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端午节的来历大家都知道,它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而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则是屈原的作品,它就是我国最早的辞赋总集,号称“浪漫主义文学之滥觞”的《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屈原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的特征是什么?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是何许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汉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大开眼界
《楚辞》影响深远,注本众多。《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但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原本已佚,《楚辞章句》即以刘向《楚辞》为底本,它除了对楚辞做了较完整的训释之外,还提供了有关原本的情况。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南宋洪兴祖又作了《楚辞补注》。此后,南宋朱熹著有《楚辞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辞通释》,清代蒋骥有《山带阁注楚辞》,等等。他们根据己见,作了许多辑集、考订和注释、评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