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在这一站中来看一看明朝时的抗倭战争。元朝时期,日本分裂为南北两朝,两朝间相互攻伐。溃败的士兵经常与商人勾结到中国沿海掠抢。明朝时期倭患更为严重,此次战役就是明军为抵抗倭寇而进行的。
元朝时,日本流亡海上的散兵便与冒险的商人勾结,到中国沿海走私、掠夺。明太祖朱元璋时曾经三次派使者与日本交涉,都没有结果。为此,洪武、永乐年间,明朝廷不断加强海上防御工事,并加大的海军在海上巡查。
1547年七月,明廷以朱纨为提督负责浙闽海防军务。第二年,朱纨派兵击败倭寇,占领双屿。但朱纨却因为斩杀太多与倭寇勾结的豪绅,而被以“擅杀”罪赐死。倭寇复而又盛。1553年、1554年两年中,倭寇不仅骚扰江浙地区,攻取了昌国卫、上海、乍浦等地,而且以海岛为基地向陆地推进。柘林(今上海奉贤南)、川沙就是倭寇的两个据点。明廷为了改变被动局面,调整海防部署把沿海卫所,划分区域,派重臣统一指挥。同时,征调兵力,作为机动部队。明廷又任命张经为总督。他到任后集中兵力于1555年一举歼灭了深入松、杭腹地的倭寇2000多人。但他因“养寇失机”的罪名被杀。由于各地兵力不统一,且军纪败坏,得不到当地居民的帮助,士兵又对沿海水土不服,战绩不佳。刚刚出现转机的战局,又陷入困境。1556年,浙江、南直隶(今江苏)等地就有近50处遭倭寇侵扰。
胡宗宪继任总督后,采用离间计分化敌人,在1556、1557两年间,先后消灭了陈东、徐海等地的倭寇。1559年,刘显等人又于庙湾歼灭侵入江淮的倭寇。江浙一带的倭患,逐渐转轻。海防策略上,明军采用了水陆协作,陆地歼敌为主的方针。同时,招募新军,加以训练。其中有名的有俞大猷的俞家军以及戚继光的戚家军。戚继光不仅结合地形指挥作战,还改进了火器装备,提高了部队整体的战斗力。此外他还根据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了“鸳鸯阵”“三才阵”等战斗队形。此后,戚家军成为有效抵御倭寇的主要力量。1561年,倭寇分多路侵入台州。戚继光灵活指挥,采用伏击、包围、突袭等战法,连续歼灭倭寇数千人。同时,卢镗也歼灭侵扰温州、宁波的倭寇。浙江倭患基本得到了平定。为了支援福建地区,戚继光又于1562年入闽,先后在横屿、林墩、牛田等地歼灭倭寇。十月,戚继光率军返回浙江。当月,倭寇攻入兴化府城及平海卫,明廷震怒。戚继光奉命再次入闽。1563年,戚家军、俞家军及刘显所率部在谭纶的统一指挥下,全歼平海卫的倭寇。当年冬天,倭寇集中兵力包围仙游。1564年初,戚继光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击败倭寇,解开仙游之围。福建倭寇被平定。同时,俞大猷等又歼灭侵扰广东的倭寇。至此,延续多年的倭患,终于得以平定。
洪武、永乐年间,明廷怎样防御倭寇?
明廷首先建立了强大的水军,加强海上巡查,针对倭寇的活动规律,在春季派舰队出海分路巡查,相机歼敌,秋季返回。并且在沿海各地建立卫所,修筑防御工事派兵驻守。根据地形,在倭寇可能登岸的位置,修筑营垒炮台。从辽宁一直到广东的沿海,设置了50多处卫,100多所,1000多座营垒,50多座水寨以及200多处巡检司。
嘉靖年间,为什么倭患又复严重?
嘉靖年间,明廷国势衰微,海防松懈,屯卫制度也遭到严重破坏。舰船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卫所也所少新的兵员,驻守人员大多为老弱,军官又大多为纨绔子弟,不熟悉军事。而此时,日本国内正属于战事频仍时期,各诸侯拥兵自重,相互攻伐。他们为了弥补军费也支持倭寇对外掠夺。因此,中国沿海地区倭患又盛,加之大批海盗和地方豪绅富商暗中与其勾结,致使倭寇更加猖獗。
大开眼界
抗倭战争能取得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沿海地区居民的大力支持有着密切关系。此外,也和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的杰出指挥,高超战术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