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宗教,就有宗教活动场所。如犹太教有犹太教的庙宇;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教堂;而伊斯兰教则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与别的宗教活动场所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清真寺在伊斯兰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伊斯兰历史的见证,它承载着穆斯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清真寺的名称演变
“清真寺”是从阿拉伯文“买斯吉德”意译过来的。“买斯吉德”从“斯吉得”而来。“斯吉德”的意思是“叩头”,即向真主安拉叩头;“买斯吉德”的意思是“叩头的地方”,也就是礼拜真主的地方。在中国之所以叫“清真寺”,是根据中国穆斯林这样的理解:真主清净无染,独一无二,是真正的主宰;伊斯兰崇尚清洁,崇拜真主,故伊斯兰教在中国也叫清真教;伊斯兰教法许可的食品叫清真食品;自然,礼拜真主的地方,也就叫清真寺,表示清真寺内清洁无物,没有偶像,没有与教义不相宜的陈设,只是一个崇拜真主的场所而已,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加以亵渎,否则会引起穆斯林的共愤,会群起而攻之。
二、清真寺的起源及其建筑规制
清真寺的起源与伊斯兰的传播、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穆圣从公元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当时响应者和支持者虽然不少,但有势力的古莱氏贵族大多持反对态度。穆圣及其早期追随者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后来甚至遭到古莱氏贵族的迫害。公元622年,麦加的穆斯林陆续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城。穆圣本人也由艾布·伯尔陪同,秘密迁往麦地那。这次迁徙是伊斯兰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穆圣在麦地那开创了传教的新局面,建立了穆斯林公社(乌麦提),在社会各个领域内开始实施伊斯兰法。穆斯林的宗教活动、政治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急需一个从事这些活动的场所,于是,伊斯兰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便应运而生。
穆圣鉴于新形势的需要,领导迁士与辅士,离麦地那城西南3公里处,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因附近有古巴义井,该寺也叫古巴义清真寺。当时穆斯林的事业处于草创阶段,经济条件、物质基础都比较差,因此,穆斯林因陋就简,用一些土坯、枣椰干、树枝和泥土为建筑材料,建起了这座清真寺,奠定后来所有清真寺建设的原则基础,树立了基本模式。
现在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清真寺,其建筑风格各种各样,建筑材料不断翻新,建筑规模有大有小,建筑式样千姿百态……很难一概而论;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清真寺建筑规模、风格、式样多么不同,但基本的建筑规制却是一样的。通常,清真寺由一些大大小小的建筑组成建筑群,主体建筑为大殿,是供大众礼拜的地方,处于整个清真寺的中心地位。进大殿者必须大、小净,必须脱鞋。大殿内装饰有一个显著特点,除了表明礼拜朝向的凹壁(来哈拉布)以外,没有过多的装饰。第一,大殿内没有佛教寺院中常见的塑像,因为穆斯林只崇拜宇宙之主——安拉,而真主安拉是无形象的,无方位的;第二,大殿内也没有基督教教堂内常见的圣母玛丽亚与耶稣以及天使的塑像;第三,大殿内也没有任何人(包括穆圣)的肖像和其他动物形象。整个大殿多以选自《古兰经》和《圣训》的阿拉伯文(也有当地文字,如在中国汉文、阿文并用)书法作装饰。还有木刻、石刻、砖刻等,其他装饰多为奇花异草和湖光山色,地面或为砖铺或为灰抹,或为木板,或为瓷砖,或为水磨石,上铺席垫、毡垫、地毯不一,视各地经济条件而定。另有壁灯、吊灯、宫灯等,以供夜间礼拜时照明之用。大殿内有一处供伊麻日用的宣讲台,称“敏拜日”,多为木制,且精雕细刻,十分考究。通过这些装饰,使整个大殿显得素洁淡雅,庄严肃穆。
除了礼拜大殿这一主体建筑以外,附属建筑有宣礼塔,也叫唤拜楼,用来召唤人们礼拜的,沐浴室(供大小净之用),讲经堂(给学员讲授教义、教法的课堂),图书阅览室,教师与学员宿舍,庭院(聚礼日人多时可供礼拜之用),厨房门楼等。依据各地经济情况,附属建筑有多有少,有大有少。有一种新的趋向是,世界各地一些较大的城市都建有伊斯兰中心,除清真寺外,附属建筑物还包括学校、图书馆、医院、餐厅、招待所、停车场等多项设施,以增加清真寺的综合功能。
三、清真寺在穆斯林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清真寺与基督教教堂和佛教寺院的区别之一是,它不光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还是穆斯林的社会活动中心,在穆斯林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毫无疑问,清真寺是穆斯林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尽管伊斯兰认为,普天之下,凡是干净的地方,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工厂作坊,很多地方都可以念经祈祷,礼拜真主,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但是,清真寺作为一个特定的公共场所,在其中与穆斯林群体共同礼拜真主,受到特别的鼓励和提倡。因此,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大都集中在清真寺里面进行。
