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今天可以不说烦:拥有快乐的心理学智慧
30633000000006

第6章 心理学探秘产生快乐的三大步骤:知、情、意(1)

1.第一步:知——对事物的认知决定你的判断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常讲的概念:知、情、意。知是认知,情是情感,意是意志。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就是认知;

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叫做情感;

而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

简单来说,你对事物的认知决定了你的判断。

我们很容易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对母子走在路上,路过一个修鞋的小贩。母亲小声地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念书,将来长大了就只能当个修鞋的,穷一辈子。”

这个教育理念诚然是不对的,但却在孩子心中形成了一个认知,即这个工作是不好的,会让我很穷困,此生都不会幸福。

如果这个认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被纠正,那么就会影响他一生的价值观。当他长大成人后,一些行为都会受这个潜意识的影响。比如,不愿意从低做起、不能接受基层工作、如果获得的利益少了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幸福的……

于是他不断地去追求一种自己也说不清的东西,而对身边的快乐视而不见。最为可怕的是,认知会给他带来一种强硬性的错觉,即这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改变,必须接受。

你的认知程度对于构建你的自我世界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也可以说,你的认知有多广泛,你的天地就有多宽广。

在17世纪的时候,欧洲人都认为天鹅是白色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发现澳大利亚(黑天鹅产自澳大利亚)。人们根本无法想象黑天鹅是怎样的一种生物,甚至拿“黑天鹅”三个字当成一个笑话来说,用来讽刺那些无知的人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直到欧洲人发现了澳大利亚,在那片土地上出现的黑天鹅从根本上颠覆了人们的世界。

而我们的认知都曾经处在一个“黑天鹅”时期,即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到更有知。小时候,我们的认知很简单,黑白分明;慢慢长大后,我们开始意识到世界上除了黑白之外还有更多的颜色。

有一句话叫做“你知道的越多,就发现你知道的越少”,这是很有道理的。井底之蛙总认为天就是井口这么大,整个世界都在自己的视线之内,没有什么是不知道的;夜郎国君总认为自己的国家是泱泱大国,繁华似锦,国力昌盛,再没有一个地方比这里好了……

认知影响了情感。小的时候,别人拿走一块糖,我们都可以伤心地大哭半天,而长大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再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一些程度更深的事情才会使我们悲伤或快乐;而当暮年之时,尝尽了人情冷暖,看遍了世间百态,更少会有事情令我们动容。

拿生死来说。很多人都害怕生离死别的痛苦,不愿意面对,假使身边的人去世,会有很长时间缓不过心神来,终日以泪洗面。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死亡是不好的事情,是令人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的事情。

而一些超先哲或是一些高僧对生死就看得淡然,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死是生的另一种形式,是另一个开始。所谓生死一如,即是如此。

比如庄子,有一次他的学生们坐在一起商量,当庄子百年之后,如何为他打点身后事?

庄子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什么都不用准备。我就用整个天地做棺材,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世间万物都是我的葬品。”也就是说,庄子什么也不要,就让学生们直接把他扔出去。

学生们当然不敢了,怎么能如此对待老师呢?他们说:“老师,如果不给您弄口棺材,就这样扔在外面,那被野兽吃了怎么办?”

庄子想了想说:“我要是被扔在荒山上,可能会被苍鹰、乌鸦那些飞禽啄食了;如果是弄口棺材把我装起来,埋在地下,有朝一日棺木腐烂了,地下的蚂蚁、蝼蛄等小虫子也会把我吃掉。你们为什么要抢天上那些东西口里的食物,喂地下的东西呢?这不都是一样的吗?都会被吃掉。”

这是庄子对生死的看法,超然、洒脱、无惧。而包括我在内的一大部分人,可能都对这样的事情无法接受。我们总认为,人死了以后应该含金握银,殓于上等的寿材等等,绝不能草草了事。

庄子不但是如此看待自己的生死的,对待亲人的生死也是如此。他的结发妻子先他而去。好友惠子前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正在敲着盆唱歌呢。

惠子说:“你的妻子为了照顾家庭和子女,辛苦一生。如今年老去世了,你不但不悲伤、不哭泣,还在这里敲盆唱歌,真是太过分了!”

