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语言艺术
30674900000012

第12章 有时无声胜有声(2)

表情语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寒暑表和情绪变化的透视镜,在人际交往中,就应注意观察对方面部表情的变化。如果他(她)和颜悦色,可无拘束地与之倾谈;如果他(她)脸色阴沉,你最好尽快离开;如果他(她)扬起下巴,眼向上,鼻子也向上翘着,则表示蔑视,你最好别“领教”了。

林肯曾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该对自己的脸孔负责。”这话是有道理的。人的面貌虽然是先天的,但人的面部表情同其他体态语一样,是可以熏陶和改变的。因为表情体现人格、气质和文化修养。表情可以流露真实而美好的情怀,也可以暴露虚假而庸俗的心计。《交际艺术》的作者李树荫说得好:“容貌大都是父母遗传的,惟有表情才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所拥有和掌握的一笔财富……我们为什么不运用表情这笔财富来展示自己独有的魅力呢?如果我们先天不漂亮,那就用美好的表情来塑造自己的美”。

靠身姿提高表达力

通过人的身体姿态传递信息,在当今社会,不仅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还是用来表示仪表、传递信息的重要体态语言。

身姿对一个人整体形象的塑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人的身姿与人的相貌有同等的重要性,共同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如果“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即使相貌再漂亮也会大打折扣。外表相貌是天生的,而身姿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向理想姿态转变。

身姿语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说话双方的空间距离,二是指各种不同的身体姿势。这里主要讨论身姿语运用的总体要求:准确、适度、自然、得体、和谐、统一。

第一,准确、适度。所谓的准确、适度,就是要根据说话内容、说话环境、说话对象、说话目的的需要,准确恰当地运用。

第二,自然、得体。就是要求身姿语的运用不故作姿态,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和交际场合。无论是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表达功能的角度,身姿语的运用,都要自然、得体。做到既要符合审美的原则,给人以美感,又要符合特定的情况。

第三,和谐、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姿语言和有声语言配合统一,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否则,就不能收到既定的效果。二是各种身姿语言要求一致而协调。要有整体观念,表情、手势、身姿不仅要配合有声语言,它们之间也应该是相互配合的。

教师要善于发挥身姿的形象功能和情意功能,配合有声语言更好地传授知识、表达感情。

我们看一个教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身”字的实例。

她把身子一侧,左脚向前一踢,对学生说:“你们看,这就是‘身’的字形,‘身’字上面一小撇,好像是一个人头,中间部分是身子,身子里面有心、肺、胃等器官,下面部分好像是两只脚,一只脚站着,一只脚向前踢出去。学生看看字形,看看她的姿势,都高兴得笑了起来。

身姿的巧妙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再如,某位老师上《在仙台》一课:

当讲到藤野先生自我介绍时,他模仿藤野先生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说出“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句话,说时,袁老师弯下身子做出一个日本人行鞠躬礼的样子,引得听课老师和全体学生都笑了起来。

这里,身姿的得体运用,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谐了师生关系。一位学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到自己年过花甲的老师运用身姿讲授朱自清的《背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当老师讲到“父亲”爬上月台去买橘子一段时,她引导同学仔细理解“攀”“缩”“倾”等动词的用法,并体味其中所蕴含的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说着,“只见她慢慢地转过身去,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一条腿慢慢地向上缩着,她那胖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起初,有几位同学笑了起来,可是当老师攀上去的一刹那,一切声响都没有了。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顿时,我仿佛看到了文章中那戴着黑布小帽的慈父,在铁栅栏上艰难地攀着;我仿佛觉得眼前这就是那高大的背影……这一瞬间父亲的背影消失了,但老师的背影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消失。此时此刻我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三个动词的深刻含义——老师已用她的行动证明:这就是爱。”

从学生的感受中,我们已深深体味到该老师的这一体态动作在教学中的价值。

切勿走入体态语的误区

凡事有度,运用体态语也不例外。

我国科学家严济慈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讲课是一种科学演说,教学是一门表演艺术……”一个好的教员要像演员那样,上了讲台就要“进入角色”。一方面要用自己的话把书本上的东西讲出来;另一方面你尽可以“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进行一场绘声绘色的讲演。这样,同学们就会被你的眼色神情所吸引,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探索科学奥秘的意境中来。”诚如严济慈先生所说,体态语言运用得精彩,讲者必定进入角色,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绘声绘色,给人以表演艺术的美感。要达到此境界,确实是困难的。或许正因为它奇妙而富有魔力,或许正因它精彩而充满诱惑,或许正因为它有着难度而给人以挑战,总之,体态语言如运用得好,教学效果锦上添花,至少使课堂气氛满室生辉。它是如此美妙而神奇,初学者则努力望其项背而企望求得二三绝招,惯用者则尽量熟能生巧而渴望登堂入室,创新者则刻意标新立异而企望形成个人风格。不管是哪种情况,人们都触动一下这“永恒的司芬克斯”。于是不免鱼龙混杂,良莠不分。伴随着成功的同时,失误也在所难免。

