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全书
30680600000010

第10章 内科(9)

治宜健脾益气。可服香砂六君子丸、人参健脾丸、四君子丸等。

【吃出健康】

a.红枣木耳汤

黑木耳、红枣15枚,温水泡发洗净,加水和冰糖适量,蒸1小时。每日2次食用,久服效果显著。

b.菠菜粥

菠菜适量,开水氽后切碎;粳米100克煮粥,熟时放入菠菜,稍时即可。每日2次,经常食用。

c.砂锅肉

瘦猪肉60克、山药15克、炒扁豆30克,共入砂锅,加水炖煮,调味服食。每日1次,连服2周。

d.绿豆红枣汤

红枣、绿豆各50克,加水煮到绿豆开花,红枣涨圆,加红糖适量。食枣吃豆喝汤,每日2次。久服效果显著。

失眠

失眠是仅次于头痛、感冒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可能由于躯体疾病、过度紧张的生活和压力、过量的咖啡因摄入、慢性疼痛,或是不良的睡眠习惯造成。药物使用不当、消化不良、滥用酒精或麻醉品也会引发失眠。缺乏钙及镁也会使你在入睡数小时后醒来,而且无法再入眠。而系统性的疾病,包括肺、肝、心、肾、胰、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脑部等,均可能影响睡眠,营养不均衡亦然。

【临床表现】

失眠症,即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它可以有生理因素,如疾病或过量服用咖啡、茶等,也可以是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一个症状。

【医生提示】

(1)严重的失眠有时会导致慢性失眠症,还可能引发许多疾病,假使你有下列症状,应及时去看医生。

服用安眠药之后仍无法入睡。

明显的失眠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而没有病因。

似乎永远也睡不够,或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睡过去。

(2)某些药物会破坏睡眠,例如甲状腺制剂、气喘的喷剂等都可能影响睡眠,而偶尔或长期不合理使用安眠药也会加重失眠。如果你怀疑药物可能干扰你的睡眠,你可以用别种药物取代,或调整你的用药时间。

【治疗方法】

谷维素。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有时可用至每日6片,疗程3个月左右。10毫克/片。

氯美扎酮(芬那露)。口服:每次1片,每日3次。催眠:睡前服2片,0.2克/片。

a.枣仁安神颗粒(口服液)

补心养肝,安神益智。用于心肝血虚,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晕,头痛。

开水冲服,每次5克,临睡前服用。

b.养血安神丸

滋阴养血,宁心安神。用于阴虚血亏引起的头眩心悸,睡眠多梦,失眠健忘,精神疲倦,腰酸乏力等。适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贫血、绝经期综合征等。

口服:浓缩丸,每次6克;片剂,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吃出健康】

a.酸枣仁粥

酸枣仁末20克,粳米100克。先将洗净的粳米煮粥,将熟时放入酸枣仁末再煮,煮至米开粥稠为度。空腹温热食。

b.柏子仁粥

柏子仁15克,粳米50-100克,蜂蜜适量。先将柏子仁去尽皮、壳、杂质,捣烂同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兑入蜂蜜,稍煮1-2沸即可。

每日2次,2-3日为1疗程。

c.小麦红枣粥

小麦50克,粳米100克,红枣5枚,桂元肉20克,白糖20克。将小麦淘洗净,加热水浸胀;粳米、红枣洗净;桂元肉切成细粒。然后将小麦、粳米、红枣、桂元肉粒放入砂锅中,共煮成粥。起锅时加入白糖即可。

d.豆麦茶

黑豆、浮水麦各30克,莲子、黑枣各7个,冰糖少许。将上4味同煮汁,滤渣,调入冰糖少许令溶即得。代茶饮用。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的精神焦虑、过重的精神负担和长期的劳逸结合不当引起的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精神因素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常见的精神因素有亲人死亡、事业挫折、家庭不和、过度紧张劳累、人际关系紧张和生活中各种困扰等。感染、中毒、颅外伤等也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

