于《圣训》对于追求知识、钻研科技的鼓励和嘉奖,则是众所周知的了。“求知,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求知,从摇篮到坟墓”,“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真主喜爱技术精炼的工人”等等,早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由于《古兰经》和《圣训》从信仰的角度鼓励人们求知治学,钻研科技,因而对于穆斯林而言,此项工作,不仅能带来各种福利,具有世俗的意义,而且还作为一项“功修”(艾巴大特),作为一种获得真主喜悦的途径,而孜孜以求,乐此不疲。从而成为穆斯林献身科技事业的巨大精神动力,成为伊斯兰科技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二)穆斯林的大胆探索

翻开世界历史,人们都知道,伊斯兰自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之后,迅速得到广泛传播,第一、第二代穆斯林凭着满腔热情,开疆拓土,先后征服了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建立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伊斯兰国家,这个国家的版图西起大西洋和西班牙,东至印度和中国边界,北到法国南部,南抵印度尼西亚,真可谓泱泱大国。

在倭马亚王朝(公元761—750年)和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以及西班牙的倭马亚王朝(公元756—1031年)期间,版图辽阔,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穆斯林在《古兰经》和《圣训》精神的鼓舞下,积极从事科技事业,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使伊斯兰科技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

如果我们把同时期的欧洲各国基督教统治者和伊斯兰国家的哈里发的科技政策做一对比,那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差距,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基督教统治者提倡繁琐的经院哲学,压制科学,摧残科学家。而伊斯兰国家的统治者,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结合当时国家的实际需要,毅然高举科学文化的大旗,成立专门机构,拨出专项资金,奖励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倭马亚王朝不断聘请专家、学者,把一大批曾受高等科学教育的人集中于首都大马士革,以国家的力量支持他们研究各自精通的学科。这个王朝还于公元700年建成一座规模相当宏大的天文台以利天文学的发展。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公元754—775年)当政时期,把大马士革的科研工作者迁移到新都巴格达,并下令将各门学科的外文著作译成阿拉伯文。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公元786—809年)和第七任哈里发麦蒙(公元813—833年)更是科技事业的大力扶持者,后者建立一座名为“智慧宮”的研究院,罗致专门人才,研究各种自然科学。

经典的鼓励,官方的扶持,实际的需要,使得穆斯林知识分子,钻研科技,献身学术的热情不断高涨。整个中世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硕果累累。

(三)对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中国等异域科技成果的吸收引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伊斯兰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穆斯林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对异族文化的精华采取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积极吸收和引进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中国的优秀科技成果,从而充实和丰富了伊斯兰科技文化的内容。

早期的穆斯林,大都出生在阿拉伯半岛,虽有坚定的信仰,但毕竟视野狭小,缺少科技文化知识。但是走出茫茫沙漠的穆斯林,因为没有厚重的传统文化的包袱,对异族异教文化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其中的文化精华,甚至心向往之,急于求得。相传哈里发麦蒙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面红颜的人,他宽额、连眉、秃顶,一双碧眼透着智慧,和蔼可亲,走到麦蒙床沿坐下。麦蒙肃然起敬地问道:“你是何人?”那人答道:“我是亚里士多德。”俩人随之进行了一段关于哲学、科学问题的对话。这个传说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伊斯兰国家统治者哈里发对希腊文化的迷恋与向往。

穆斯林主要是通过翻译介绍来吸收引进希腊、罗马科技成果的。翻译事业始于倭马亚王朝,这个时期已有穆斯林个人从事翻译活动,不过零星翻译,没有计划。到了阿拔斯王朝,由于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加之与拜占庭的关系有所缓和,翻译事业有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国家投入巨资,建立机构,组织人力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鼓励。在哈里发麦蒙的扶持下,穆斯林学者和非穆斯林学者争赴君士坦丁堡、塞浦路斯等地,搜集古籍,进行译介。麦蒙兴办学校,创建天文台,建立“智慧宮”,科学研究走人正规化、规模化。担任过智慧宮主持人的萨拉姆是有名的数学家,麦蒙曾命他注释过托勒密的《天文表》。侯奈因·伊本,易斯哈格(公元809—873年),是一位景教徒,麦蒙委任他做图书馆长、科学院院长,负责全部翻译工作,他翻译了许多书,尤其是把格林的全部医学著作从希腊语译成阿拉伯语和叙利亚语。格林所著《解剖学》的七本希腊语原本,早已遗失,幸赖阿拉伯语译本,得以流传至今。另外,希腊的大量天文历算著作、几何著作都被其他穆斯林学者译成阿拉伯文。

