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小和尚一会儿出家,一会儿还俗,每次都是信誓旦旦地要做个佛门弟子,可是时间一长就忍受不了寂寞了。他来来回回地折腾了好几次,让老方丈很是头疼。
当小和尚又一次要出家时,老方丈对他说:“你不用剃度了,也不用出家了,你忍受不了寂寞。但是你也不要回红尘中去,你同样也受不了那里的喧闹。这样吧,你就在这半山腰的凉亭上开个茶摊吧,既可以为前来上香的施主做一点事,又可以不用山上山下地跑来跑去。一切都随缘吧。”
小和尚被老方丈说服了,真的在半山腰上开了个凉亭。每日为上山进香的施主端茶送水,闲来无事就进寺庙跟着和尚们念念经,既清净又不寂寞。
由此看来,要抚平寂寞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非一时一刻就可以做到的。就像故事中的那个小和尚一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最终也没能留在寺中。
大多数人在刚开始接触寂寞的时候可能都像这个小和尚一样,陷入其所带来的痛苦中,感到难以忍受,或中途放弃,或痛苦不堪。但也有一些人驾驭了它,将它驯旧艮得如同一匹对主人百依百顺的神兽,带领着你遨游另一片开阔而美好的天地。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就属于这样的人。
里尔克是一个很喜欢寂寞的人,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描写寂寞的诗句。
里尔克出生于一个普通的铁路职工家庭,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破碎的家庭使他过着一种与同龄孩子不同的情感生活。
长大一些后,里尔克进入一所军事学校,但他并不喜欢那里,只不过当时的平民阶层都以让子女从军以跻身上流社会为时尚,所以里尔克才不得不来到军事学校上中学。
这段求学的日子,被里尔克视为精神与肉体上的摧残,这也更加加深了他的寂寞感。
不久后,里尔克因为身体条件太弱而被军事学校除名,尽管他后来转读一所商业学校,但依然提不起任何兴趣。
就这样,年轻的里尔克怀着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他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
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充满了寂寞和悲观的情绪,在无人理解的情况下,他只有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文学作品中。
里尔克的一生有着很多著作,《生活与诗歌》、《梦幻》、《祈祷书》、《新诗集》等等,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尽情地挖掘诗歌中的音乐美和雕塑美。
慢慢地,里尔克对寂寞有了全新的感受,认为正是寂寞使生活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于是他将美好的寂寞赋予自己的作品里。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里尔克的寂寞并不是一种自我与社会的对抗,不是被社会抛弃、被人群孤立,而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是一种坚定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对自我的深层次思考。
里尔克不仅使自己沉醉在美妙的寂寞里,还常常开导一些惧小白寂寞的人。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在圣诞节到来之际,当您在节日中比平日更难忍受寂寞时,您不会收不到我的问候。可是,如果在那时您发觉寂寞很难耐,那就为此感到高兴吧。因为(请您自问)不难耐的寂寞算什么呢?寂寞只有一种,它是难耐的,不容易忍受的,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会碰到这种时刻,那时,他们情愿放弃这种时刻,换取任何一种不管多么平庸而毫无价值的交际,跟随便什么人,跟最微不足道的人取得一点点表面上的一致……”
在里尔克的眼中,寂寞非但不可小白,反而像情人一样美丽,一样令人迷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抚平了寂寞。
当抚平寂寞时,便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仿佛每走一步都会被怪兽吞噬,你将可以挺起胸膛、昂首阔步,直面所有的困难,享受所有的美好的风景。
当抚平寂寞时,就算好朋友放你鸽子,你也不必气恼、沮丧,大可以一个人跑到KTV,拿着麦克风与自己飙歌。
当抚平寂寞时,哪失恋或找不到心爱的人,也不会难过得想哭,可以一个人漫步在街头,微笑地看着来来往往的手牵着手的情侣们,在心里祝福他们幸福、快乐。
当抚平寂寞时,即使周围的人都不赞同你的想法、对你产生质疑,你也不会感到孤立无援、不被理解,一个人的舞台会被你装典得更加漂亮。