神经衰弱患者常常会感到精神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头昏脑胀、疲乏无力;神经过敏,容易烦躁,情绪不稳、对外界刺激敏感、多疑,经常头痛、头晕、周身酸痛等;有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浅睡易醒,多噩梦;有些病人还伴有消化系统等障碍,如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以及呼吸不畅、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症状。神经衰弱虽有某些焦虑,忧郁情绪,但不明显,不突出,尤其是没有与现实事件联系的焦虑,这是与焦虑症的主要区别。

【医生提示】

(1)忌长期服用安眠药。神经衰弱有一个明显的症状就是失眠。若患者长期服用安眠药,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长期服安眠药会增加肝、肾负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表现为肝肿大,肝区痛,黄疸,小便黄少,尿中有蛋白和红细胞等症状。

长期服用安眠药还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腹胀,纳差,肠蠕动减低,便秘等。

(2)忌精神负担过重。精神负担过重是神经衰弱的致病因素。患者往往思想狭隘,受到一些精神刺激不善于自我解脱,久而久之,疑虑丛生,疾病缠身。若患者一旦能从沉重的精神桎梏中解脱出来,转变为乐观豁达,则神经衰弱症状将大大减轻甚至消失。

(3)忌常服去痛片。有的神经衰弱患者因头痛而常服去痛片,殊不知常服去痛片,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血压太高,夜尿增多,轻度水肿,贫血,消化道疡,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等。

【治疗方法】

失眠,10%水合氯醛10-15毫升,苯巴比妥0.05-0.1克,晚间临睡前服。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口服谷维素。

易兴奋、焦虑,口服利眠宁或安定。

神疲、多疑,口服硫酸苯丙胺。

中医名方:

[方一]

沙参、玉竹各15克,粳米60克。将沙参、玉竹用布包好煎汤,去渣、人粳米煮粥食,每天1次,连服数天。

本方滋阴清热,宁心安神,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神经衰弱。

[方二]

枸杞30克,大枣10枚,鸡蛋2个。放砂锅内加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共煎片刻,吃蛋喝汤,每天1次,连服数天。

木方滋肾养肝,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神经衰弱。

[方三]

枣仁10克,黄花菜20根。将枣、菜炒至半熟,捣碎研成细末,睡前1次服完。

本方疏肝健脾,宁心安神,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神经衰弱。

[方四]

瘦猪肉250克,莲子、百合各30克。共放砂锅内加水煮汤,调味服食,每天1次,连服数天。

本方健脾养心,宁志安神,适用于心脾亏虚所致神经衰弱。

[方五]

粳米、核桃肉各50克。将粳米加水800毫升,煮成稀粥后,桃仁去皮捣烂,加入稀粥,再用小火煮数滚,见粥稠表面有油为度,温热服食,早晚各1次,连服数天。

本方补肾助阳,宁心安神,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神经衰弱。

【吃出健康】

a.桑甚远志茶

用桑葚50克,远志5克,冰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1次,常用于阴虚阳亢、心肾不交的失眠患者。

b.洋参龙眼羹

龙眼肉30克,西洋参8克,白糖少许。将参浸浊泡软后切成片;龙眼肉洗净,二者放入小碗中,加白糖及适量清水,上锅蒸40-50分钟。每日早晚各服一次,吃参、龙眼肉、饮药汁。隔日或三日一次。主治抑郁不乐,精神疲劳,胸闷胁胀,失眠头痛等症状。

c.首乌桑叶丸

何首乌200克,桑叶35克,黑芝麻250克,胡桃仁250克,何首乌、桑叶研细粉,混合后二味药共捣泥状,制蜜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10克,每天早晚各1次。此方可强心健脑、补肝养血,对血虚头晕、腰膝酸软、遗精久痢有较好疗效。

d.百合莲子银耳羹

百合250克,莲子50克,银耳30克。将上药洗净后清水泡软为度,加水500毫升,加冰糖适量,放入大碗中上锅隔水蒸约1小时即可。可经常食用。

偏头痛

偏头痛是指剧烈而长时间的头痛,常常表现为一侧比另一侧严重得多。偏头痛发作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并且可以在间歇期再发。偏头痛发作症状很严重,跳痛并常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对光线和声音特点敏感。大约10%的人群患偏头痛,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倍。虽然本病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发作频繁并持续时间长将会使人衰弱。

