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历史考证博览(开启学生智慧的科技博览)
30684200000012

第12章 琉璃河遗址与北京建城的历史

北京西南42公里处的琉璃河遗址,从70年代开始进行规模发掘。经过十几年的发掘与研究,最终将北京的历史从800年上推到3000年前。这里包含了几代人的辛勤劳动。

说起琉璃河遗址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给苦难的国人带来无比欢乐。华北最大的琉璃河水泥厂为恢复生产,决定向中国银行贷款。当时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吴良才先生,为此前往琉璃河水泥厂商谈有关事宜。从北京出发至琉璃河水泥厂的途中,他要路过占地几平方公里的遗址。当他穿过遗址时,发现地面有许多陶片。于是,他捡了一大包带回北京市里,跑到中南海,找到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工作的苏秉琦先生,介绍了有关情况。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他于30年代在陕西宝鸡斗鸡台等地从事考古工作,对西周陶片很是熟悉。所以看到采集的陶片,深知其价值重要。只是当时没有条件前去作进一步调查或发掘。60年代初,国家遇到自然灾害,各地农村都很困难。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的苏秉琦教授,在安排1962年学生的考古实习时,考虑到在外省实习,客观条件十分不利。他想起40年代吴良才先生提供的线索,于是提出去房山县调查的方案。经与北京市文物队联系,安排韩嘉谷、李东宛、王恺三位同学跟北京市文物队的郭仁先生一起去调查,并在董家林、刘李店作了试掘。发现遗址内文化堆积丰厚,面积也很大。从此,琉璃河遗址的发掘工作被提上日程。

吴良才先生是个业余考古爱好者。此前在兰州中国银行工作时,就曾利用假日在兰州附近作考古调查。《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刊登的《兰州附近史前遗址》一文中,夏鼐先生记述他与吴良才先生进行调查的情况时说:“最初是不约而同的分别工作,后来相识后有几次是结伴共同工作的”。文中所列的七处遗址中有三处是吴良才先生发现的。夏鼐先生在文中记述这些内容,并且联名发表,也是赞扬吴良才先生热爱祖国历史,爱护文物的可贵精神。吴先生不管走到哪里,他在工作之余奔走在田野、山川之间,去觅寻古代遗存,并把采集的标本送到研究机构,这种由兴趣转化为爱护历史文物的自觉行动,确实是很感人的。正如苏秉琦先生事后所说:如果没有四十年代吴先生提供的线索,也就不会有62年派学生去房山调查的事。

琉璃河遗址面积3.5平方公里,上面有董家林、刘李店、黄土坡、立教等六个村寨。经过二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已经在董家林发现城址一座。此城在50年代还有很高的墙体,后在平整土地时被推平。80年代经钻探后测量,可知北城墙全长829米,东、西城墙各发现300余米,城址南部因琉璃(大石)河早年泛滥,被洪水冲刷而毁坏严重。在东城墙外发现大批墓葬,是当时主要的墓葬区。已发掘200余座墓葬,包括大、中、小型墓和20余个车马坑。出土的有青铜器、玉石器、陶器、骨角器、漆器、原始瓷器等等,总数超过三千件。这些随葬品中不乏精品。出土的青铜礼器造型、装饰花纹和制作工艺,都很出色;精雕细琢的玉石装饰品色彩斑斓;出土的木胎漆器在彩绘的同时,有的还贴金箔、有的嵌绿松石,特别可贵的是出土了多件镶嵌蚌片的漆器,用磨成各种形状的小片拼成兽面纹图案,这证明了我国螺钿漆器出现的时间,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后的西周初期。

大、中型墓不仅规模较大,还有随葬青铜、白玉制成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原始瓷等小墓不见的物品,还有车马随葬,反映了死者生前具有很高的地位,应是贵族。中型墓中出土的铭青铜器中,不少铭文记有“燕侯”二字或燕侯赏赐臣僚衣物、奴婢的事迹。大型墓均有墓道,大多为一条,也有两条和四条墓道的。1986年发掘的1193号墓,是座有四条墓道的大墓。该墓早年被盗,随葬品绝大部分已被盗走,但仍出土不少兵器、车马器及三件礼器。其中两件青铜礼器的盖和器内各铸有43字,内容完全相同。铭文记录了周王褒扬太保、册封燕侯和授民授疆土的事迹。这一内容恰可与《史记·燕召公世家》对应起来。

召公是西周初年的一个大臣,在周武王领导的克商战争中立过大功,灭商后将他封于北方的燕。他是第一代燕侯。此人姓姬,是王族中人,名爽。他先封于“召”,故称召公;后任太保,即行政大长官。铭文中,周王对太保的作为大加赞扬,册封为燕侯,正与《史记》所记“封召公于北燕”的内容相合。

召公在周初是个重要人物,在伐商战争中英勇善战,有“日辟国百里”的战绩;在武庚叛乱时再次出征讨伐,取得了全胜;他曾出使江汉流域“省南国”,向各小国宣扬王命;在周王决定于洛邑建立新邑时,他又受命前往“相宅”;他在主持政务期间,“决狱政事其下,自诸侯至于庶人,各得其所,无有失职者”;武王死后,他与周公一起“相成王于左右”,成为成王的重臣;成王死前,将康王托付于他,要他辅佐。

由于召公在周初政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召公被封后是否去燕就封,是两千年来争讼不休的一个问题。早在汉代,就有学者提出他虽封为燕侯,但与封为鲁侯的周公一样,由他的长子去封国就封,他自己一直在宗周任太保之职。这一推论虽有一定道理,但墓中出土的这两件铜器是周初所铸,记的内容是周王褒太保,封燕侯的内客。铭中对已经担任太保的召公进行褒扬和册封的一段文字,用了四个“乃”(你)字,是让太保兼领燕侯之爵,可证《史记·燕召公世家》所记封召公于北燕的内容不谬。只是他身居太保之职,不能久住燕地。琉璃河出土的堇鼎铭文中就记录了燕侯派堇前往宗周向太保宾贡食品的事,说明那时已由其子承袭燕侯之爵。这个燕侯应是燕侯旨。传世的燕侯旨鼎,可断为成王时期所作。

琉璃河遗址中发现的城墙经过发掘,断定是西周初年所筑。1193号大墓的年代是周初康王时期,用墓中椁木进行碳14测年,该墓的年代为公元前1000年前后。琉璃河发现的古城是周王封燕后所建的燕国都城,它的年代比大墓中的燕侯下葬的时间要早,可以断定古城夯筑的年代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

过去在介绍北京的历史时,说北京是个800年历史的古都,那是从金中都算起的。如今,北京发现了西周初年的燕国古城,那么北京建城的历史自然应上推到3000年前西周初期。因此,1990年4月北京市文物局在前门箭楼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琉璃河遗址的研究成果,把北京建城的历史上推到3000年前。

北京成为各国首都中建城历史最悠久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