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护理医生
30677300000010

第10章 小儿护理(4)

3.将沾了水后的棉花棒,轻轻地伸进鼻子内侧顺时针旋转,即可达到清洁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婴儿使用的棉花棒,必须是在药房或婴幼儿用品店消毒过的棉花棒。宝宝若流鼻水,建议使用吸鼻器。

清除宝宝耳屎的技巧

正常宝宝所产的耳屎,大多为黏稠状。而异常耳垢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因让宝宝躺着喝奶,另一方面因洗澡后未做适当的处置。所以保持局部清爽很重要。

清理方式:

1.可利用宝宝洗澡时间来进行。

2.用湿布将宝宝外耳道(耳洞之外的部分)擦拭干净。

3.洗澡后,用干的棉棒插入宝宝耳朵不超过1厘米处,轻轻稍作旋转,即可吸干水分和清除秽物。

4.有些情况下,耵聍可坚硬如石头。这常需医生处理以清除耳屎,以避免常伴有大量坚硬耳屎而引起的慢性感染。

宝宝指甲的修剪技巧

1.为宝宝修剪指甲前,必须选用小儿专用指甲剪,以防剪伤宝宝手指。

2.选择宝宝睡觉、安静时进行。

3.可选择让宝宝戴手套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为宝宝剪指甲,未必意味着可使宝宝免于抓伤自己,因为婴儿的指甲剪了后无法修齐,反而使前端指甲变成粗糙面。话虽如此说,婴儿的指甲若太长,还是需剪短。

为宝宝做秽物清理,虽看似简单,但方法若使用错误,往往让这份工作难以进行下去,甚至引起孩子哭闹。要记得,为孩子进行任何一种动作,皆需轻柔和细心。

孩子有包茎和包皮过长怎么护理

所谓包茎是指包皮口狭窄或包皮与阴茎头部粘连,致使包皮不能上翻、尿道口或阴茎头不能露出。而包皮过长是指包皮盖没了尿道口,但能上翻并露出尿道口和阴茎头。

护理要点

包茎内最易藏垢纳污,常易引起阴茎头包皮炎。如果包皮口极细小,也有可能使尿流受阻发生排尿困难,严重的会像尿道狭窄一样,引起尿潴留,使肾盂和输尿管积水。另外包茎局部刺激也可引起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和童年的遗尿与手淫等恶习。有包茎的小儿应到医院手术治疗。

对小儿包皮过长,护理时要注意保持局部的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包皮内的污垢。单纯包皮过长的小儿一般不需手术治疗,当成年后视各人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婴幼儿鹅口疮应如何护理

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口腔黏膜霉菌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其病因是婴儿出生时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或奶头、奶瓶消毒不彻底,或营养不良,或长期滥用抗生素致口腔内菌群失调,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

此病初期,口腔黏膜充血和发红,并出现不易拭去的乳凝块样物,然后融合成片,可铺满整个口腔黏膜,故民间有“雪口疮”之称。轻者不痛,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重者可扩展到咽喉,可并发呼吸困难,甚或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故本病不能轻视,应重视治疗和处理。

护理要点

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后,母亲均应洗手、洗乳头。人工喂养者,对用过的奶嘴、奶瓶,应先用4%的苏打溶液浸泡消毒半小时再清洗,煮沸消毒后备用。

患儿的洗漱用具(脸盆、毛巾、漱杯等)和食具应单独使用,用毕煮沸消毒15分钟。宜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而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摄入过酸、过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同时多喂水,以清洁口腔,防止感染。

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有轻度发热、烦躁不安,应去医院;若发现口腔黏膜上有乳凝块样物,向咽部以下蔓延,应送医院治疗,以防止发生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

聋儿听觉的家庭训练

听觉障碍是聋儿最本质的残疾。聋儿中80%有残余听力。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尽早地利用残余听力对他们进行听觉训练,是解决聋儿“听”的困难的有力措施。

