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构新词的群体中,青少年尤其是城市青少年学生创造的流行语最令人注目。这个群体,包括数量庞大的中小学生在内。在新时期,面对富有创新求异精神的中小学生群体,教师的教学言语必定要贴紧社会发展实际,注意社会文化心理诸因素,以发展的眼光多角度的审视现实生活语言,既强调口语的形范,说成段成篇的,有条理,且连贯呼应的话语,又正视、研究各种变异。至于词语,只要运用得体,不必太多地计较它本身的规范性。吕叔湘先生说:“有些新词新义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还是要就此定居下来,也难以预测。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意见是与其失之过严,无宁失之于宽。”可见,课堂用语运用新词语的环境,宜宽松、忌苛求。例如:
有位教师到市一所重点中学听课,老师讲到陈胜起义“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时,板书“赢粮景从”四字,并解释说:“‘赢粮景从’是什么意思呢?赢,背、担;景从,像影子跟随物一样。如果按时髦话说,这就是‘自费造反’。”顿时,笑声满堂。这种解释及“新词套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的确,有取舍地应用新词新语,教学用语鲜活有力,容易在学生中产生语用共振,但要审慎而为,绝不可让那些常态变异词进入教学语,影响口语的文化品位。
4.应接趣雅的机智口语
教学口语的过程充满着复杂的变化。即使课前周密的准备,也会有临场的变异、曲折,甚至出现“冲突”或偶发事件,打乱、干扰原教学计划。因此,权宜的处置,即言语的反馈检验和调整、修改,以致交际过程向着预定目标持续发展。这是每位成熟的中小学教师所必备的教学机智。来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讲《赤壁之战》,叫一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班里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察觉口误,十分尴尬。待稍稍平息,老师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从汉代活到宋代,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怪我们同学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人名字挨得这么近——只一字之别?谁让他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谁让我们刚学完司马迁的文章旋即又学司马光的文章?”学生的误答经老师的弥合后,教学井然,情绪昂然。
课后,不少听课老师啧啧称赞这种“教学机智”:一是对学生问答中的偏差,并非简单、粗劣地否决或不满,而是及时“转移”,保护和珍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借机”拓宽知识面,作些横向比较,辨析一、二;三是“委婉”其言,四个“谁让”的设问句,很有理趣。应该说,课堂上教学口语应接得如此雅趣横溢,其背后的深层因素是教师平时思维能力和意识修养的广博积蓄。
5.饶有情味的幽默口语
教学呼唤幽默。为加强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追求科学性、准确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大思想家罗素在《教育的目的》中说:“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在这门艺术中,教学口语的“幽默情趣”,似为其中应有之义。
一次,钱梦龙老师在武汉给近千名教师上示范课。课前,气氛显得过于严肃、紧张。上课时,钱老师从容走上讲台,面带微笑,亲切地对学生说:“我打个谜语给你们猜一猜,好不好?”刹时的惊谔过后,学生高兴地回答:“好!”“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认识的人。”场上静得出奇。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声雀跃,紧张气氛即消。钱老师这个有趣的“谜语”,给学生留下风趣幽默、可亲可敬的师长的美好记忆。使这堂课始终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
言语千古事,功夫寸心知。教学口语的文化品位,说到底就是教师学识和修养的品位。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自己的财富,他就只能在这样大和这样多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培养和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会发生这种影响。”所以,提高教学口语的文化品位,必须着眼于教师学识、修养、整体素质、自身文化意蕴的提高。言如其人,人如其言,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语言特有的语言特征
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传递信息的媒介,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良好地发挥能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学语言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的共同性质外,还显示出与其它语言的明显区别,有它自身的特征。
一、科学性
教学语言所传递的是某个学科的教学信息,因此,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和专业术语进行。专业术语是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共同用语,运用它进行教学,一说就懂,有利于交流。所以,运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最基本特点,也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否则不但语言不严密,甚至可能会出现误解和错误。每一学科都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它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来揭示客观规律。例如:
我国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的主要结构采用“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而它的亚结构,如热学部分以“热学—内能、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物体的性质—物态变化”形式为其主流。电磁学部分则为“静电学—稳恒电流—物质的导电性—磁学—电磁感应—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表现出稳定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是用专门的物理学术语来表述的,如:内能、守恒、物态、电流、导电性、电磁感应、电磁波……各学科的特有概念、规律和范畴,从语言角度讲,就是专业术语。人文科学也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传授人文知识,还是传授科学知识,必须使用该学科的专业术语,一般不能用日常生活用语来代替。
对于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正确地使用名词术语
各学科的名词术语都有其确切的内涵和外延,运用不当就会引起科学性错误。譬如,血液循环中有关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术语的运用。其定义是: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动脉血是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形成的富含氧气、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形成的缺少氧气、颜色暗红的血。因此,就不能讲在动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在静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或者把动脉血说成是干净的血,把静脉血说成是不干净的血。如果出现以上错误,就会影响学生对肺循环和体循环意义的正确理解。
2.处理好通俗语言和学科术语的关系
有时为了使讲解生动有趣,需要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仍然应该是优美的,不失学科性的语言。譬如,一位生物学教师向学生介绍解剖蟾蜍的方法。他会说:我们现在要解剖的是蟾蜍,也就是通常说的“癞蛤蟆”。在把它处死之后,放置在解剖盘上,腹面向上,用大头钉固定四肢,然后进行解剖。解剖时,左手拿镊子,右手拿解剖剪,从其腹部的下端镊起皮肤……这种讲述中把俗称与科学名称结合起来,正确地运用了专业术语,通俗、易懂、简洁。然而换一种讲解说法:我们将要解剖的是癞蛤蟆,先要把它处死,然后放在这个盘子里,让它仰面朝天,用大头针扎住它的前后肢,然后把它剖开。剖的时候,左手拿镊子,右手拿剪子,从肚子的下面剪开……这种表述,把通俗化变成了庸俗化,是不可取的。
3.用语准确,语句合乎逻辑
课堂讲述中,若用词不准确,词语搭配不恰当,语言就会失去准确性。譬如,有的教师这样启发学生:“只要同学们稍微深思一下,就会明白它的含义。”这句话中,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因为“稍微”和“深思”是矛盾的,如果把“深思”改成“想”就准确了。逻辑性要求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思维规律,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就是说,任何学科都要运用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研究对象,运用一般的或特殊的逻辑方法论述本学科的现象和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把本学科的内在逻辑通过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
4.比喻恰当,观点正确
课堂教学与科普讲座是不同的。科普讲座的语言比课堂教学语言更通俗更易懂。可以运用大量的比喻、联想,甚至可以使用拟人化的方法。譬如,在讲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时,把白细胞比作保卫祖国的卫士,当敌人入侵时,白细胞纷纷渗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到组织液中去消灭入侵的细菌。而课堂教学是要学生学到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比喻的使用必须恰当,一般不应有拟人观。特别是自然科学,对自然界某些看来似乎神秘的现象应该用科学的语言作出科学的解释。
总之,无论是人文科学教师,还是自然科学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用科学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科学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起码要求。课堂是神圣的殿堂,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不能信口开河!
