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今天可以不说烦:拥有快乐的心理学智慧
30633000000011

第11章 快乐心理学2——如何赶走烦恼与痛苦(2)

然而,身边信教的朋友多了起来以后,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完全不了解所信仰的教义、起源等等,他们或觉得这是一种时尚,或觉得是一种寄托。

有一次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和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朋友去吃饭。席间,他指着一道红烧鸭块,小声地问我:“这个我能吃吗?”

我听了不禁哑然失笑:“是你信教还是我信教呢?你连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都不知道,那你都信些什么呢?”

他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多多少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就是只走形式,毫无主见,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信。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是理智的信仰还是盲目的信仰,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M.斯科特·派克(M.scoff peck)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他曾经在美军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作心理治疗,还曾经在美国政府部门担任心理医生,治愈了成千上万名病人。他提到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也是与信仰有关的。

派克医生遇到过一名女病人,他称这是他“接待过的最胆小的病人”。她常常蹲坐在房间一角,不停地做着祷告。即使在派克医生与她交谈的时候,她也每隔五分钟就开始祷告,内容大致是“我就快要死了”。

这个女病人22岁,结婚两年,丈夫是位年轻的警官。在他们结婚的两年里,丈夫没有发现妻子有任何异常。直到有一天早上,她送丈夫去上班,两个小时以后就变成了这副模样。

派克医生经过了详细的了解,并与病人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她的心理变化并不是一天完成的,而是早有异样。

她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并与他发生了性关系。随后,他就向她求婚。她其实并不想立刻结婚,因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真的爱他。但由于她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认为只有通过婚姻才能使两个人的关系合法化,否则她的罪孽会更大。在结婚后,她开始服用避孕药丸,因为她不想在确认是否真的爱丈夫之前孕育子女。但这显然是天主教禁止的另一种犯罪。

另一方面,结婚后,丈夫对她变得冷淡了。虽然还经常送礼物给她,但却很少同她做爱。她寂寞难耐,开始有了与人私通的性幻想。这对于一个天主教徒来说更是不可饶恕的,于是她增加了祷告的次数,希望减少心底的欲望。

直到病发的那天早上,她开车送丈夫上班,在回来的路上,她突然把车子开到了前男友的家门外面,并下了车,把身体倚靠在车前,默默祈祷着,希望前男友能正好路过,看到她,与她约会。

在她做这一切的时候,心中都充满了强烈的罪恶感,以至于到了精神失常的地步。

在治疗的过程中,派克医生不断地问她,是谁告诉她这种种是一种罪恶,为什么她会如此坚定不移地认为呢?

原来,在这个女病人很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提醒她,对天主教会不能有任何怀疑,并且绝不能顶撞母亲,母亲总是说“你不可以做那件事”、“你不应该穿那种鞋,正派女孩从不穿那种鞋”、“你是否愿意去做弥撒不是你说了算的,这是上帝的要求”……

很显然,在她很小的时候,在她的价值观没有建立起来以前,她就被不断灌输别人的思想。这使得她在长大以后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以及成熟的、完全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在作评判。

然而,自我的意识总会在不知不觉中闪现,当这个自我不能被已有的认知接受时,就会产生痛苦的感受,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精神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任务就是成为自己——建立独立的价值观,自行作出决定。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除了有迎接新生活的勇气,还需要具体的行动。

女病人在正视了这一点后,便开始与丈夫进行沟通。丈夫这时才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与她结婚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男性的魅力。当双方认真坦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后,平静地离了婚。

经历了磨难,她变得坚强而自信,能够为自己做主。她开始和男人约会,希望找到理想的另一半;在工作上也越来越出色,在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任职。

如今,她已经不再到教堂做弥撒,也不再以天主教徒自居。她不能肯定自己是否仍然信奉上帝,但这个问题对她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

宗教有其重要的意义,但如果一个人在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认知世界时,就盲目地投入宗教,希望找一个寄托,或是把它当做精神上的避风港,就等于抛弃了主观能动性,不能提出质疑,也不会独立思考,这样的人,是难以拥有真正的快乐的。

如果你拥有成熟、独立的思想,理性地选择某个宗教,那么恭喜你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思想。但如果你心中充满了盲目,就只能让自己更加痛苦,倒不如抛开所有的一切,只做自己的神!

5.放下怨恨,才能拥抱最美好的生活

一天晚上,我打开电脑,浏览着网页上的新闻,忽然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目光。

新闻上说,在某地发现了一个被关在密不见光的小黑屋里的女人,她每天足不出户,只靠亲人送些水和食物给她。一连八年,每天如此。

她为什么会被关在小黑屋里呢?难道是被人虐待吗?大家都很奇怪。于是就有热心的人前去询问给她送水和食物的人,想要帮助她。

可经过了解以后,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个女人并不是被人虐待,而是自己把自己关起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她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前夫移情别恋,带着全部的财产和第三者跑了。女人又伤心又愤怒,她对丈夫恨之入骨,托了很多人打听丈夫的下落。

有个亲戚告诉她那个男人和第三者在某个小镇上成了家立了业,于是女人连夜赶到了小镇,她没有跑上门去哭闹,而是想了一个更好的报复方法:在他家旁边租了一间屋子住了下来,并且让他知道自己就住在那里。

女人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安静地在屋里待着,哪都不去。这个办法还真起到了效果,当男人听说前妻就住在旁边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他不知道前妻此举的用意何在,也不知道她何时会有何样的报复行为。

