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生,上课迟到了。下课之后,老师找到这位学生和颜悦色地问:“是家里有什么情况?还是身体不舒服?你可以告诉我吗?”(学生摇摇头,表示既没有什么情况,也没有身体不舒服)“这么说,是你今天起床迟了?是晚上睡得太晚了吧?以后可要早睡早起啊!”
设问诱导,没有一句训斥、指责的话,没有一个讽刺、挖苦的词,既问清了迟到的原因,又使迟到的学生受到了一次教育。
(二)把批评换成鼓励
擅长教育人的老师,他们的一个秘诀就是少批评多鼓励,尽量把批评的说法换成鼓励的表达方式。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是怎样把批评换成鼓励的吧。在学校举行女同学拔河比赛时,某班的女同学集体荣誉感不强,怕苦怕累,尽管个头高、体力强,却输了。胡芒权老师在总结时却说:“今天我们班胜利了!”同学们莫名其妙,满脸疑惑。他解释道:“人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班女同学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共同奋斗,就一定能排除困难,取得胜利。”他的话说得真妙:既不批评她们集体荣誉感不强,也不责备她们怕苦怕累,而是鼓励她们为了集体的荣誉共同奋斗,启发她们进行自我教育,增强集体荣誉感,还用“一定能胜利”的话,表现出对她们的信任。结果,后几场比赛时,她们表现得很顽强。如果在第一场比赛后,老师在班上批评这个怕苦,说那个怕累,指责她们集体荣誉感不强,后几场比赛就可想而知了。
(三)正话反说
批评的话,学生往往听不进去。因此变换说话的方式,正话反说,使他们能够听下去,然后自己去思考,也是一种较好的批评方式。
有位班主任发现班上有的男同学抽烟,他诙谐地说:“今天我跟你们讲讲吸烟的好处。”一句妙语使那些抽烟的同学吃了一惊。他接着说:“第一大好处是吸烟引起咳嗽,夜半尤剧,这样小偷不敢来偷你的东西;第二大好处是咳嗽导致驼背,可以节省布料。第三,可以演包公。从小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不用化妆。第四,永远不老。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老了。”
对于抽烟的同学,这位老师没有点名批评,但抽烟的危害已经足以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了。正话反说,运用的是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来组织语言的:先假定对方是对的(抽烟有好处),然后进行正常的逻辑推理(可以多抽),却得出一个非常荒谬的结论(咳嗽、驼背、脸黑、短命),因而这个假定的前提也就不能成立了。在对方有抵触情绪时,正面说理,他们听不进去,换成反面的说法,倒可以奏效。
俄罗斯教育家加里宁为了批评说套话的人,曾虚构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男青年写信给热恋着的姑娘说:“亲爱的,我爱你爱得没有止境,我的心是这样的热烈,我简直无法形容,我不知道用什么话才能表达出来。”他满以为会博得姑娘的喝彩,可是姑娘在回信中说:“可怜的孩子,你的脑袋怎么这样笨啊!”加里宁编出这个故事,使说套话的人,听了之后引起类比,从而认识自己的错误。这种批评方式就是旁敲侧击式。在批评某种错误的认识、看法、做法时,在批评某种不良的习惯、不良的嗜好、不好的风气时,不直言其事,而是借助于寓言故事、历史典故、轶闻传说,讽喻说理;或借助于批评类似现象,引起对方的联想、比照;或讲个小笑话,启发对方去思考,都是旁敲侧击式。这种批评方式,既可增强批评性谈话的说服力,也使谈话轻松、风趣、幽默。在班会课上,用这种方式来批评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往往可以收到比直言批评更好的效果。
(四)引而不发
饭厅里,有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将一只肉包子一掰两半,啃掉肉馅,“咚!”随手扔进泔水桶里,扬长而去。
班主任找他个别谈话:“这个周的周记你就写你丢包子这件事。如你感到难写,我建议你想想下面几个问题再下笔:①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过后有没有想过这件‘小事’;②这个肉包子是你花钱买的,但这买包子的钱是哪来的;③你父母是农民,如果他们看到了你刚才丢包子的情景,将会作出什么反应;④我今天建议你写这篇周记,你认为是否必要。”
引而不发,引导批评对象思考反省,进行自我教育,不包办代替,不乱扣帽子。学生在扪心自问时,就会感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和教诲,领悟到老师相信他有自我认识的能力。
(五)分析利弊
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次考试竟得了零分。原因是他帮同桌作弊,同样以作弊论处。他当时的想法是:“同桌要我帮助他,我怎能拒绝呢?”