二、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他的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兴趣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启发性至少包含三重意义,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望;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等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
对于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能为学生所接受
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要使之具有启发性的效果,所用的语言必须能为学生所接受。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外部形式,声音过低、吐字不清、节奏不适,都会影响语言的启发性;声音过高,语气太重,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启发性教学语言声调的高低要适度,节奏快慢要合理,既不要用平淡的语言无表情地去讲授重大或有趣的问题,也不要用激昂慷慨的言辞去讲授那些本来平淡无奇的事实。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语言,学会运用学生的语言,这样可以增加启发性语言的亲切感。当然,仅仅能模仿学生的语言是不够的,教师不仅要能说出具有学生特色的语言,而且要在此基础上高出一筹。这样,既增强了教师教学语言的丰富性,又使学生的语言在教师的影响下迅速发展和提高。再次,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要与学生当时的思维联系起来,跟学生的接受水平相一致。因此,教学语言不是要求教师背诵讲义,而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边按教学计划讲解,一边注意学生的反应,从学生的表情上“洞察一切”。发现学生有难以理解的问题,能随时选配学生易懂的词句,或更改叙述的方式与结构进行再一次的说明,直到学生理解为止。
2.语言形式要灵活
教学语言的对象感是很强的,它受到学生年龄和个别差异的制约,还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直观的,还是抽象的;委婉的,还是直率的;等等。同时,教学语言还受教学内容的制约,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或描写,或说明,或议论,或陈述,或抒情。一般说来,叙述应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评论应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说明应不蔓不枝,条理清晰;遇悲凉处当沉寂,遇激昂处当迅急;变化万端而各臻其妙。另外,还要照顾到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学生具体情况,“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形式灵活,注意吸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语言的速度、基调、音量、节奏、语气等,使整体语言效果有起承转合,波澜起伏,蕴启发性于灵活性之中。
3.始终保持讲解式语气
授课也叫讲课,教师的讲解式语气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这是由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有听懂、理解、消化以及记笔记的需要而决定的。讲课不同于演说,教学语言只能是讲解性语言,绝不能用煽动性语言。教学过程中,重点问题需要强调,疑难问题需要解释,没有说清楚的地方需要重复,以便增加教学语言的时值。所谓增加时值,就是与通常讲话相比,教学中的读、念、讲慢一些,重一些,响一些。慢、重、响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使主要信息准确地、有效地传递到接收者的感觉器官。这就使得教学语言与朗诵语言、评书语言、播音语言以及演说语言有了区别,在语言的行进性的基础上,又带上了回复性的特点,可以说教学语言的讲解性就表现在是行进性语言和回复性语言的统一。在教学语言中,分析与综合、演绎和归纳、类推及比较,都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容易为学生迅速接受、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握好教学语言的讲解性语气,就不会把教学同演讲、朗诵等语言表达方式混同起来。此问题对刚刚登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尤其重要。
三、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现代心理学认为,上课开始时,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这种最佳状态一般能维持15~25分钟,时间一长,注意力便会分散。有人曾做过更确切的统计实验,认为听课开初15分钟能记住所讲内容的41%,听课30分钟以后,则只能记住所讲内容的23%。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艺术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听课上面。
据说胡适先生曾有过这样一堂生动幽默的讲课:他在讲述某个哲学问题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孔说”。接着讲述了孔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在“孔说”下面又写了两个字:“孟说”。接着又讲述了孟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在“孟说”下面又写了两个字:“孙说”。接着又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点。最后,他在“孙说”下面又写了两个字“胡说”。立即调动了全体学生的情绪,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他开始讲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他利用了自己的姓氏“胡”字的多种含义,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真可谓大家风范,诙谐至致,趣味无穷。
对于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力求生动、形象
所谓“生动、形象”,是指以生动的表述将抽象的意义具体化。譬如,说“万里长城工程浩大”,何为“浩大”?就不够形象。如果说:用造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两米半、宽一米的长堤,足可以绕地球一周。这就形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