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庙会风情
30718600000041

第41章 首阳山民俗

首阳山海拔二千七百二十米,系我国东海岸之西第一个高峰,首先接受阳光照射,因之得名。历史上,伯夷叔齐曾在这里采薇避世,不食周粟,因而名扬天下。

首阳山谷之中,繁衍生息着一代又一代凭山而居的山民们。他们勤劳俭朴,忠厚善良,聪明智慧。他们在这里平淡祥和地生活着。他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山里树多,他们便与木头结上了缘。盖房用的木头,又大又直,超过了山外庙堂的木料。房内的木楼,都是厚敦敦平展展的好板材,把元粮倒上去,绝对漏不了!他们用木头架桥,用木头做庄稼地的围栏,用木头做挪动式的猪圈,用木头做储粮的板柜,用木头做洗澡用的水缸等等。有趣的是,这里人几乎家家都有用木头做成的养蜂圆桶,一排摆放着好多个,总宽度与房的间数等齐,远看,就像给房前横架了一根大木梁!他们家中常年窝浆水用的器具,也用圆木制成,外面还带着树皮,油黑油黑的,像是加了一圈带有纹饰的箍子。山外人说山里人有审美观念,带上树皮做成的家具,既古朴,又美观。山里人说,我们没想到美观不美观,只知道浆水罐时常有水,带上树皮,家具不裂纹,不漏水,受实。

山里石头多,他们也就做起了“靠山吃石头”的文章。山坡之上的一块块平如镜面的院落,是山民们用一块块石头砌出来的;一堵堵齐似刀削的房墙院墙,是山里的能工巧匠垒起来的;一件件精雕细刻的石头家什(如石槽、石臼、石桌、石门墩等),是山民们爱心爱意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具特色的,要数他们盖房用的石瓦了。说是瓦,其实是大石片。最大的面积约有两平方米,最小的也有一平方米大小。石瓦约三四公分薄厚,全是灰黑色的,很平整。石瓦摆在椽上,不用处理,就结结实实、稳稳当当了,雨水冲不走,大风刮不动。由于建房用的木头很直很平很结实,所以一座房子全部摆上石瓦,对房的结构来说,轻松无碍,虽经多年风雨,仍然安如泰山。这种石瓦房,从屋内朝外看,可见蓝天白云,担心进风漏雨,让人觉着很不踏实。可从外朝内看,却密密严严的,瞧不出一点缝隙。由于建房选址的方位,已经考虑了风向因素,因之住上石瓦房,非但不漏雨,而且不进风,双保无虞!

屋内的炕很别致。一般人家,炕占去了大约一间房的面积。炕的上方棚着木板,既防尘土,又保证了冬暖夏凉。炕前挂着一道布炕帘,冬挡寒风夏防蚊。帘上的绣工,是女主人巧手匠心的展现。炕以小窗户与灶连通。吃饭时,家人围坐炕头,饭从小窗中递人。灶下有一堆火,火上挂一铁罐,大口,罐中放着大糁子。火长年不断,大糁子随吃随添,又省事,又好吃。余火从炕眼进入,烟通过炕外的烟囱引向屋外。这样,火几乎毫无浪费,既煮了饭,又烧了炕。炕底下四季有火,冬天暖和,春秋不潮。山里的气温低,即使是夏天,炕眼也离不开火。有了灶火,正好。

当今,这里的人大都用上了自来水,与城里人一样,凭着开、关龙头用水。不同的是,他们的水源,全都来自山上的山泉,用塑料管引导入户,成了真真正正的矿泉水,名副其实的“自来水”。因之,他们没有节水观念,纵使龙头的水哗哗流淌,甚至不分昼夜,主人也毫不介意。有的人家,水龙头出了毛病,干脆不再修理,成了长流水。城里人感叹: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山里人的特权!