比如“五功”当中的首功——念“清真言”,与清真寺密切相连,当一个穆斯林家庭中的孩子,到五六岁时,就到清真寺更进一步地学习有关伊斯兰的常识,特别是学习用阿拉伯语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之使者”。并尽可能地理解其含义,使小孩受信仰的熏陶。当一个非穆斯林要归信伊斯兰,加入到穆斯林的行列时,通常也到清真寺,当众念一遍“清真言”作为信仰的表白以示庄重,这是狭义的念功;至于在清真寺里学习《古兰经》和《圣训》,赞主赞圣,参悟默念,则是广义的念功了。而“五功”当中的拜功,与清真寺的联系更为密切。前面我们已介绍了清真寺的阿拉伯语原义叫“买斯吉德”,意思就是礼拜真主的地方,可见清真寺与礼拜的关系了。而礼拜正如我们在“宗教文化”一章中所说的那样,在伊斯兰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兰经》说:“拜功对于有信仰的人,确是定时的义务。”(4:103)穆圣说:“礼拜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区别所在。”礼拜,每天有五次,分别在从黎明到夜晚的五个不同时间,也就是说,穆斯林每天到清真寺去五次参加集体(哲玛提)礼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除特殊情况外,从不懈怠,从不停顿。每周星斯五(主麻)有一次聚礼,聚礼日,居住在一个城市或一个相邻地区的人都要聚到某一个大寺礼拜,并且要听伊麻目演讲(胡土拜),宣扬教义,规劝大众。进行聚礼的大清真寺,在伊斯兰国家叫“贾米阿”,在中国叫“海乙寺”(总寺)。每年有两次会礼(即开斋节和牺牲节的两大会礼),人数更多,规模更大,也都聚集到大清真寺进行。“五功”当中的斋功,也与清真寺有关。首先,伊麻目在清真寺里面给大众讲有关斋功的意义、时间、注意事项等等。在整个斋月期间,清真寺里的宗教活动比平时又增加了许多。穆斯林除了礼每天的五次拜以外,晚上还需加礼间歇拜(特拉威哈);斋月最后10天,不少人还在清真寺里通宵礼拜(特汗聚德),静坐参悟,诵《古兰经》增加善功。斋月开斋时间,一声唤“开斋了”,人们便可以吃上穆斯林家庭早已备好的放在清真寺门口的枣子、小吃果点等开斋食品,清真寺的夜晚便开始活跃起来,“五功”中的天课(则卡提)一项,由清真寺的天课管理委员会负责征收和发放。去朝觐的人,也都由所属清真寺组织迎送活动。
清真寺在伊斯兰教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被称作“百易图拉”(真主之家),“只有笃信真主和末日,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并畏惧真主者,才配管理真主的清真寺。”(9:18)清真寺是“真主之家”,向任何信仰真主者开放,同时人人都有保护清真寺免受侵犯的义务。《古兰经》说道:“阻止人人清真寺去念诵真主的尊名且图谋拆毁清真寺者,有谁比他们还不义呢?”(2:114)亵渎和毁坏清真寺是不义的行为,而修建清真寺则是善行、义举。穆圣曾说:“如果谁为真主建造一座清真寺,真主就会为他在天堂建造一栋房子。”
第二,清真寺是穆斯林的文化活动中心,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化的一种有形载体,它对穆斯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着重要影响。穆斯林在地域上可能是天各一方——从大西洋沿岸的塞内加尔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在人种上可能是各色各样——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但他们在各地的文化现象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都跟清真寺分不开,清真寺成了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窗口和缩影。
乍一看来,穆斯林到清真寺礼拜,这纯属宗教活动;其实到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既是一种宗教行为,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是由于伊斯兰教的涉世性、入世性所决定的。一个穆斯林在其工作忙碌之余,到清真寺里跟其他穆斯林一起,静下心来,抛开世俗的各种烦恼,专心致志地敬拜造物主,与造物主交流、沟通,这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对心灵的抚慰。每星期五聚礼日到大清真寺去参加聚礼,听一听教长(伊麻目)的演讲,对于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来说,其精神上、心灵上的愉悦、恬适是局外人难以想像的。与此同时,穆斯林每天于拜前拜后,互祝平安,互相交谈,在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公共场所难以比拟的。穆斯林在这个“真主之家”里,一日五小聚,七日一大聚,一年两大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每个穆斯林在这个充满伊斯兰文化氛围的天地里,耳濡目染,接受熏陶,以致潜移默化,由小而长,铸造穆斯林的理想人格、人格理想,穆斯林成长的文化环境主要就是清真寺。
