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为大家介绍《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一部吸收春秋、战国百家精华的“百科全书”,涉及到上下几百年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隐约中透露出“统一”的气势,为秦王朝的天下一统提前造好了声势。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众多门客们共同编撰而成的杂家著作,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吕氏春秋》名列杂家之首。全书体例一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系统性、整体性的方式编撰而成的书籍,具有为大一统思想服务的功能。全书共分为12纪、8览、6论,共26卷,160篇,20余万字。该书兼收并蓄,博大精深,融合先秦百家思想,吸收儒家、道家之所长,旁采名、法、墨、兵、农、阴阳诸家特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道德等各方面内容,总结了古代农业、医学、天文历法和音乐等方面的经验,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籍。虽然全书内容庞杂,但却是有系统、有体系、有理论地编著的,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自成一家,即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将各家学说融入其中。“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所以此书正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思想一视同仁,公正地进行选取的。
《吕氏春秋》的12纪是全书的主体,也是全书的重要部分,按季节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各5篇,共60篇。全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编辑的,而12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12纪便使用12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讲述养生之道,《夏纪》讲述教学理论及音乐方面的知识,《秋纪》主要论述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论述人的品质问题。8览原为64篇,现存63篇,论述广阔,从开天辟地一直论述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6论共36篇,是对各家学说的论述。
《吕氏春秋》包含了什么样的思想?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它主张“执一”“抟”,即实行中央集权,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并说:“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它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对宋尹学派的“精气”说进行改造,认为“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即“太一”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派生出来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它认为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运动,并且物质的运动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认为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它不提倡拘泥不变,主张顺应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吕不韦是何许人?
吕不韦(?—公元前32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行政管理思想家。他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大商人,后因结识秦国人质公子异人,弃商从政,说服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嫡嗣。后异人即位,封吕不韦为丞相,到秦王嬴政时,他又被尊为“仲父”。后因专断国政被嬴政下令举家迁蜀,吕不韦害怕被诛,遂饮鸩而死。
大开眼界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至今仍富有教育意义,比较著名的如《引婴投江》《刻舟求剑》等。
《引婴投江》里记载:“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除此之外,《吕氏春秋》里还记载了不少成语,如一窍不通、三豕涉河、掩耳盗铃、箕山之节、贪小失大、逐臭之夫等,至今仍被人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