班主任找他谈心,跟他一起分析如此“帮助”,对同桌对自己各有哪些利弊。分清利弊之后,老师作了简短的小结:“从根本上说,这种‘帮助’对人对己都有百弊而无一利。这种害人害己的蠢事以后千万不能再干!”
分析利弊,实质是分清是非,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认识提高了,学生会自觉地改正缺点错误,其效果是任何训斥和处分所不能比拟的。
(六)给批评加点“糖”
有人说过,幽默可以成为批评者和受批评者之间的润滑剂。当你批评别人时,请注意使用它。说话风趣幽默的鲁迅先生,批评学生也别具一格。他的学生川岛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谈情说爱上了,他批评起来诙谐得如同相声一般,还有诗歌的韵味和意境。鲁迅先生在送给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扉页上写道:
请你
从“情人的拥抱里”
暂时伸出一只手来,
接受这干燥无味的
《中国小说史略》
……
鲁迅先生的批评让人忍俊不禁,又深受教育。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在进行批评的时候,请搭配着用点润滑剂。
(七)学会使用“缓释胶囊”
发生冲突时,请先服用“缓释胶囊”,然后再开口批评。师生之间的剧烈冲突,时有发生。这时教师往往容易动肝火,批评起学生来,会一改平时和蔼可亲的常态,而训斥、挖苦、嘲讽起来,结果适得其反。当剧烈冲突发生时,请先服用缓释胶囊——“我是教师”。先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我是做教育工作的,学生的错误我也有责任,是我没有把学生教育好。用这种方法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武汉的一位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把冲突变成了教育的良机。
一次,这位老师在班会课上宣讲了被誉为武汉市张海迪的刘建勋同志的事迹后,同学们深受感动。突然,一位喜欢以自己奇特的言行来博得大家一笑的调皮学生以嘲弄的口气嚷道:“假的!报上登的很多都是吹的。”“哄”的一声,静寂的气氛被打破了,同学们议论纷纷。胡老师非常生气,但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平静而又自信地说:“邵军同学提出了一个值得调查的问题,让我们调查一下再说吧。”后来,胡老师给刘建勋同志写了封信,并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代表去刘建勋家看望他。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邵军也深感羞愧。
可以猜想,如果不使用这种“缓释胶囊”,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就言辞激烈地的指责训斥,教师的威信反而会大受影响。
总之,“好言劝人三冬暖,恶语待人六月寒”。为了让“忠言”不再“逆耳”,请记住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的一句话:“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十个圈。”
“夸”人要“夸”到“点子”上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而表扬正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语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话虽然略带夸张,但是它道出了“表扬”的功能之所在,那就是能激励学生并促使其产生愉悦的情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内驱力,促使学生向着更高层次迈进。恰当的表扬,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起进取心、自信心和荣誉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善于利用表扬,对班级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不恰当的表扬,不但不能起到鼓励作用,反而会降低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增加学生的不信任感。
所以,对表扬不可以随意而为之,一定要“夸”人“夸”到“点子”上。
那么,怎样才能夸人夸到点子上呢?这就要求表扬的语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掌握时机
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并适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使这些优点和进步及时地得到巩固和发扬。错过时机,表扬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请看著名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任小艾的成功例子:初一新生入学不久,任小艾拿了一份奖品——一只精美的转笔刀,走进教室,满面春风地说:
我对大家还不太熟悉,但是有一个同学给了我非常深的印象。为什么呢?她见到我之后,主动行了一个队礼,还说“老师好广我觉得她特别有礼貌,特别有修养!所以,这份奖品就是奖给这位最有礼貌的同学的。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第二天,全班同学见到任小艾就都说:“老师好!”“老师好!”表扬了一个却教育了全班。过了两天,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对任小艾说:“你班有个学生见到我就行队礼,还说‘老师好!’这孩子真有礼貌。”任小艾马上问:“你知道这孩子叫什么名字吗?”那位老师说没有问名字。任小艾请他指给她看。他们从教室的门缝里往里瞧,找到了那个不知名的、讲礼貌的学生。任小艾又备了一份奖品,在班上讲:
我听外班一位老师说,咱们班有位同学见到他行队礼来着,还说“老师好!”这位同学太好了!他不仅对教他的老师有礼貌,对不教他的老师也有礼貌。这位同学是谁呀?
