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庙会风情
30718600000027

第27章 西欢乐药王庙会

广济镇的欢乐村有东、西两个,东村是从西村迁出来的,原来同为一村。

欢乐村的人说,这里风脉好,处在“凤凰穴位”,早先叫做“西凤村”;因了一段故事,才改名“欢乐村”。

相传,唐贞观十一年(637)关中大旱,瘟疫四起。药王孙思邈上太白山采药,为民疗疾。返回时,路经西凤村(时逢荒年,瘟病又雪上加霜,民生艰难,人称该村为“苦村”)。药王敲门叫开村头一户人家。老妇出门迎客。药王有心测试该村民风,便故意设计行乞:药王请食;妇呈半块杂粮黑馍;药王掷馍于尘土之中,责之:这等黑馍,何以下咽?妇答:就这馍,还是我家一日之食,惜之未吃,今日见你是远行客人,方才以一半馈赠;你若不吃,还我罢了,不该掷之于路,实在可惜!说着,随即捡起黑馍,吹去尘土,拿回家中。此举,深深感动了药王,认为此地民风淳朴,百姓善良厚道,决心救民于水火,赐民以康健。于是,复敲此门,并唤来村人,说出自己真名实姓,又赐给药方一张,说:此方既可祛除瘟疫,又能疗疾治病、健体强身,当依方制成膏药,贴于神阙,可见奇效。当场又赠联一副,上联:苦去民心安;下联:凤至家业旺;横批:欢乐。村人依方制成膏药,用者立验。一时名声大振,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村人屡售屡罄,忙碌不迭。很快,四周民众解除了瘟疫之苦,西凤村(苦村)人因为制售膏药之故,家家丰衣足食,人人笑盈于面。这时,大家忽然想起了药王所赠对联,明白了其中含意:膏药出名之日(“凤至”),应是改换村名之时(“苦去”)。改为何名?村人一想,猛悟药王亲撰对联横批即有明示!于是,便用“欢乐”二字作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为了纪念药王赐方济民的恩德,村人商议,在村子西北角修建药王庙一座,并议立每年二月初十为过会日子,会期三天。东、西欢乐分村后,每年仍由西欢乐办会。

自创办以来,西欢乐药王庙会闻名遐迩,年年盛况如旧。这要得益于“欢乐膏药”的名气大、药效灵。说是给药王过会,其实等于给欢乐膏药过会。一到二月初十会日,近至本县、远至邻省的人,蜂拥而至。有的经商做买卖,有的逛会看热闹;更多的人,是来为自己或家人买膏药的。他们说,过会买膏药,一则便宜,再则能买上新制出的膏药,药效好;而且,借会给药王爷上个布施,买回去的膏药百贴百验,神了!有的人往年买了药治好了病,次年来到会上,一边为神还愿,一边为他人宣传膏药灵验,一边还为自家或为托付自己的人买膏药,以备来年使用。

欢乐膏药,成了村里的“祖传秘笈”,其方剂组成有:陈皮、甘草、前胡、羌活、独活、升麻、荆芥、防风、知母、贝母、地丁、桑皮、麻黄、连翘、桔梗、枳壳、桃仁、红花、杏仁、蝉蜕、细辛、牛夕、杜仲、续断、龙骨、赤石、轻粉、没药、乳香、海蛸、山甲、冰片、麝香、泽泻、血竭、白芷、黄柏、紫苏、良姜、山药、大枫、香附、两尖、姜虫、六参、白附子、南星、首乌、川芎、捆仙绳等百余味草药。药方由八户人家分管,一户只知道其中一部分药名和剂量。本村人每八户为一组,轮流熬制,谁制谁销谁受益。移交药方时,要当众起誓,保证不将药方外传,不相互串通泄秘。轮到哪一组,由该组负责村里这一年的公事费用,并负责办会与唱大戏。二月初十(正会日)开始熬药,其次序:第一步,烧香、敬神、放炮;第二步,支起大铁锅,架起硬柴(木柴),点旺炉火;第三步,倒香油入锅,熬到滚时加入药料,并按“秘方”要求熬到一定程度;第四步,捞出药渣,再熬;第五步,撒丹药入锅,并用柳木棍入锅搅动(柳木为一味中药,利于接骨,只能于此时加入);第六步,出锅,制膏。依照此法,每次制药50市斤。

村人说,其所以选择在二月初十这一天熬药,一是这时气温适宜;二是这时农活小闲;三是这时药王爷的神灵有暇光顾西欢乐村监制膏药,有了神佑,才可保证熬制时不出意外,每锅必成。他们如此解释二月初十过会和熬药之事:本来,药王正会应是二月初二。但是,这一天药王爷要回老家耀县药王山。到了初十,才能请来药王,正好!