这里人养鸡的风俗很普及,每户人家都放养着一群鸡。天一明,鸡便四散觅食去了,天黑后,又一只只自动返回。鸡们是绝对地自由自在,又绝对地自觉自愿。山里人对鸡也绝对不“重母轻公”,鸡群中公鸡母鸡各半。他们的经验:公鸡多了,母鸡的心情好,不光下得蛋多,而且肯定能下在自家的窝里!鸡窝大都盘在屋内。问其原因,说是屋外有野猫和黄鼠狼,它们会乘夜深人静之时偷吃鸡。鸡一受惊,就睡不着了,叫个不停,主人也难安眠。据说,把鸡窝安在屋内,鸡的“安全感”强了,就不下没壳的软蛋了,而且蛋也大。山里人有个习惯,家中的鸡蛋不卖钱,用途有两个,一是用来补养家里出力流汗男劳力,一是用来探视亲戚和招待朋友。

山里人,家中来了客人可是稀罕事儿。因之,主人格外地热情,自然会竭尽压囊款待的。他们待客讲究的是真心、真实、真诚,菜主要是熏肉、鸡蛋、木耳、山野菜等。饭桌上不用盘子,统统以碗盛菜。说是八个菜、十个菜,其实是同样内容的菜盛了八大碗、十大碗,保证让客人吃个菜足饭饱,喝个晕头转向,一醉方休。主人一般不上席,只是站在一旁观看,客人吃得越开心,主人笑得越灿烂。

这里的婚俗,俭朴利落。或是一对青梅竹马的年轻人自联佳偶,或是经媒妁之言玉成婚事,都没有人为的繁琐礼程。一旦说好,亲友们吃顿饭就是定亲了;嫁娶时,男方招待乡邻,女方备好嫁妆,媒人领上新娘,男方接回家中,拜过二老亲朋,一个新家就组成了!老人们说,过去讲究也大,上辈人传下来的风俗,定婚先要“合八字”(即男女的属相生辰):“羊鼠一旦休,鸡狗不到头,白马怕青羊,黑猪怕猿猴,白虎见蛇如刀断,兔儿见龙泪涟涟。”如今,年轻人有了文化,不再迷信,早把这些老“规矩”推倒掀翻了!

婚礼简单,有个特殊原因——山里人少,与外界沟通渠道不多,婚姻圈子小,因而大龄未婚的男人们也就多。看见别人结婚,自己容易“触景伤情”,暗生悲凉甚至嫉妒,所以不去“凑热闹”。然而,对丧葬之事,山里人却特别看重。他们说,这是生离死别的大事,老祖宗们从来都办得十分隆重盛大。

谁家死了人,全村一齐办丧事,这是山里人祖祖辈辈传下来一成不变、雷打不动的乡俗。头一天,帮忙的乡亲分为三路人马:一路料理后事,置办棺木等物;一路组成班子唱孝歌,形同山外人的“请乐人”;一路上坡打墓。第二天,大事忙完之后,才分头为其亲朋报丧。第三天,大伙便抬柩送葬,将亡者入土安埋。

唱孝歌,是整个丧事的高潮,也是山里丧事的主要特点。歌者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有怀抱婴儿的少妇,还有未曾出嫁的姑娘。歌手先唱天地神明造物的厚德,唱三皇五帝开天辟地的丰功,唱明君圣主爱民恤众的慈心,唱先贤圣哲教化诲人的伟绩,再唱祖宗创业艰难曲折劳苦功高,唱亡者生前克勤克俭风范长存,唱后辈子孙牢记祖恩代代继承。全村人在香烛纸表焚化的袅袅淡烟中,听那哀惋凄凉的节律,看那黑纱、白孝、纸花,想那亡者生前的德行、音容、辛劳,人人为之动容,个个暗将泪抛。孝歌唱到悲怆激扬之处,子女们披麻戴孝,悲痛欲绝,旁观者亦为之伤心,不住地抽泣、揩泪。

孝子在灵前敬酒献茶,上三炷香行奠拜礼。歌手唱《敬酒歌》、《敬茶歌》、《二十四孝歌》等。有一首名叫《开路歌》的孝歌,歌中唱道:“月亮弯弯照九州/五湖四海任遨游/游到孝家大门口/孝家请我开路歌/歌路不是容易起/未曾挎鼓汗长流/擂鼓三通惊天地/大喊三声开路歌……人活一世草一春/草怕霜打露怕风/山上只有千年树/世上难活百岁人……儿女哭得肝肠断/守住棺材泪涟涟/你把儿女都丢下/一去黄泉不归家/焚香醮表起青烟/永世不见回阳间/铺炕不见爹娘睡/送衣不见爹娘披/在世俭省家业旺/死后空手见阎王……”

山民们隆重肃穆的葬礼,昭示后人的,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是对孝风的熏陶延续,是对团结的珍视凝聚,是对美好明天的殷殷希冀!

被村人吊祭的亡者,当年,他一定也曾活动在吊祭自己上辈人的队伍之中……

首阳山民俗,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