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隆重地为大家介绍我国古代著名史书——《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我国3000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多字,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本纪”是全书的总纲,用编年体的方式记录了帝王的言行政绩,因为帝王是一国之主,统管国家大事,所以为他们作的纪传就称为“本纪”。“本纪”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所以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书”记载历代典章制度,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载诸侯国的史事,因为诸侯国实行子孙世袭制,所以给他们作的传记就称为世家。其中孔子和陈涉司马迁虽不是王侯,但因为他们分别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和三代以来以平民身份起兵反抗残暴统治的第一人,因此也被列入“世家”。“列传”是对除帝王、诸侯之外的重要历史人物的记载。分为单传、合传、类传三种。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当时西汉周围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
《史记》刚成书的时候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太史公”三字来源于东方朔。大学者东方朔在看过这部书后,对司马迁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个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表明这部书是司马迁著的。后来,《太史公书》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推崇,从三国开始便用专门称呼古代史书的“史记”一词来特指《太史公书》。近代学者梁启超称赞它是“千古之绝作”,鲁迅更形象地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史记》的诞生,就我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它建立了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为后世史书的创作开启了先例,树立了榜样。自《史记》之后,通史体裁的史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独树一帜的通史家风,也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和写作。
其次,建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我国古代,史学属于经学之一,没有独立的地位。自从《史记》成书以后,受其影响,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单纯的经学已经无法适应史学的发展,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把史学独立出来,成为一门。
最后,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艺术手段,用充满感情的文字生动记录了历史,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司马迁是何许人?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游历大江南北,增长见闻。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子承父职,任太史令,此后,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遭受宫刑。出狱后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史学巨著《史记》,名传千古。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其他作品多失传。
大开眼界
梁启超对《史记》评价很高,称它是“千古之绝作”,并亲自评点出《史记》十大名篇,分别是大江东去,楚王流芳——《项羽本纪》;礼贤下士,威服九州——《信陵君列传》;文武双雄,英风伟概——《廉颇蔺相如列传》;功成不居,不屈权贵——《鲁仲连邹阳列传》;旷世奇才,悲凉收场——《淮阴侯列传》;官场显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戎马一生,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汉匈和亲,文化交融——《匈奴列传》;商道货殖,安邦定国——《货殖列传》;史公记史,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