说起欢乐膏药,村人皆引以为自豪。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介绍:膏药名叫“麝香万用膏药”,一千多年了,远近慕名,家喻户晓。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药灵价廉,而且简单易用,无多禁忌。因它出了名,人们便忘记了膏药原名,索性管它叫作“欢乐膏药”。其治疗范围:腰腿疼痛、腰肌劳损、关节疼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刀伤扭伤、疼毒痈肿、胃脘疼痛、腹中痞块、小儿食积、腹痛腹泻等。多年来,使用欢乐膏药治好病的人千千万万,随便哪个欢乐人,都能顺口说出一连串药到病除的真人实例。据说,周至历史上有三大民间名药:广育堂的沙药、西欢乐的膏药、望城李家的红药。又传说,江苏“镇江膏药”的药方实际上是在欢乐膏药药方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其途径:民国18年(1929),陕西饥荒,欢乐村一个叫朱七的人因生活所迫,将“窃取”的欢乐膏药药方卖给了一个南方人。这个人,便是当时正在广育堂熬相公(当学徒)的镇江小伙子。他得到药方后,辞师归里,做起了制售膏药的生意。如今,朱七的后人谈起此事,直言不讳,坦陈歉疚,说自己的先祖愧对村人,愧对药王。

药王庙在村子西北的一道土梁上。正殿三间,坐北朝南。庙前有两株柏树、两株槐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庙南有数亩良田,供住持自种粮蔬。该庙始建于唐,历代屡有修葺,最后一次维修时间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文革”前,古庙被毁。上世纪80年代修复竣工时,村人撰联庆贺: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历三十载风雨沧桑,欢乐还我真面目;斗转星移,一元复始,经数十代寿世济民,膏药依旧显神灵。

庙内的药王塑像,慈祥睿智,庄重威严,骑着老虎,手执银针,为虎医疾。四壁墙上的绘画,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一个个药王故事。其一,骑虎采药。传说,药王于太白山采药时,夜间被敲门声惊起。开门一看,原来是一只病虎打门求救。药王为之治愈。虎感神恩,伏地,为之坐骑,减少了药王采药途中许多跋涉之苦。其二,敬德乞药。传说,唐太宗宫中娘娘生病,请来药王医治。一太医嫉妒,诬称药王为庸医,不可让娘娘千金之躯冒险求治。药王辞走。太宗闻之,急派爱将尉迟敬德随后追赶。敬德请药王复回宫中为娘娘施治。药王未诺。敬德改求药王施一药方带回。娘娘服药后,康复如初。其三,骑虎诊龙。传说,东海龙王喝水时,不慎吞入一刺,卡在喉咙,屡治无效,疼痛难忍,坐卧不宁,日久愈重,派员恳请药王为之诊治。药王骑虎前往,药到病除。龙王重金酬谢,药王坚辞而归……

如今的药王庙,增加了许多文化内容。庙上的两副门联分别是:妙药医愈山中虎,神针济生海外龙;活人妙术千秋重,济世灵丹万古传。庙上还印制了宣传材料,除介绍欢乐膏药的情况,还选人了不少孙思邈总结的健身防病秘诀。如,孙思邈的《戒十二多》: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喜则忘错昏乱;多笑则脏伤;多事则劳形;多语则气乏;多欲则志昏;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愁则心摄;多怒则百脉不定;多乐则意溢;多恶则憔悴无欢。又如,孙真人(即药王)《枕上记》:侵晨一碗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艾火漫烧身,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自死兽与禽,食之多命促。土木为形象,求之有恩福。父精母血生,哪忍分南北。惜命惜身人,六白光如玉。再如,《孙真人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勿被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下次,你若去欢乐逛药王庙会,记住抄录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