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通讯与交通空前地便捷,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已变得越来越小,成了像人们所说的“地球村”。人们在与世界各国人士进行商业贸易和科技交流时,深深感觉到彼此间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带来的某种不适应。于是,为了与他人合作顺利、愉快而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把握具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不同心态,相互认识,相互沟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而宗教文化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宗教文化丛书》的主编王志远先生在该丛书总序中说道:“一个人尽管不必是宗教信仰者,但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免应具备对信仰者的了解甚至理解。这样,在许多方面都可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也不至于由于妄加褒贬或主观歪曲而带来无知与浅薄之名。”“了解宗教,研究宗教已成为当代人文化修养的一部分。”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在世界上都有广泛的影响。现在,全球有十几亿穆斯林,五十几个伊斯兰国家。伊斯兰世界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力量。国内有回族、维吾尔族等十个民族基本信仰伊斯兰教,人数2032万(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但相对而言,关于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甚至道教文化,在国内,已经出了不少书,国人对这几个宗教文化的了解还是比较多的。由于了解得多,所以也容易理解,容易沟通,容易认同;而关于伊斯兰文化方面的书,虽说这几年出了一些,但毕竟数量较少,加之这些书学术性太强,除一些专家学者外,一般读者阅读相当困难,因而也影响了人们对伊斯兰文化的充分了解;了解得越少,误解越多,更谈不上什么理解和认同。因此,在这方面屡屡出现一些问题,一些无聊文人和势利之徒才有机可乘,他们胡编乱造的“杰作”才有市场,其危害性不言而喻:既伤害了穆斯林的感情,也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安定,不利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更不利于与穆斯林各国的友好交往。因此,写出一部融学术性与知识性于一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能比较全面反映伊斯兰文化特点的书,以期彼此间加深了解,减少误解,增强理解,达成谅解,势在必行。
伊斯兰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要想面面俱到地介绍它的每个细节,需要鸿篇巨制才能完成,这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一个十分费力的事情。只有抓住它的基本特征,以简驭繁,才能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那么,伊斯兰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对此,古今中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则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即伊斯兰不光是一种信仰体系,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明和文化。其中,有一位曾在伊斯兰国家生活、工作过25年的英国外交官说道:“(伊斯兰)是一个包括僧俗的、总体的、一元化的生活方式;它是一整套信念和崇拜方式;它是一个广泛而又相互联系的法律体系;它是一种特殊社会和治家方式;它对继承和离婚、服装和礼仪、饮食和个人卫生,都作出规定。它是一种神灵和人类的总体,适于今世,也适于来世。”然而,遗憾的是这位外交官也好,其他持同样观点的学者也罢,都没有全面、系统地阐述伊斯兰文化的这一基本特征。本书想作一次尝试,通过对伊斯兰文化的几个重要层面,如宗教文化、经济文化、法文化、政治文化、伦理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婚姻家庭文化、衣食住行与性文化、节日、娱乐与丧葬文化的具体探讨,来阐明伊斯兰文化的这一基本特征。其中,宗教文化是整个伊斯兰文化的核心和基础,起主导作用;而伦理文化、法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是宗教文化的必然延伸和具体体现。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交叉,相互支撑,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大文化体系。
本人曾在科威特大学学习数年,也曾考察了其他几个伊斯兰国家,广泛接触了各阶层人士,如工人、农民、专家、学者、编辑、记者、经理、企业家、政界人士以及外交官等等,并参加了各社会团体举办的关于伊斯兰文化方面的数十次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掌握了一些第一手的资料。所以,本书所用的材料和所持的观点与以往有关这方面的书可能有所不同,故名《伊斯兰文化新论》。所谓“新论”并非刻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只是本书中的一些材料,研究的角度、方法等稍微与众不同而已,以期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有所深入,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虽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流畅,但考虑到伊斯兰文化研究是一项极严肃的课题,在涉及有关教义教法时,不敢牵强附会,任意发挥,而是比较慎重地引用了《古兰经》和“圣训”原文,这对有些读者的阅读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但只要有一定的耐心,慢慢品味,仔细体会的话,还是不难理解的。毕竟《古兰经》和“圣训”是伊斯兰文化的最权威最原始的文献。抛弃《古兰经》和“圣训”的个人发挥和自由想像以及由此而来的飞扬的文采,美则美矣,只可惜离伊斯兰文化的原汁原味则相去甚远了。
伊斯兰文化根深叶茂,博大精深,不是我这本小书所能穷究的。如果本书在伊斯兰文化研究方面,有一些新意和可取之处,那是笔者最感欣慰的了。可以肯定的是,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虽然做到了尽心尽力、一丝不苟,但由于人的天性的缺陷,更由于本人的水平所限,书中的缺点和疏漏在所难免,尚望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于本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改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