再者,各民族的节日,也是一种文化,过节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世界各国的穆斯林其肤色、人种、民族、历史和文化,纵然千差万别,但最主要的节日却完全相同,因为这些节日都源于伊斯兰这一共同信仰,所以各地穆斯林的节日活动都离不开清真寺。过开斋节、牺牲节的穆斯林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听阿訇演讲。其他一些纪念活动如“圣纪”、“格底日之夜”(伊历9月第27天)等都在清真寺里进行,清真寺作为文化活动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
清真寺在某些历史阶段,在某些国家,还是一般世俗文化的活动中心。据载,巴士拉文学家、新文学体裁“麦卡姆”的杰出代表哈利利,在巴士拉一座清真寺中举办过诗歌演讲。在曼苏尔清真寺中,有一“诗坛”,专供巴格达诗人吟诗之用。演讲家也经常出入于清真寺,讲通俗故事或发表演说。神秘主义者、禁欲主义者和虔诚的信徒,则隐居在他们所选择的清真寺里,念经祈祷,修身养性。有些人放弃尘世的浮华,长年累月住在清真寺里,潜心研读,致力于学术文化活动。穆圣时代,遇到喜庆日时,一些人还在清真寺里进行一些游戏与娱乐活动。
与此同时,清真寺作为一种建筑物,其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清真寺集全世界穆斯林民族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是伊斯兰文化中建筑艺术的结晶。穆斯林建筑师们在此施展了其建筑艺术才华,表现了他们巧夺天工的建筑技术和独具匠心的审美观。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在不同历史阶段建造了规模不同,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清真寺。有的至今巍然屹立,依然故我地发挥着作用;有的在历史的变迁中只剩断垣残壁,成为历史遗迹,供人凭吊,供学者考察研究,有时也引发人们思古之幽情。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清真寺建筑的规制在同一性中又有多样性,在共性中又有个性。有些学者从艺术学派上把清真寺建筑分为叙利亚一埃及学派、伊拉克一波斯学派、西班牙一北非学派、印度学派等。中国的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自成一派,大多受中国古典庙宇式建筑的影响,整个寺院布局对称、严整。总之,“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各地清真寺建筑中凝结着穆斯林的情感与智慧,历史与文化。
第三,清真寺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机构,对于传承伊斯兰文化起着别的教育机构无法取代的作用。在伊斯兰历史上,教育一开始就与清真寺结下了不解之缘。诵读《古兰经》,学习《圣训》,是穆斯林教育的首要内容,而这些活动都是在清真寺进行的,因而清真寺便成了穆斯林教育的摇篮。
穆圣在麦地那建筑的第一座清真寺里,不但要带领穆斯林礼拜,还要给他们传授《古兰经》和其他知识。后来哈里发们继承了这一传统,穆斯林做完礼拜后,便聚集在圣门弟子周围,听他们讲解《古兰经》和穆圣的嘉言懿行。从此,清真寺便成了穆斯林教育的中心。清真寺兼施初、中、高三级教育。初级教育主要教授《古兰经》诵读、阿拉伯文、算术、绘画等,以普及基础知识;中级教育惯常的办法是教者坐于廊下或院中讲课,任人来听,听者环坐成圆形,称“哈勒格”(学习圈)。有些较大的清真寺有几十个学习圈,巴格达的曼苏尔清真寺是最著名的教育中心之一,有40—50个学习圈。教学内容既有教义、教法学、古兰经注学、圣训诂,也有语言文学、历史、地理、数学、逻辑、物理、化学等等。此外,还有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如开罗的艾资哈尔清真寺、非斯的卡拉维因清真寺、突尼斯的扎突纳清真寺等都附有学校和图书馆,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各地各国学生寄宿寺内,从事听讲和进行独立钻研,这就类似高等学校了。现在的伊斯兰世界最高学府——艾资哈尔大学,就是从艾资哈尔清真寺发展、演变而来的。
中国穆斯林则把这种在清真寺附设学校,培养宗教人才的办学形式,称经堂教育。经堂教育的首创者为明代陕西渭南人胡登洲(1522—1597年)。经堂教育的内容除了《古兰经》、《圣训》、教义、教法等以外,还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语法学、修辞学等等。各地经堂教育规模不一。有的只是阿訇带几个学徒,有的多达数十人,除初级学生外,都被称作“海里凡”或“满拉”(学员)。他们当中若有人其宗教学识已经达到充任阿訇的水平时,就由经师、阿訇主持为其“穿衣挂幛”,相当于毕业仪式,从此以后,就有资格受聘当教长了。以上是就狭义的教育而言;至于广义的教育,如星期五阿訇伊麻目进行演讲,规劝大众遵循教规,遵守教法等等,则又体现了清真寺的教育功能。总之,对穆斯林来说,清真寺既是礼拜场所,又是教育中心,穆斯林青少年走向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清真寺受教育而完成的。通过清真寺里的教育,使他们能够适应并接受以信仰为核心的伊斯兰文化,遵从伊斯兰的社会规范,获得一个穆斯林立身处世所必需的宗教与俗世方面的知识,成为社会的一名合格成员,这就是清真寺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