训练方法

听觉训练可以分为3部分进行,即唤醒听觉、音乐刺激和辨音训练。唤醒聋儿沉睡的听觉,让聋儿感知声音的存在、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是聋儿迈入有声世界的第一步。让聋儿听鼓、锣、哨子、喇叭等声音。训练时要根据聋儿丧失听力的分贝数,选择对聋儿声音刺激的强度。声音不宜过强,否则会造成听觉器官的损伤。优美和谐的音乐,能培养聋儿辨别不同的音色和音调。在听觉训练中让聋儿听钢琴、电子琴弹奏的儿童歌曲,听录音机放送的音乐,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做游戏,聋儿将从中感受到声音的动听。另外,音乐的节奏能增强聋儿的节奏感。聋儿内心节奏的训练,在聋儿康复中也非常重要。

听觉计划中的辨音训练,首先是分辨自然界中动物的叫声、风声、雨声,生活中物体的撞击声、各种交通工具声、各种不同的乐器声,分辨不同人的口音、男人女人的声音。使聋儿能分辨的声音越多越好。

无论是唤醒听觉、音乐刺激,还是辨音训练,都是为提高语言的分辨能力创造条件。语言的辨别从区别不同的语音开始,逐渐达到辨别不同的语音和近似的语音,进而训练聋儿对词汇和句子的分辨。

在听觉训练中,要尽量让聋儿听到真实的生活中的声音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要反复地听。

酷暑话小儿高热病因分析

在夏日炎炎的日子里,又遇上孩子发高热,往往令人更为心烦。说来也怪,大热天发热孩子还真不少。家长们带着病儿前来诊病,似乎还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孩子为啥烧得这么高?为什么热老不退?热退不久怎么又热起来?这样热下去有无危险等等。

为何孩子高热不退?儿科医生都有体会,夏天孩子高热的确比冬季多,发热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有时会热上一星期。这种热与天气热散热困难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与夏季一些病毒流行有关,其中以腺病毒流行最为常见。腺病毒可引起上呼吸道炎、咽炎、结膜炎,同时发生病毒血症,患儿体温可高达39°C以上,甚至40°C;热程短则3~4日,长的可达6~7日。虽说是上呼吸道炎,但除了咽部有些充血外,并无明显的咽痛、咳嗽等表现。这也就是一些家长反映的“看了几个医生也没看出什么病来”的原因。由于我们对病毒感染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所以治疗还是靠对症施药,即注射或口服退热药。由于没从根本上控制病毒,退热多属暂时,药效一过高热便又起。这也就是一些家属常抱怨的“为什么吃了这么多药还不见好”的原因。

腺病毒感染来势虽凶,但只要有良好的护理和合理治疗,待体内产生足够抵抗力时,病自然能愈。当然,在夏天发热还可以与其他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甚至乙型脑炎等有关。不过这些病除发热外还会有另一些表现,仔细检查并不难诊断。然而,如婴幼儿发高热,还得留意所谓“隐性”菌血症。近10年来国外陆续有报告:在发热的2岁以下婴幼儿血中查到细菌,若不及时处理就会发展为肺炎甚至脑膜炎。这种菌血症发病率不高,但不可因此而掉以轻心。

高热对小儿的危害

高热抽筋

一般来说6个月以内或6岁以上的孩子都不会因高热而引起抽筋,在1~6岁的孩子中也只有2%~5%会发生这种现象。抽筋多发生于高热骤起之时,1次发热仅抽1次,很少超过2次以上。只要抽搐时间不长,处理得当,对孩子健康影响不大。但反复或持续的抽筋会引起脑缺氧而损伤大脑。

“烧坏脑”

一般发热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不大,且能加速抵抗力的产生。但当体温超过41°C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分解,引起脑水肿而致病孩死亡或留下脑病后遗症。因此,孩子出现40°C以上高热就必须紧急处理。

脱水

炎夏孩子通过呼吸与皮肤散发水分已比其他季节为多,若遇发热就更多,体温每升高1°C,每千克体重每小时散发的水分增加0.5毫升。因服退热药大量出汗时体内丧失水分就更多。脱水不仅使退热困难(小婴儿脱水本身就可引起发热),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等。因此,对高热孩子必须鼓励饮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输液。