穆斯林接受印度文化的东西也不少,不但有哲学、宗教、文学方面的内容,更有数学与天文学方面的成果。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本来住在无垠的沙漠里,观察到的无非是炎炎烈日,滚滚热浪,闪烁的群星,悠悠的明月,狂舞的风沙。万里黄沙,东西莫辨,全靠观察星象来指引方向。伊斯兰兴起后,各地穆斯林每天按时做五次礼拜时,必须面向麦加克尔白(天房),白天靠太阳,夜晚察星位,才能确定克尔白方向。因此穆斯林十分重视星象学。而印度的星象学也很发达。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命人翻译印度的天文学著作,其中《信德罕德》就被法撒利译成阿拉伯文。印度的天文学和数学启发了穆斯林对这两门学科的浓厚兴趣。进而翻译了托勒密和欧几里得的著作,并作了极其深入的研究。如今流行于世界的“阿拉伯数字”就是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穆斯林从印度引进了这种数字,然后又传人欧洲。因此,阿拉伯穆斯林称之为“印度数字”,而欧洲人则称之“阿拉伯数字”。现在世界通用的“零”的符号,也是阿拉伯穆斯林从印度引进后传到欧洲的。

穆斯林还吸收引进了中国的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文化精华。尤其是造纸术的引进,大大便利了记录、誊抄、校正、诠释、著作、翻译等工作,对伊斯兰科技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在各大城市,特别是在首都巴格达,纸店和书店林立,盛况空前,学者们争先恐后地拥向书店,搜寻资料,钻研科技。

由上可知,伊斯兰科技文化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古兰经》和《圣训》从信仰角度对科学研究给予鼓励和嘉奖,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向穆斯林统治者和百姓客观上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伊斯兰国家介于三大洲之间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境内众多的民族,多元的文化向人们提供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机遇,尤其是以麦蒙为代表的统治者,气度恢弘,胸襟豁达,广求各方人才,大搞智力引进,不问宗教信仰,也不管什么民族,只要有真才实学,只要有益无害,则多多益善,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了这三个因素,才使得伊斯兰科技文化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二、伊斯兰科技文化的主要成果

要想全面、完整地展示伊斯兰科技文化成果,恐怕需要一部专著。这里只能给予蜻蜓点水式的介绍。

医学与医疗技术方面。相传先知穆罕默德说过学问有两类:一类是教义学,一类是医学。在伊斯兰社会,自然科学中最受重视、最发达的首推医学。因为医学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伊斯兰教历1世纪时,穆斯林中出现了第一个受过科学训练的医生。他叫哈里斯,伊本·凯莱达(约公元634年卒),他到波斯系统地学习了医学,回国后行医。哈里发欧麦尔二世时代,将希腊传统的医科学校从亚历山大迁到安条克和哈兰。穆斯林继承了希腊医学遗产,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穆斯林首先知道经过发酵的含有糖和淀粉的物质可用蒸馏的方法取得酒精,这一科学方法的使用,先于欧洲300年。中世纪的穆斯林已知道消毒。1000多年前,穆斯林医生已在外科手术中使用麻醉剂。他们最先使用水银化合物治疗皮肤病。较早用动物(如猴子)进行解剖或作药物试验。穆斯林的药物业主称于世,他们能制造出很多药品,如:车前子散、天竺黄散、生沉的、大黄并子方、龙涎香、蔷薇水等,以及采用大蒜、大黄、酸角、肉桂、豆蔻、油、旃那叶、阿魏、芙蓉、茉莉、菠菜等植物、蔬菜治病。艾布·富哈尼· 比鲁民编著了《制药》一书,系统地分析了各种药物的成分和配制程序。穆斯林还研究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其药效,发现了一些迄今仍充斥在药房和化学实验室里的药剂和化学物质。例如,他们发现了硝酸、镏金水、锑、砷、锌、铋、磷、铵和一些重要的矿盐,以及酒精、硝石等。他们为此目的而制造了过滤器、蒸馏器、蒸发器、沉淀器、结晶器等一系列至今仍在使用的器械。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化合物广泛地使用在药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