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嫉妒心理影响身心健康,嫉妒心强的人容易得身心疾病。研究结果表明,嫉妒能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消化腺活动下降,肠胃功能失调,经常腰酸背痛和胃痛腹胀,夜间失眠,血压升高,脾气暴躁古怪,性格多疑,情绪低沉,久而久之,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抑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身心疾病就和嫉妒者如影相随了。现代身心医学研究还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联系,嫉妒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内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生成减少,使机体抗感染的抵抗力下降。由此可见,嫉妒不仅使精神受到折磨,对身体也是一种摧残。
其次,嫉妒心强影响学习。嫉妒心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这可能会使同学、朋友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
那么,有嫉妒心理的学生,教师该如何帮助其克服这一心理上的弱点呢?
1.培养学生豁达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学生好胜心强,希望自己能够超过别人,这是无可非议的。积极的上进心是学生不断进取的动力。但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人人都有参与竞争的权利,人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权利。那种只允许自己领先,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是不恰当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重要的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己。
2.指导学生学会不断自我完善。当学生对某一个同学产生嫉妒心的时候,便会对这个同学充满莫名的愤恨。甚至会采取一些不当的方式来发泄。这时,教师要引导他冷静下来,用平和的心态分析别人为什么会比自己强,找一找别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发现其中值得自己借鉴的方式方法。告诉学生要把对方的长处学到手,这样你也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与自己嫉妒的同学交朋友,消除妒意。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恰当的努力目标。帮助学生克服和预防嫉妒心理最理想的方法是,指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各个方面都超过别人是不可能的。你可以超过一个比你强的人,但你不可能超过所有的人。一个人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一切都顺利。要承认和接纳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事实。要正确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为自己确定恰当的目标。这些目标定得不要过高,过于苛求自己,使自己难以实现,最终丧失信心,放弃努力;同时也不能定得过低,影响自己前进的步伐。理想的目标是从自己现有的水平出发,略高于现有水平一些,使自己通过努力便能实现。教师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起多种自我评价的指标,和学会享受多种生活的乐趣。事实证明,学生只看重自己某一方面的本领和能力,会更多地体验到压力和失败;若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自己,总能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是有优势的,从而获得应有的自信和自尊,避免受挫感的产生,减轻来自学习和生活的紧张。这样,便可克服和预防嫉妒心理的产生。
总之,对别人产生了嫉妒心理并不可怕,关键要看学生能不能正视它。你不妨借嫉妒心理的强烈意识去激起学生奋发努力,升华这种嫉妒之情,把嫉妒转化为学生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从而超过别人!
带领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
有一篇《曾经自卑》的文章,讲的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和张越大学时期的故事。
白岩松考入大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学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不起。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同班的女同学说话,以至一个学期下来,很多同班的女同学都不认识他!很长一段时间,自卑的阴影都占据着他的心灵,最明显的体现就是每次照相,他都下意识地戴上一个大墨镜,以掩饰自己的内心。
张越进入大学后,大部分日子也都在疑心、自卑中度过。她疑心同学们会在暗地里嘲笑她,嫌她肥胖的样子太难看。她不敢穿裙子,不敢上体育课。她差点儿毕不了业,不是因为功课太差,而是因为她不敢参加体育长跑测试。老师说:“只要你跑了,不管多慢,都算及格。”因为恐慌,恐惧自己肥胖的身体跑起来一定很愚笨,一定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所以测试不了了之,甚至向老师解释的勇气也没有。
看了他们的经历,我想了很多。上学的时候他们是很不幸的,一直让自卑压得抬不起头来。但是他们又是幸运的,他们自己从自卑中走了出来。白岩松面对亿万观众侃侃而谈,从容自信;张越是凭借才气而丝毫没有凭借外貌走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岗位的,看到现在的他们,谁会相信当初他们自卑缠身的样子呢?
《没有一棵不开花的野草》中的那位可敬的老校长,面对学生的自卑是怎么鼓励他们的呢?