于是男人和第三者提心吊胆地生活着,每次出门都小心翼翼,晚上睡觉也不踏实。为了逃避这种压抑的生活,男人先后搬了几次家,可每次刚到一个地方落脚,前妻就如鬼影般地跟了过来,并且总是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住下,仍然没有任何举动。

男人受不了了,他主动去向前妻道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忏悔,乞求她的原谅,希望她能高抬贵手,给他一条活路。

看着男人恐惧的眼神,女人的心里得到了一丝报复的快感,但她仍不满足,还是对他痛恨无比。她没有撤出男人的视线范围,仍然沉默地对抗着。

一转眼八年就过去了,在这八年中,女人的心理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开始,她出于报复不愿意出门,只是死盯着男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脱离正常生活太久了,和谁也不来往,最后变得不敢出门,更不敢与人接触,连阳光都不愿意见。

她的家人非常伤心,轮番劝她走出那间小屋,可是女人已经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根本就走不出去,只能依靠家人每天送来水和食物过活。

看了这则新闻,我不禁叹了一口气。八年啊,女人的青春何等宝贵,就连浪费八天也是一种罪过,更何况是漫长的八年。

人生能有几个八年呢?而这本应最快乐、最青春的八年,竟然就这样在一间小黑屋里度过了,没有朋友、没有工作、没有恋人,更没有欢声笑语。这怎么能不让人叹息呢?

在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英雄大力士,叫海格力斯。有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见脚边有个像鼓起的袋子样的东西,很难看,海格力斯便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海格力斯一脚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并成倍地加大,这激怒了英雄海格力斯。他顺手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那个怪东西,好家伙,那东西竟膨胀到把路也堵死了。

海格力斯奈何不了它,正在纳闷,一位圣者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了,忘了它,离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便会小如当初;你若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

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这个袋子,开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矛盾化解,它会自然消失;如果你与它过不去,它会加倍地报复。

这就是“海格力斯效应”,也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谁跟我过不去,我也绝不让他好过”。这是指一对一的人际互动。这是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冤冤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海格力斯效应”会使人陷入无休无止的烦恼之中,错过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再没有真正的快乐,再没有新的进步。

1.请学会宽容

宽容是人世间最难能可贵的美德。宽容不只是饶恕他人,也是放过自己。当你对他人给自己所造成的伤害耿耿于怀时,你受到的伤害便成倍地加大,而那些伤害,都是自己加给自己的。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2.要懂得忍耐

生活是一门忍耐的艺术,对爱或恨不加节制,不懂忍耐,最后吃亏的都是自己。忍,不是消极,不是停顿,更不是退让,而是力量,是承担,是前进,是负责,是大仁大勇的动力。

3.学会以德报怨

以怨报怨是人生最差的选择,它像一个魔鬼,把你拉入冤冤相报无了时的泥潭。

4.忘掉不好的,记住美好的

如果你能心平气和地观察、体会,就会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情数不胜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用脑子记住那些美好的,而偏要记住那些不好的呢?人应该学会忘记,忘记伤害,忘记仇恨。

怨恨是一把双刃剑,既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人的心已然承载了太多,再也放不下一样叫做怨恨的东西。请试着将它遗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拥抱最美好的生活!

6.比魔鬼更可怕的叫嫉妒

人们常会说一句玩笑话:“不要在一个女人的面前夸赞另外一个女人。”

虽然是句玩笑,但却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夸赞另外一个女人时,你面前的女人就会嫉妒,尤其是当那个女人的年龄、背景和她相差无几时,更会如此。

不光是女人,男人也一样。难免也会嫉妒能力比自己优秀的人,尤其是在女人面前,如果说自己不如哪个男人,那真的比杀了他更加难受。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绪,并且不是一瞬间生成的,有其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先在心里升出对某人的羡慕,如果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心理,任由其发展,很可能渐渐地偏离了正轨,演变成嫉妒。

产生了嫉妒情绪也不必紧张,不必认为自己变坏。如果能及时纠正,转嫉妒为前进的动力,与被嫉妒的对象进行良性的竞争,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控制好嫉妒情绪,更多的人放任它发展为了消极的情绪,甚至作出中伤别人、怨恨别人、诋毁别人等极端的行为。

从前有个女人,她的嫉妒心特别强,尤其是嫉妒住在自己隔壁的那个女人,因为她比自己漂亮、年轻,尤其是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里面流露出的灵气和温柔都会令那个女人嫉妒得发疯。

有一天,这个善妒的女人在河边走着,无意中发现河中飘来一只瓶子。她好奇地打开瓶子,谁知道竟然从里面升起一缕青烟,变成一个魔鬼的形状。

魔鬼说自己被关在瓶子里很久了,为了感谢她救了自己,可以满足她的一个愿望。女人高兴极了,脑海中飞速地旋转起想要的东西,金钱、美貌、华丽的衣服……可魔鬼又说了: “无论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但前提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倍。”

什么?她会得到双倍?也就是说如果我要一箱金子,她就会得到两箱;我要漂亮的容颜她就会比我更漂亮。这怎么成?女人本来就很嫉妒她的邻居了,现在这样一想简直要疯了。

左思右想后,这个女人咬了咬牙,对魔鬼说:“请你刺瞎我的一只眼睛吧!”

“什么?”魔鬼以为自己听错了。

“我要求你刺瞎我的一只眼睛,这样隔壁那个女人就会瞎了两只眼睛。”那个女人斩钉截铁地说。

魔鬼很无奈,只好按照她的话去做了。结果,这个女人成了独眼龙,而她的邻居更是无辜地变成了瞎子。

看着这一幕,魔鬼叹息地说:“都说我是魔鬼,可依我看,女人的嫉妒才是真正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