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

发热初脱水,血中钠浓度升高,血液高渗,发生口干极渴、烦躁不安甚至说胡话或抽筋,热度非但不退且会更高。发热日久,饮食不周,会发生低钠血症,孩子疲倦不堪甚至神情淡漠或昏迷。这些情况多见于平时营养不良的婴幼儿。

此外,小婴儿由于高热会引起心跳加快,时间稍久还可引起心力衰竭等。

护理要点

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有清热的功效,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出现高热应予紧急处理,采用冷敷和拭浴的方法,使患儿尽快降温。可用冷湿毛巾敷额,还可用不漏水的塑料袋盛冰块外裹干毛巾敷头、颈,若加敷腋窝和腹股沟则效果更好。可将75%酒精兑水一倍稀释,用小毛巾蘸湿擦抹头、颈、腋窝、胸背和四肢。若小儿四肢冷或擦抹后皮肤起“鸡皮”,应改用稍低于皮肤温度的温水擦抹四肢直至回红转暖。在作物理处理的同时还要服退热药,有高热抽筋病史的同时加服镇静药。

遇高热最好不要不管一切抱着孩子往医院跑,尤其家离医院远而交通又不方便的,否则病孩很容易在途中或在繁忙的急诊室候诊中体温继续升高而发生意外,应先在家中做上述紧急处理。

儿童情绪障碍护理

儿童情绪障碍包括过分紧张、恐怖、悲伤忧郁以及由此引起的焦虑不安、烦躁、多动、冲动及刻板地重复某一动作。

评估内容

1.首先让患儿将其感到恐怖、焦虑的原因告诉你。

2.评估患儿的焦虑、恐怖是否属于正常范围,是否符合他们的年龄发展水平,父母的哪些行为促使他们发生恐惧,哪些行为减少他们的焦虑、恐惧。

3.观察孩子是否存在焦虑、恐怖的行为或躯体方面的表现。如心悸、面色苍白、口干、出汗、尿频、恶心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

4.评估其交谈时的情况,言谈是否表现出恐惧,有无恐惧的行为或躯体方面的表现,其面部表情、声调和身体姿势等与其用语言表述的恐惧强度是否符合。

5.是否存在与父母分离,日常生活发生改变,担心亲人遭受意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而出现焦虑、恐惧、拒绝上学。

6.与大人交谈时能否顺利进行,有无退缩、胆怯、害羞。

恐惧护理诊断

诊断依据

惧怕上学,并伴有心悸、面色苍白、头痛头晕、恶心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相关因素

由于多种原因惧怕上学,如躯体有病,怕到学校被同学欺侮,

或学习困难,成绩不佳被老师责怪等。

预期目标

消除恐惧,重返学校上学。

护理措施

1.儿童期情绪障碍与家庭因素和不良的养育方式,如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或过分严格要求有关。首先应查明并协助消除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不良因素。

2.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孩子提供一个没有威胁气氛,且富于感情的环境,对可能发生的情境进行预测,将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前告诉患儿。

3.与学校联系,了解患儿在学校的困难。是否怕被同学欺侮,或学习有困难,或成绩不佳怕被老师责怪等。取得学校及社会多方面的合作和理解,解除患儿的精神压力,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恢复其自信心,消除恐惧。

4.健全性格。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交谈,从小送幼儿园,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不要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以免增加逆反心理。切忌将患儿独自关闭在家中与社会隔绝。

5.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不要以离别来要挟孩子,对待孩子惧怕上学不要打骂和责怪。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锻炼孩子的独立社交能力,切忌过分地宠爱和恐吓。

6.对待较小的孩子恢复上学的开始几天,最好不要由母亲伴送入学,而由其他人伴送,以减少与母亲分手时的焦虑、恐惧。

7.对服药治疗的患儿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同时保证患儿营养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