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也有人认为语支未定。它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及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县,使用人口约13万,分为南北两个方言。
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点是:(1)南部方言大多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韵尾。(2)两个方言的基本词汇是相同的,虽然这些词在读音上有些差异,但有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3)北部方言的语法表现形式比较复杂,用形态手段来表达语法规律的情况比南部方言多。(4)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小,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大。(5)北部方言区靠近藏区,使用藏语借词和反映牧区生活的词较多。南部方言区靠近汉区,使用汉语借词和反映农区生活的词较多,并且还有和汉语相同的语序出现在口语中。(6)北部方言有镇平、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维古、茨木林、麻窝、芦花等9个土语;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种土语。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的赤不苏区、较场区和中部的沙坝区、黑虎乡、永和乡,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松潘县的镇江区、热务区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说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9万。其特点是:大多数地区有颤音,复辅音比较丰富,单元音都分长短、卷舌与不卷舌,有丰富的辅音韵尾,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也比较多,有重音,没有声调,轻重音在构词、构形等方面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构词或构形中有许多语音变化现象,如辅音的弱化、换位、交替,元音的和谐、脱落、增加等。北部方言代词没有格的语法范畴,指示代词只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动词有人称、数、时间、态、体、式的语法范畴。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县通化区、薛城区、汶川的威州区、绵篪区。20世纪80年代,使用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33000人。南部方言的特点是:没有颤音r,大多数读作dz或l,复辅音较少,北部方言的复辅音在南部方言中大多读成单辅音,有声调,起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没有重音。南部方言内部各地词汇差异较大,与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词所占比例少。
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越来越少。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羌语语音有什么特点?以南部方言桃坪话为例,羌语语音有以下特点:有64个声母,其中单辅音声母40个,塞音、塞擦音都分清浊、送气和不送气。有6个声调,调值为55、31、51、13、33、241。
羌语语法有什么特点?
羌语语法的特点表现为:以助词和词序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单数名词加后加成分表示复数;人称代词分主格、领格和宾格,用声母和韵母的屈折变化表示,第一人称双数和复数分包括式和排除式;量词很丰富,量词重叠表示轮番、逐次的意思;动词有人称、数、时间、体、态、式、趋向等语法范畴,表达方式有声母、韵母、声调的屈折变化、加前加成分或后加成分、重叠词根等;结构助词有表示限制、施动、受动、工具、处所等意义的区别;句子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名词、代词作名词的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组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指示代词作定语时前后均可。
大开眼界
羌族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民歌与民间故事的内容广泛,语言生动。民歌分苦歌、颂歌、情歌、山歌、酒歌、喜庆歌等多种。传说故事如《开天辟地》《羌戈大战》《日夜想红军》等都是珍贵的文学、历史资料。
舞蹈以羌族锅庄“跳沙朗”最流行,传统的祭祀风俗舞“跳盔甲”极富浓郁的民俗风格。歌舞时还常常以羌笛、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等乐器伴奏。
羌族还以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著称于世,这些建筑包括碉楼、索桥、栈道以及掘井、筑堰等。
民间工艺美术则以挑花、刺绣和编织毪子、地毯最为出色。早在明清时代,刺绣已在羌族地区盛行,后来挑花技艺也为羌族妇女喜爱。其针法除挑花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和平绣等。图案的题材多取自于自然物。挑绣图案的内容多为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