庄子说:“她刚去世的时候,我也很难过,但是我现在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察其始而本无生’。如果追本溯源到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是没有生命的吗?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也就没有气息。其实天地之间,无非是聚集这么一股气息,然后找到一个形体,再孕育出生命,才有了人。现在,我的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她可以踏踏实实地睡觉了,解脱了,我还不高兴吗?想起这些,我就忍不住敲着盆唱歌了。”

庄子的认知也历经了一个过程。妻子刚去世时,他也难过悲伤,而当他认识到“察其始而本无生”时,心境就豁然开朗了,快乐也就又回来了。

正因为有了这样不同的认知,所以庄子更加快乐,而我们则逊了一筹。

因此,要想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首先就要改变或扩展你的认知。有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但是接受了新的知识后会被推翻。当“知”越来越强大时,情绪就不容易波动,心境就会变得平和,会主动修复坏的情感体验,迎来快乐的人生!

2.第二步:情——你的判断影响你的情绪

知、情、意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相互依附,依次联系的。认知决定了情感,情感最终决定了你的状态。

情感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必须依附于认知而生。离开了认知,就失掉了来源,根本不存在。

情感分为感性情感和理性情感两种。人对事物发出的感性刺激信号所产生的感觉取向、知觉取向和表象取向被称之为感性情感。

比如,有的人在动物园里看到蛇,会下意识地退开几步。尽管蛇被关在笼子里,对人丝毫造不成伤害,也不愿意靠得很近。因为在人的心中,蛇往往会和伤害、毒液、死亡联系在一起,引起不舒服的感觉,从而想要逃避。

再比如,装修房间的时候,人们通常喜欢把室内的墙壁刷成淡绿色或淡蓝色,因为这些颜色令人感到宁静、淡雅、心旷神怡,愿意在屋子里待着。

理性情感是指人对概念或概念系统所进行的认知取向、理解取向、判断取向、推理取向、分析取向、归纳取向等。它比感性情感更加客观一些,但由于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存在着偏差,认知的广度也不同,所以无法绝对地说它是客观的。

1927年,美国的学者们作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实验。实验的地点选择在芝加哥的霍桑工厂。实验开始时,专家们先将一个车间的灯光亮度调高了一些,让整个车间里都亮如白昼。继而,他们又将另一个车间的灯光减弱了一些,让屋里幽幽暗暗的,看上去像傍晚一样。

做完这一切后,他们告诉员工,现在正在进行一场实验,目的是想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实验开始了,工人们像往常一样忙碌起来。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究竟在这一明一暗的两个车间里,哪一个车间的工人会提高工作效率呢?

有的人猜想,也许会是那个明亮的房间。因为光线亮,心情好,干劲也足一些。

还是不要猜了,来看结果吧。出乎人们意料的,两个车间的工作效率竟然都提高了15%!

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还是学者们给出了答案,原来是“暗示”在起作用。

由于在实验前学者们已经把实验目的告诉给了工人们,于是灯光被调亮的那个车间的工人们想:“是不是要让我们在明亮的环境中,更有朝气,更卖力地工作呢?”

而灯光被调暗的车间的工人们想:“是不是灯光暗一些,心情就不会浮躁,可以专心致志地工作了呢?”

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工人们都不自觉地安下心来,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就是认知影响了情感的最好例证。工人们首先有了对这次实验的认知——是在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继而就产生了一种情感——我要专心致志地工作,然后意志就生出了——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了效率。

这种情感可能是不自知的,在心底的最深处被激发出来,又不容易被自己察觉,于是从外在看起来,仿佛如有神助,不知从哪里来的力量在帮助自己。

这也和许多成功学的理论很相似:当你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时,你就会成功;反之,当你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做任何事之前都在心里打个叉子时,你就会失败。

英国心理学家哈德飞也曾经作过一个实验。他把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催眠。这两组受试者都是身体状况良好,体格、力量都相差不多。

他对第一组的人说:“你现在身体非常虚弱,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一样,全身小小的,毫无力气,连手指都像小鸟的爪子一样……”然后,哈德飞慢慢地将一个握力器放在受试者手中,受试者测出的平均握力是29磅。

哈德飞又对第二组人进行了催眠。他告诉受试者:“我正往你口中滴入一些营养液,是拳王泰森服用的那种。你会像他一样强壮,变得非常有力量……”接着,哈德飞又给受试者测了握力,结果是142磅。

而在两组受试者清醒的正常状态下,他们的平均握力是101磅。

这就是心理学家常常告诉你的,要给自己良性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不一定来自语言,它可能只是你脑海中一个想法,一个闪念。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左右你的行为,控制你的情感,使你产生各种情绪。

在生活和工作中,你能够调动什么样的情感,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