教师体态语言运用失误的常见毛病是:不自然、不明确、不简练、不文雅、不美观。

(1)不自然

初上讲台的教师由于心情紧张而显得手足无措,任教多年的教师由于刻意求新而显得不伦不类,参加赛课的教师由于环境陌生而显得拘谨不安,凡此种种,都是教师体态语言不自然的表现。还有一站就像生了根似的,久久都不动一下;还有的满教室不停地走动,如热锅上的蚂蚁;还有的望着教室天花板讲课,不跟学生进行必要的眼神交流;还有的一边讲课一边盯着窗外,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还有的偶然中断思路就抓耳挠腮,偶有失误就吐舌头,等等,都使人感到极不自然,妨碍教学信息的传递。造成不自然的原因,主要是准备不充分,在学生面前一站则有不踏实的感觉,尤其是当出现了意外情况时,更是六神无主。此外,还有就是对体态语言重视不够,认为那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觉得是画蛇添足。当然也不排除没有教学经验,有的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或掩盖自己的紧张心理便做出了种种极不自然的表情动作,给人以生硬、做作的感觉。克服体态语言的不自然,关键是要努力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备课时和平时要有意识地给自己增加体态语言的训练,表达内容,尤其是眼神、手势的训练对在一节课解决难点、突出重点时用什么样的体态语言配合都应心中有数。

(2)不明确

许多体态语言,如微笑、抬手、专注的眼神和摆动的身体等抽象地看都具有多种含义,但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又只能是一种含义,特别是一些指示性的体态语言。如用手势指你、我、他或上、下、左、右、前、后等必须动作到位,具体明确,而不能随便挥一下手就了事。具体讲,如指示视力所及的范围则可用食指明确指示,指示遥远的地方则可手心向上、手臂平伸出去来表示,这两种手势不能混淆。

记得一位教师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可见手势准确的重要性:前一堂课一位老师搞了随堂测验,下课了同学们还在对答案,谈作题,以致下一堂课的上课铃都没有听见,这位教师走进教室时,里面仍然是闹哄哄的。为了让学生们安静,他走上讲台用双手向上,做“掂”的动作,本意是叫值日生呼起立,结果一些学生误认为是老师要他们再议论一会,教室里更加嘈杂了。这位教师一看学生没明白他的意思,就改用双手轻轻向下压,串位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的坐下了,可吵闹的声音依然不减,怎样才能叫大家安静下来呢?声音小了,无济于事,再吼一声,似乎不必要,用黑板擦敲讲台,动作不雅。突然,他灵机一动,做了一个右手食指顶住左手心向下的动作,同学们因这篮球比赛的暂停动作用在数学课而感到新奇,马上教室里就安静下来了。

由此可见,含义不明确的手势只能引起误解,而明确、新款的手势反而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3)不简练

“简练是才能的姊妹”,有声语言如此,体态语言更是这样。不简炼主要表现在:眼神游移不定,时左时右,时上时下,让人不明白他眼神究竟要盯在哪里,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表情始终是笑容可掬,尽管教师应多用微笑的表情,却不分喜怒哀乐,将本应丰富变化的表情,全让“笑”代替了;手势、动作太多,给人以手舞足蹈,眼花缭乱之感,有的来回走过不停,在学生与讲台之间来回穿梭。这样势必喧宾夺主,减弱了教学的主导语言的力量,还使学生的视觉容易疲劳,接受了过多的形象信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教师所讲的内容,更难形成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输出←→反馈”的良性循环。怎样才能有效地克服体态语言的多而滥呢?一是,加强教师的业务进修,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做到以缜密的逻辑推理、鲜明的教学主题,流畅的讲解语言来达到教学目的,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奢望于靠表面的手舞足蹈来造成人为的“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二是,加强有声语言的训练,增强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力、吸引力和穿透力,而不能存在什么“有声语言不足,体态语言来补”的错误认识。三是,对于体态语言多而滥的教师,应格外注意每次讲课应相对固定站在一个地方,目光加强与学生的正面交流,对那爱动个不停的手最好拿一本书以制约一下。

(4)不文雅

每个人说话都有体态语言,而作为学生的心灵的美化者,知识的播种者,品德的引路人的教师的体态语言必然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点和个人的文化修养。因此,教师的体态语言就一定要有儒雅的风范、文静的气质,给人以高雅而脱俗,规范而得体的美感。但是,有的教师的体态语言缺乏高雅、沉稳之感,粗俗鄙陋。难登大雅之堂。讲到得意之处,禁不住摇头晃脑,唾沫横飞;讲到“卡壳”之处,则面红耳赤,抓耳挠腮;有的双臂撑在讲台上,有的一只脚蹬在讲台上,至于在上课时抽烟,整理身上饰物,随地吐痰,则是明显的不文明动作。有的教师在讲鲁迅的《故乡》时,模仿杨二嫂那如同细脚伶仃的圆规体态形象;甚至个别男教师在讲台踮起脚尖学小脚女人走路。有的教师在办公室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如批评教育学生时拿着教鞭指指点点,或躺在椅子里,双脚高高地跷在办公桌上。凡此种种,往往会有损自己的威信,破坏融洽和谐的教书育人气氛,从而降低教育教学效果。克服这些错误的体态语言,首先,应从思想上明白,为人师表的职业要求,懂得教师无小节,处处是大节;其次,注意规范自己的体态语言,做好“有理、有利、有节”,即合符职业规范,有利于教育学生,注意调节克制。

(5)不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