学生们都竖起耳朵等待揭晓,任小艾接着说:
这位同学就是×××!这份奖品就是奖给他的,希望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这样一来,文明礼貌在全班形成了风气。一次,任小艾带领全班学生去天津游览,到了招待所,所长姓刁。他自己说,凡是到这里来的,尤其是学生,一介绍姓刁,大家“哗”的就笑。任小艾给学生们介绍:“这位叔叔姓刁,刁所长。”一位同学突然冒出一句:“刁叔叔好!”全班同学齐声呼应:“刁叔叔好!”刁所长听了赞不绝口,高兴得不得了。回校后,任小艾又给那位领头的同学一份奖品,表扬他和同学们不仅对本校老师有礼貌,对校外的人也有礼貌。从此,全班学生不管见了谁,校内的,还是校外的,都能问好。这种文明礼貌之风,从任小艾班渐渐扩展到全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适时表扬的奇妙功效。
该表扬而不表扬,就会错过机会,有时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一次课上,一道难题难住了全班同学。好几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都有吃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同学举手,并说出了正确的答案。老师怀疑地说:“是凑出来的吧?”这位学生说不是,并把手举得更高。老师让他上黑板演算,并作解释,思路不错。这时全班同学都投以羡慕的目光,老师却说:“瞎猫撞上了死老鼠。”让学生坐下了。学生极不服气,心里骂着老师。这位老师在该表扬的时候,不但没有及时表扬,反而说了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话,导致了极不好的后果。
2.要防止片面
教师既要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进行表扬,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以树立学习榜样;也要重视对所谓“差生”的长处和进步进行表扬,以鼓励他们发扬长处,努力进取。一般教师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是片面的。事实上,“差生”更需要表扬,更需要鼓励。例如,某班有个全校有名的差生,在班上是一伙“小淘气哥们”的头儿。老师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找他谈话,热情地表扬了他说话算数,有能力团结小伙伴等优点,同时提示他不但要团结那几个哥们,更要团结全班同学。结果,以后这位同学有了很大进步。下面,我们不妨听听“一个差生的心声”:
……我们并不想当差等生。我们也曾努力、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泼得心灰意冷。就拿我来说吧。学英语就比上青天难上十倍,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老师骂我是蠢猪,刚讲过的题目都不知道。于是,我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考出好成绩。功夫不负苦心人,期末预考中,英语成绩第一名。我心里想,老师这次一定会表扬我吧?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同学的面问我:“不是抄来的吧?”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同学们又说我:“抄来的,要不然怎么会考得这样好?”“抄来的,小偷的行为。”我当时真比死还难受一百倍……
面对这位差生的进步,老师非但不予以表扬,还如此残忍地伤害他。这位老师是犯了怎样的错误啊!下面同样是一位差生的心声,结果却是不一样。
舒老师:您的眼睛肯定有显微镜的功能,不然,我这个“劣等生”第一次取得微小进步时,怎么就被您及时发现了呢?要知道,您的那次赞扬,对饱受冷眼,极度自卑的我来说,就像冬日的阳光那般温暖啊!您昔日的差生。
对差生的表扬“就像冬日的阳光”,这是多么确切的比喻!
不实事求是也是片面的表现。和批评一样,表扬,也要实事求是。否则,表扬就起不到积极作用。例如:班长告诉老师说,一位女生将总务室门前的一堆驴粪打扫干净,还经常自觉地到女生浴室去清理污水,洗净澡盆。据此,老师便在班上给予表扬。想不到事后有些女生攻击受表扬者,说她“抢功”、“搞假”。她本人也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停止了去澡堂做好事的活动。原来,那些事是她和另一女生一起干的,而老师只表扬了她一个人。这种有意或无意地把功劳、成绩归于某一个或几个同学的片面的表扬,无疑会产生不良影响。对受表扬和未受表扬的同学都无好处。
另外,表扬还应注意适度,不应言过其实,随意拔高;也不应轻描淡写,该高不高,力求做到恰如其分。
3.要富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