居住在山里的孩子们要到百里外的县城参加作文比赛,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能比得过城里的孩子吗?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孩子们的忧虑,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开花的草?”孩子们想来想去,把每种草都想遍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出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老校长笑了笑说:“是的,孩子们,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也都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地边和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不论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自卑的学生还大有人在。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课业的负担,由于学校、家庭的原因,好多学生有畏惧学习的心理,越学越没有信心,一直无法树立应有的自信。在这样一个由于缺乏信心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状态下,不仅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交往活动等方面,即使本来具有优越的条件,也可能难以得到正常的发挥。因此,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尽快地从自卑中走出来。
是啊,老校长说得太对了,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那些自卑的学生找到“花”的感觉。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能对学生的不良发展心态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所谓角色扮演,是指让一个人有意识地去“假扮”某种角色,从而按照那个角色的期待和要求,获得该角色的体验和感受。
有位老师是这样说的:“作为老师,应该进行必要的角色互换,尊重学生,宽容爱待(善待)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真心诚意地与他们交朋友,课堂上多请他们发言并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请他们当自己的小助手,增强他们的自信。”例如:
在开展班队活动时,本来一直由中队长主持。老师忽然想换个学生主持班队活动。可这时原先主持的学生甲已经作好了准备,临时把他换下,他的自尊心、积极性定会受到打击。怎么办?思虑再三,老师将学生甲、乙叫到跟前说:“上一回甲主持的班队活动真是棒极了,大家都夸你呢!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有锻炼的机会,今天我想请乙同学主持班队活动。甲同学,该怎么主持你已经有经验了,你当老师,把该怎么说怎么做教给乙同学,行吗?你可不能太保守啊!乙同学,时间不多了,你能学会吗?”不用说,两位同学都挺高兴的,事情也就顺利地解决了。
对学生自卑心理的防治,教师应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1.进行角色扮演是指一个人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必须审时度势。随着不同的环境和场合,相应的进行角色转换,并根据所转换的角色,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可以是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考虑学生的感受,也可以是教师处于学生的地位来为班级出谋划策,同时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特别是比较自卑的学生的意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表扬。不切实际的盲目表扬,只能是物极必反,不但让学生无法自信,而且会起到负面作用,使学生对这种鼓励产生“受之有愧”的不适之感。
3.多请自卑学生做教师的小助手。无疑这是学生感到最光荣的事,会急剧地增加他们的好感与自信心。比如做实验时,让他们一起帮忙拿器材、资料等。往往这种细小的信任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激情,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
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会有很多,但总结起来有两种:一是外因,二是内因。而自卑心强的学生往往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的“能力不行”、“天生愚笨”,这时教师就应当帮助他(她)正确地归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他们找到能克服的地方,寻找提高自己自信的切入口。
5.采取心理补偿。有位教师这样说到:“首先要了解学生自卑的原因,接着对症下药,进行家校联系,采用谈心、鼓励、心理补偿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补偿功能,原指一种生理现象。即当身体的某一器官产生病变或有缺陷时,另一些器官的功能会相应加强,以补偿不足。如双目失明的,其嗅觉、听觉、触觉往往都格外灵敏,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视觉缺陷;如失去手的人,脚变得非常灵活。
心理也有这种补偿功能。如一个人失去了亲人,异常痛苦,此时,真诚的友谊和热情的帮助会给他(她)以温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她)的痛苦,补偿他(她)失去亲人的不幸,这是一种取代方法。例如:针对一些父母离异的儿童来说,这些儿童相对来说缺少家庭的温暖,感情脆弱。这时教师首要的任务便是帮助学生面对生活的勇气。歌德说过:“一个人失去了金钱,他只失去了一小部分;一个人失去了健康,他失去了一半;一个人失去了勇气,他就失去了一切。”由此可见勇气或者说信心是多么重要。
学生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之后,教师就要紧接着做第二步:进行角色转换,以父母的身份来关爱这些学生;或者努力做自卑学生的好朋友,亲近他们,团结他们。调查发现自卑学生往往是内向、不太合群、朋友较少之类型。因此,以父母或好朋友的身份来关心这些学生,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温暖,这种心理补偿方法的效果应该是非常好的,不但可以帮助自卑学生树立自信,而且可以亲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生活、学习情况。
6.不吝啬表扬。有一位教师这样说道:“教导学生要正视自己;平时在工作中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吝啬表扬,让学生及时得到肯定,从而树立起信心。”
教师要改变一种观念,在集体教育模式下,不能刻意在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而应该是一个同学的昨天与今天的比较,是成长过程中的比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进行及时鼓励“不吝啬表扬”,这类似于上海闸北中学进行的成功教育方法。学生的自卑心理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经常处在一种不被别人在乎、尊重的环境下渐渐形成的,因此要治疗这种“心理疾病”也不可能因为一、两次的表扬、鼓励就行了,而应该是经常的、及时的。
总之,要使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树立起信心,首先教师要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然后针对这些闪光点进行鼓励、进行表扬,让他们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再努力的去完成其他认为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
消除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影响
考试焦虑是当前中学生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可以说,考试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活。据调查,大约有15%的学生对考试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适度的焦虑对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地投入复习和考试是一件好事。但是,过度的焦虑就会起到干扰和破坏作用,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每次考试前的一个阶段,是考生心理焦虑症的高发阶段。考生一般都会有肌肉紧张、心跳加快、手足发冷、担忧、失眠等症状,这些过度的考试焦虑会直接影响考试结果,导致考试失败。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考试焦虑对学生生活与身心造成的影响呢?
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上说,试题太难,要求过高;从主观上讲,学生自认为考试没有把握或者压力过大,认为考试结果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后果。
一、考试过度焦虑综合症
小李是拉萨中学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她告诉记者,眼看着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她的心里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听到家长、老师、亲戚朋友询问“你复习得怎么样了?”、“你今年到底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等类似话题时,她简直想找个洞口钻进去。越是心理压力大,对高考就越没有信心,有时,她感觉自己的头脑里一片空白,翻起课本或复习资料,感觉什么都不会了,晚上有时还失眠,对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像小李的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考试过度焦虑综合症”。患了这种心理疾病的考生,如果不及时调整的话,在高考中一定会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