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工作指导手册
30720400000006

第6章 为学生茁壮成长(4)

当我还坐在婴儿椅子上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带回家一堆小瓷片,就是那种装修浴室用的各种颜色的玩意。我父亲把它们叠垒起来,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让我推动一边,它们就会全倒。过了一会儿,父亲让我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父亲让我变出复杂点几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说:“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就让他加好了。”可我父亲回答说:“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父亲就是这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认识世界和它的奇妙。从此以后,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都着迷……

不难看出,费曼之所以成为在物理学中有建树的科学家,与其父亲从小对他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是密切相关的,并影响了他的一生。这则故事对我们的教师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做教师的,该如何在学生的发展上有所作为呢?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生在思维品质上不落后于其他同龄学生?以下一些建议或许能使你有所收获,有所借鉴。

1.认识思维的基本属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是借助言语实现的,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高级认识过程。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间接性就是指通过一个或一系列中介环节来认识所感知的事物。假如你两手握的都是石头,要求你比较哪块更硬,你或者通过一定的仪器测出石头的硬度来判断到底哪块石头更硬,或者使两块石头相互撞击,就可以认识到其中不碎的一块“更硬”。这就是间接地认识事物属性,它属于思维。而思维的概括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思维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概括起来,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例如,从“铜能导电,铁能导电”概括出“金属能导电”;另一方面,对有关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概括,形成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就是对云和天气之间内在规律的认识。概括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概括水平可以作为衡量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标志。

思维的分类有3种分法,即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思维时的逻辑性以及指向性不同而有不同的分法。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又可分为非形式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

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从分析和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的。思维的这些基本过程又大多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大形式来实现的。

了解思维的品质,不仅对于理解思维的基本属性很有帮助,而且也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好处,许多研究都表明,思维主要有以下6大品质:

(1)敏捷性: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反映学生思维的概括程度、内化和简化的水平。

(2)灵活性: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随机应变程度,反映学生思维是否善于灵活迁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求异发散。

(3)广阔性:即思路广阔,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反映学生见识广,知识面宽,思路开放,能旁征博引。

(4)深刻性:即思考问题的深度,反映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探究,不浮光掠影。

(5)独立性:即思考问题的独创性,反映学生思维有不盲从附和,遇事有独立见解,解决问题有独到思路和方法。

(6)批判性:即善于评判地评价别人的思维及其成果,也善于批判地对待自己的思想和成果,反映学生能够评判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扬弃别人的短处和缺点,还能严格检查自己的思维和成果。这是思维品质中最优异的一种,也是最难培养的一种品质。

2.掌握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掌握并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的培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展、知识经验的丰富,其思维也在逐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从思维类型上看,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阶段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

(2)从思维结构上看,由思维结构的萌芽状态逐渐向具备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上发展,而且不断完善和发展。

(3)从思维的形式和基本过程看,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基本过程逐步得到发展,特别是作为思维“细胞”的概念,从生活经验性的概念逐渐深化为科学概念,而且字句概念、数字符号概念也日益丰富,不断系统化。

(4)从思维品质上看,其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特别是作为智力发展主要标志之一的推理能力,在小学阶段,直接推理逐步发展,间接推理的逻辑性和自觉性逐渐加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越来越向高级水平发展。

3.培养适合于学生特点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遵循学生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介绍几种培养策略,仅供参考。

(1)扩展学生的活动空间,积累生活经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出家门,到社会、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扩展他们的生活时空,并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以作为学生思维的材料,让学生在生活观察中形成大量的日常概念,为今后学校教育中的科学概念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丰富学生的词汇,掌握科学概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更是表述科学概念的惟一工具,是发展人的思维的概括性和深刻性的基础性载体。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应有意识地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把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事物与学生所掌握的日常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有意识地上升到科学概念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例如,带学生去菜场买鱼时,可教学生“鱼”的概念。先专门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淡水鱼,如鲤鱼、鲫鱼、草鱼等,再让学生观察海里的鱼,如带鱼、黄鱼等,给学生讲清楚其中的异同,最后总结出鱼的科学概念。这样,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品质。(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人的心理活动的智慧性、创造性突出地表现在解决问题上。所谓问题情景是指需要利用一定的概念、规则和方法达到既定目标的刺激情景。教师应经常把学生看成是问题解决者,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最好的“思维体操”,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创设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情景,以疑促思,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善于启发诱导,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着重启发诱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促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提高判断、推理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以下4种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A.学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根据对一种事物的认识,尽可能多地说出同类事物,使学生由具体的个别事物扩展到一般的同类事物。

B.学用分类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根据事物的特征,如形态、用途、颜色等,将事物分类。

C.学用比较的方法:即要求学生比较事物的异同,诸如利用家具,要求学生比较桌子、椅子、床的异同等。

D.学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即取求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或说出某一事物用途时,能一题多解、一物多用,尽可能地多想出一些方法来丰富思维的广度,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

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参考书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定数量的、内容适当的参考书,并对学生如何使用参考书加以指导。

1.要使学生明白,参考书毕竟只能起到参考的作用,再好的参考书也不能取代课本;正确使用参考书的做法应是用参考书来帮助自己读好教科书。

2.针对某一本较好的参考书,教师应向学生说明结合课本的哪一部分参阅参考书的什么内容,还应指导学生怎样去读这些内容。

3.结合教学要求,应向学生指出参考书的哪些部分与课程内容无关,哪些内容虽与课程内容有关但所述内容过深、过浅或内容不当。

4.对于参考书所列出的例题和习题,选其有典型意义、启发作用较突出的要求学生详阅或详解,而对其余的则只要求学生泛读,有些过深、过难的题目可明确要求学生不读、不解。

5.指导学生在阅读参考书后做读书摘记,将参考价值较大、启发联想作用较广、解题思路较灵活的内容适当地摘引、整理,补充到教材的有关部分中去。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参考书的心得体会。

6.对于个别基础较扎实、钻研心强、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学生还可以个别指导他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书,以提高其知识水平,或为他提供解答某些疑难问题的线索。

如何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

时事教育就是指对学生进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时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世界,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树立为国家、为人类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师进行时事教育,应该注意几项原则:一是时事教育材料的客观性原则。在进行时事教育时,所选的材料一定要客观全面,切不可一味地介绍社会生活中积极的一面或消极的一面。学生一经发现时事教育材料不真实,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时事教育的效果。二是教师在时事教育中的主导性原则。时事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品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应属于学校教育范畴,所以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分析形势、认识社会、寻求规律的一些方法,取得一些正确的看法。三是时事教育的活动性原则。时事教育不应该是说教教育,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成学生分析问题、分析形势的能力和关心国内外大事的社会责任感。

时事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也可以组织其他时事学习活动,比如,举行时事报告会、出时事专题板报、进行时事知识测验等。总之,时事教育要组织得活泼多样,难易结合,逐步掌握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知,发展新能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兴趣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本人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2.要善于创设和利用“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