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庙会风情
30718600000020

第20章 宝玉村飘池会

因了一个凄美幽怨的传说,才有了翠峰乡上、下宝玉村的飘池会。

相传,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领兵来周至青山狩猎,途径海子沟时,不慎丢失玉佩。是夜,梦中得仙人指点:海子沟有凤凰泉;凤凰每日必去此泉饮水;可于泉旁等待,其时凤凰将衔玉归主。次日,李世民率兵复回海子沟,寻找凤凰泉。至其地,果见一池碧水、一汪清泉、一道小溪,四周翠竹成林、松柏掩映,真是一处神仙所在!这时,一位姑娘正在泉旁洗衣。李世民问她:此处可曾有凤凰飞来?她答:午时三刻,凤凰期至。李世民命属员立竿映日计时,等待凤凰衔玉飞来。午时到,凤未至。姑遭斩首,罪名“欺君”。稍许,凤凰如期而来,衔玉还主。见状,落泪,不饮,不去。李世民猛悟:姑娘所言“午时三刻”;午时斩人,未到三刻;冤杀姑娘,屈待民女!秦王后悔不已,遂追封姑娘为“屈娘娘”(蒙屈丧命之意)。追封一毕,凤凰乃去。

其后,人们便修起了“屈娘庙”、“姑姑寺”,祭祀这位屈死受封的娘娘。当地地名也因之更易:东岭取名“害姑岭”;西岭起名“凤凰岭”,并以其名作为村名(村内有一古槐,相传当年曾有凤栖其上);李世民丢玉之处起名“宝玉村”,后分为上宝玉、下宝玉二村。

屈娘庙(原名害姑庵)在下宝玉村,每年七月十九过会。姑姑寺在上宝玉村,每年六月十九过会。凤凰岭村也于岭头修起一庙,塑屈娘像祭祀,与上、下宝玉同时过会。

姑姑寺在上宝玉村北的一道土岭前,凿土成窑,内供姑姑。窑深四丈,宽一丈五尺。原有大殿三间,毁于“文革”。村人传下来的说法:李世民屈杀之女,就是上宝玉菩萨洞的住庙姑娘。她虽然未出家为尼,却多年侍守菩萨洞内;虽然光阴飞逝,却不见姑娘添岁减色;虽然美丽如旧,却不见姑娘婚嫁成家。屈死后,分两处祭祀:上宝玉的菩萨洞改名“姑姑寺”,下宝玉新建庙宇取名“屈娘庙”。姑姑寺的碑文如此记述该处景致:依苍崖、临清流,披晨曦、送夕阳,仰可视太白雄姿、青山神韵,俯可观海子沟芦花如雪、稻浪泛金。东近关帝庙,年年香客接踵,次第供祭;南望丹丘翠壑,层林叠秀;西临凤凰岭,有凤来仪;北有屈娘庙香烟缭绕,凤凰潭碧波映澄……真乃一洞灵光,千秋瑞气……至其境,心旷神怡,烦念俱消……

屈娘庙在下宝玉村,这里是过会时的中心。庙为三间正殿,两间侧殿。正殿供屈娘娘塑像,大门两侧墙上绘有屈娘画像。其貌:美丽清秀,慈眉善眼,凝神注目,若有所语。一见,便让人想忆这个悲凉的传说、屈死的少女,不禁联想无限:她是在倾诉冤枉,她是在申辨真情;她是在回谢祭拜,她是在祈福众生……殿前,有三株柏树,高度均在15米以上。庙西,一径清溪潺潺流过,水声醉人,不绝于耳。

凤凰泉在屈娘庙南约100米处。泉为圆形,直径3米,深约3米。池清水旺,俯视如镜。为防游人不慎坠入,四围筑栏护之。南侧有一小坎,嵌一石,高约60公分,宽约50公分,厚约30公分,花岗岩质。据传,这就是昔日凤凰饮水小憩之石。依据传说推想,此石曾经见证了“屈杀民女,加封娘娘”的悲剧过程。摸摸它,就像触摸了历史,跨越了时空,回映了神话!

这里过会,与其它地方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要唱大戏,要耍马角,要进行商品贸易,要邀请亲朋前来看热闹等等。不同的是,妇女们要来会上“飘池”。

善良的村民,为屈娘娘被杀演绎出一段“合情合理”的故事。说,这是玉皇大帝的安排:玉皇派屈娘娘看守凤凰,专待李世民来此。李世民目睹了凤凰,就是上承天命,成了真龙天子。屈娘完成了玉帝使命,自然要让“真龙天子”亡去肉身,还其神灵登天复命。后来,玉帝见民间颇为屈娘娘鸣不平,便赐与凤凰泉一种奇异功能:验证妇人是否诚实贞洁。其办法:持黄表一张(取“向皇天表心”之意),浮于凤凰泉水面,观其是否入水下沉。沉者为诚、为贞、为吉,浮者反之。

会期一到,远近游人中,妇女最多。她们逛会,就是要验证自己的诚实贞洁、吉福命运,因之前来“飘池”。其过程:首先,选好知己伴当。这样,有人相陪,不觉羞涩。还有一样好处:万一黄表不能入水(凶兆),也不致有人回村张扬。其次,进屈娘娘庙叩头烧香。叩头时,口中念念有词,悄悄告知屈娘娘,待会儿飘池时让自己遇上吉兆,护佑一家平安。接着,来到清溪边掬水洗手,表示对神灵敬诚。最后,走到凤凰泉旁,上个布施,取来黄表,双膝跪地,放表人池,静等变化。其表很快沉入水下者,喜形于色,谢天谢地,高兴非常。其表久浮不沉者,惶恐不已,惴惴不安,或是再叩首祈祷,或是再加放布施求神帮助;如此这般之后,仍然不能沉者,竟卸下手镯、掏出银钱,置于“表”上,压其入水……

——这些都是古俗老话了。现在过会,妇女们早已不再笃信此俗。逢会飘池,早已变成一项游艺活动!

如今的飘池会,有了新套套。

因为屈娘娘属于女性,又因为姑姑寺和屈娘庙两个过会日子都在“七夕”节前后,妇女们便借会“乞巧”,禳灾祈福。

年轻姑娘们,则乞求自己巧结良缘、幸福一生。其形式:入夜后,在凤凰泉前摆一香案,供奉水果、鲜花(就近采摘)、绣品(鸳鸯枕套)、鞋垫(男用)等;姑娘们跪在案前,齐唱《乞巧歌》:巧娘娘,乞巧来/梧桐树下花儿开/花儿开,树梢摆/我把巧娘迎下来/牵牛郎,写文章/我把纸砚献上来/我给巧娘献西瓜/巧娘教我铰菊花/我给巧娘献蜜桃/巧娘教我画与描……年年有个七月七/我给织女送饭去/越东洋,过东海/王母娘娘送巧来/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只图一个好郎伴……唱罢歌,姑娘微闭双目,做出各种做家务活的动作,如擀面、织布、切菜、绣花等等。最后一个动作叫作“穿针引线”,一边动作,一边念叨。姑娘们是红着脸完成这个表演的!幸亏天黑,不然,不少人有可能“临阵逃脱”的!成年人说,这个动作最重要,意思是求屈娘娘保佑,让自己早遇良媒、早逢良机、早择良婿、早结良缘……

假如,屈娘娘真的有知,一定会成全这些纯真美丽的姑娘们,让她们永遇吉缘,永不受屈……

——传说中的悲剧,永远告别了生活;生活中的庙会,却永远惦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