当抚平寂寞时,就算没有人陪你去旅行、没有人陪你喝酒、没有人陪你聊天到天亮、没有人陪你做这做那,你也会安排好节目,给自己创造别具风味的诗情画意。
当抚平寂寞时,你便不会自暴自弃、不会只看到阴暗的事情、不会凡事都往坏处想,你会在其中找寻乐趣,为自己增值。
当抚平寂寞时,精神世界再也不会空虚,你可以把握思绪,为自己创造一场精神世界的饕餮盛宴。
当抚平寂寞时,生活会在瞬间从丑恶变得瑰丽,你也会从禁锢自己的小屋中走出来,奔向无拘无束的天地,逍遥自在地漫步在蓝天白云之下……
寂寞就如同一匹桀骜不驯旧勺野马,如果你是一个技术糟糕又没有耐心与毅力的骑师,很容易让它摔在地上,碰个鼻青脸肿;而如果你是一个技术精湛的骑师,并与它展开一场持之以恒的较量,那么总有一天会将它驯旧艮,让它对你俯首称臣。
如果你有足够的技术,那么就像里尔克一样征服寂寞,让它为你所用;如果你的技术还不够炉火纯青,那也不妨像开头故事中提到的那个开凉亭的小和尚一样,为自己找到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5.心安了,就不怕寂寞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个孤儿,从小被一对好心的夫妇收养。养父母对他非常疼爱,视如己出。当他20岁的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在感激养父母的养育大恩之余,也多了一件心事:想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究竟是谁,哪小白只远远地看他们一眼也是好的。
他便寻着种种细小的线索不停地查找,终于让他找到了亲生父母。然而,他们并不肯与他相认,还找了诸多借口推脱责任。
我的朋友很伤心,在那几年里,他很消沉,工作不努力,做事敷衍塞责,觉得上天对他不公,为什么别人有美满的家庭而他却没有。
因为他的消沉,公司辞退了他,他的女朋友也和其他男人远走高飞了。他更加绝望,夜夜在酒吧买醉,大有不喝死不罢休之态。
他的养父母很为他忧心,在一个夜晚,他们在某间酒吧找到了烂醉如泥的儿子。他们心疼地扶起他,而他像个小孩子一样,扑进母亲怀里痛哭,并不停地呢喃着:“我想回家,我想回家……”
那次以后,他突然想通了什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不再消沉,像以前一样,积极开朗、热情阳光。我问他为什么突然变了?他说自己想通了,养父母对他那么好,不就是亲生父母吗?何必非求那一点血缘关系呢?他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幸福的家庭,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孝顺父母。
看着他释然的样子,我也很替他高兴。其实,他早就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只不过因为以前他的心不安,总是钻牛角尖,所以才觉得上天不公。现在豁然开朗了,心安稳了,自然就有了家的感觉。
这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但是他没有亲人,周围的人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暗地里都在算计着要得到好处。在他内心深处,最羡慕的就是那些没有钱的普通人,可是他又怎么都舍不得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
有一天,富翁醉倒在自己的别墅外面。他花高价雇的保镖赶紧扶住他说:“先生,我送您回家吧。”
“家?我哪有家?哪是家”富翁咆哮着。
“就在那里,"保镖一指前面不远处的别墅,“先生,我们马上就到家了。”
“家?那怎么会是家?那只不过是我的一幢房子!”富翁凄凉地说。
文豪苏东坡曾遭陷害被发配岭南。在贫瘠荒蛮、毒瘴肆溢之地,他却说:“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身安始于心安,如白居易所言:“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人生何处是故乡?我的故乡啊,你就在我心安的那一刹那。
家,真是个奇妙的词。它不仅仅是一幢房子,更要有亲人在,有温情在。如果只是一具空洞洞的水泥房,不管它多大,多豪华,都会是孤独、冷清的。同样地,假使你的心是不安的、焦躁的、空虚的,就会觉得处处孤寂;假使你的心是踏实的、充实的,是平静不起波澜的,就会发现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不管是独自一人,还是三五成群,都会感到温暖、快乐。
人虽然是群居的社会性生物,但也是独立的个体,理应有独立的人生。因此,你应该学会从纷扰的社会中独立出来,这种独立,并不是身体的隐居避世,而是心灵的超然与安稳。当你能够拥有这种境界时,所处的环境就并不那么重要了,你也能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真实。就如同天台德韶禅师的诗中所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