偏头痛是最常见的为血管性头痛,呈现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或胀痛。低头、受热、用力、咳嗽等均可使头痛加重。检查可见颞动脉隆起,搏动增强,压迫后头痛可减轻。常在青春期发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劳累、情绪因素、经期等诱发。

【临床表现】

偏头痛有以下几种类型和症状:

(1)密集性偏头痛:只持续大约1小时,不过却能让人痛苦至极。通常疼痛集中在一只眼四周,眼睛因此开始发红、流泪。它没有偏头痛常见的惧光或视力异常现象。一般偏头痛在睡眠时会消失,一旦得的是密集性偏头痛,睡眠就毫无帮助。

(2)血管异常:会造成只在头部一边持续发作的头痛。和血管异常引发的头痛不同之处在于,偏头痛至少会一阵子发生在你头部的某一边;而密集式偏头痛每次发生时常会两边互换;这些头痛一般来说都没有血管异常时常见的神经方面的症状。

(3)经期偏头痛:在女性每个月的生理周期期间,血液中的雌激素(女性荷尔蒙)含量就像蹦极一般,忽高忽低。在月经来临前,雌激素量会骤然降低,大约一半的妇女都会在这个时候发生偏头痛。

【医生提示】

头痛往往可能暗示严重的疾病,如果你的头痛带有下列症状,应引起警惕,尽快去医院检查。

a.头痛愈来愈频繁。

b.头痛的部位不同。

c.头痛愈来愈剧烈。

d.头痛的原因不明,和往常不同。

e.头痛伴有神经方面的症状,例如麻痹、头晕、视线模糊或丧失记忆。

【治疗方法】

止痛:口服麦角胺咖啡因0.1-0.2g,半小时后如无效可再服0.1g,一日总量不超过0.6g。肌注麦角新碱0.2-0.5mg,无效时1小时后可重复一次。肌肉注射樟柳硷4-5mg或缓慢静注2-6mg(放入50%葡萄糖40ml中)。0.5%奴佛卡因皮下封闭扩张的颞动脉周围等等。动脉硬化、心脑或末梢血管疾患以及妊娠者忌用麦角制剂。

间歇期为防止发作可选用谷维素(20-30mg)、心得安(10-20mg)、樟柳硷(1-4mg)或苯噻啶(0.5-1mg),三次/d。也可服用麦角胺丁醇酰胺(首剂0.5mg,逐渐增加为1-2mg,2次/d,不超过6个月,禁忌症同麦角胺)、樟柳硷(1-4mg)、苯噻啶(0.5-1mg),三次/d。葛根片、川芎注射液等,也均有一定的疗效。

本病在中医中可分以下4型辨治。

a.瘀血阻络型。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局部络脉怒张,舌暗有瘀斑,脉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可选丹七片、活血化瘀丸、化症回生丹等。

b.痰湿中阻型。头痛且眩,恶心呕吐,胸闷脘痞,舌苔白腻且厚,脉濡滑或弦滑。

治宜化痰除湿。可选千金化痰丸、霍香正气丸、平胃丸等。

c.风火上扰型。偏头痛经常发作,可波及全头,痛热较剧,心烦口渴、面目红赤、舌红苔黄,脉洪滑数。

治宜疏风清热。可选用防风通圣丸、黄连上清丸、牛黄清心丸等。

d.肝胆湿热。头痛偏于一侧,伴见面红目赤,心急烦躁,口苦咽干,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宜清泻肝胆。可选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泻青丸等。

【吃出健康】

a.白萝卜冰片

新鲜白萝卜适量,冰片少许。先将萝卜洗净,用清洁白布将萝卜捣烂包住,绞出液汁10余滴,加冰片少许,研匀即成。用新棉花(最好用消过毒的脱脂棉花),浸汁塞入鼻孔内,左侧痛塞右,右侧痛塞左。

b.白糖核桃仁

核桃仁20克。将核桃仁水煎15-20分钟,加白糖适量,调匀后即可服用。每日2次,连续服用5周。

c.大蒜法

大蒜适量,研捣,然后绞取其汁,滴入鼻腔2-3滴,每日2次,连滴2-3天。如流泪,头痛可减轻。

d.葱豉茶

淡豆豉、薄荷、栀子仁各10克,葱白(去须)6克,荆芥2克,生石膏(捣碎)50克。放砂罐内,加水两大碗,煎取1碗,滤去药渣,再下茶叶10克,煮沸,分2次温服。可解表清里,疏风清热。

e.姜桔汤

生姜、桔皮各15克。将生姜切片,桔皮研末,放入砂罐,加适量水,文火煎煮15分钟,滤去药渣,早、中、晚饭前分三次服用。能化浊祛痰,温胃、止痛、止呕。3.天麻全鱼: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鲜鲤鱼1尾。将鱼洗净,装入盆内;将川芎、茯苓切成片,用米泔水浸泡一小时,捞出,再将天麻放入泡过川芎、茯苓的米泔水中,再浸泡4-6小时,捞出,置米饭上蒸透,切片,放入鱼头和鱼腹内,然后加入葱、姜、川芎、茯苓等,上笼蒸熟食用。

f.枸杞蒸蛋:鸡蛋2个,枸杞15克,熟猪油40克,精盐,酱油等。将鸡蛋放入碗中打散成蛋糊,加入用热水浸泡过的枸杞,蒸10-15分钟,加猪油食用。

神经痛

神经痛多发生于神经受刺激或发炎,疼痛沿神经走向分布,可以转瞬即逝,也可以是慢性的症状,表现形式多样,症状包括疼痛、刺痛及触觉过敏或患部的神经失去感觉、患部红肿,情况严重者还会痉挛。神经炎的起因不一,包括缺乏营养素(维生素B)、代谢失调、受外力直接打击或骨折、血管、骨或结缔组织压迫神经、神经受感染、糖尿病、痛风、血癌等,服用甲醇、过量的铅及汞等有毒金属也会造成神经伤害。

较常见的神经痛有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人)、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造成的刺痛等。

【临床表现】

神经痛很少是突发性疼痛,而是逐渐加剧。开始时,只是感觉迟钝,呈麻痹状态,最后病重时会难以忍受。这种锐痛通常只持续几秒钟,但都会连续快速地发作好几次。

【医生提示】

(1)注意局部保暖,不要用太凉或太热的水洗脸,以免诱发头痛。

(2)应多吃软质、易嚼食物。

(3)对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牙痛应加以区别,以免贻误治疗。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5)注意气候的变化,相应调节身体功能,具备一定的抵抗能力。

【治疗方法】

a.苯妥英钠:成人开始治疗每次0.1克,每日3次口服,逐渐增量,最大不超过0.8克/日,待疼痛消失一周后再逐渐减量。肌肉或静脉注射一次0.125-0.25克,每日总量不超过0.5克,临时用等渗盐水溶解后应用。副作用有头晕、嗜睡、共济失调。

b.氨苯氨丁酸:可作为以上两种药物的替代药物。剂量为每次10毫克,每日3次,逐日加量至每日60-80毫克。副作用有嗜睡、恶心或呕吐。

c.氯硝安定:口服开始剂量为1毫克/日,分3次口服,即可产生治疗效应,而后每三日调整药量0.5-1毫克,直至有满意的治疗作用,维持剂量为3-12毫克/日。此药个体差异大,最大可达20毫克/天。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吃出健康】

a.连翘茶

一杯沸水冲入2茶匙贯叶连翘,并浸泡10分钟可用于止痛,一天喝3次。

b.韭菜根白糖

韭菜根60克,白糖120克,水煎服。

c.山椒生姜鸡蛋

山椒30克,生姜15克,加水煎汁。打入鸡蛋2个,吃蛋喝汤。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综合征,是周围神经的常见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按受损部位又可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种。原发性即坐骨神经炎,继发性则因坐骨神经通路中遭受邻近组织病变影响所致。

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前者多见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椎管内,病因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其次有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骼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梨状肌综合征、臀肌注射不当以及糖尿病等。

【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