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生活中要懂点经济学
30831500000026

第26章 让人费解的销售现象(1)

人活着就有欲望,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饿了想要吃饭,渴了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觉,想与人交往,想被人尊敬,还想要干出点名堂来等等。人的欲望没有止境,除非生命结束。如果是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欲望人人有,每个社会都有,还无穷大;而资源是稀缺的,满足欲望的手段没有那么多,所以,痛苦是必然的。于是商家抓住了人的弱点,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欲望,因此就出现了一些让人费解的销售现象。

钻石为什么总是比水贵

众所周知,水是人类生活的源泉,没有水,人类就无法生存,地球也就失去生机,更别说社会进步了。

因此,水的作用是巨大的。但现实中水的价格却很低廉。与之相比较而言,钻石的价位似乎要比水的价位高出很多,但钻石却不如水那么实用,它除了装饰之外最主要的用途是用在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上。

人类没有钻石可以继续生存,但没有了水却活不下去。从生存的角度来说,钻石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可有可无的,可以说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它在现实社会中的价格却非常昂贵。这是为什么呢?

着名画家徐悲鸿的作品,因为他已经去世无法再出新作,所以他的作品只能是卖一件就少一件。齐白石的画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些稀有“产品”人们自然要去高价竞拍。

有一个企业家曾经发表过这样一番言论:“你知道现在最赚钱的行业是什么吗?是倒腾古董。我就是倒腾古董的,只要没看走眼、不是假的,只要买上了,一件东西就价值连城。因此我在这上面赚了很多钱,之后便什么都不用干了,只买卖古董就够满足我的生活。”现如今赚大钱的行当有很多,如开金矿、炒股票或者炒房地产。但这个人面对那些诱惑却能无动于衷,由此可见他说的那些话肯定不是空穴来风,而且投资古董也一定是有利可图的。

古董是一国经济繁荣的一个指数。当古董价格飙升,大家都去抢古董、拍卖古董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经济已经开始走好了。

人们只有在温饱之后才会想到古董,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谁还想去弄个古董在家放着呢?

发生在1991年底的一件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时莫斯科的油画虽然很有名,可是却卖得非常便宜,只需要几十个卢布就能买下一幅。

这是因为那时1美元可以换100卢布,当地很多人都没有吃的。可悲的是,他们能找到的不是面包和牛奶,而只有这些非常漂亮的油画。

那个时候俄罗斯人为了温饱,只能把家里的一幅幅油画都拿出来卖,把所有的古董都拿出来卖。当时即使有人觉得那些油画很好看、很漂亮,也只能欣赏欣赏,因为他们要把钱留下来去买吃的。

一转眼过了将近20年。今天再来看俄罗斯的油画,却已经非常贵了。如果当时谁有理财的观念,买上一幅油画,那现在不知道值多少钱了。可当时很多人还没有满足温饱,甚至还冻得直发抖,根本就没有心思去考虑赚钱的事情。而当时的德国就不一样了,在那里体现出了西方经济的发达,那里的油画、古董,甚至那里的每张床都卖得很贵。

当然,现在的俄罗斯与过去也迥然不同了。其古董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买家们疯狂涌进莫斯科来买油画。这些现象说明什么?说明俄罗斯的经济开始回升了,说明俄罗斯人民有钱了、富裕了。说到这里,只想告诉大家,古董是稀缺的,而稀缺东西的价格是昂贵的。

古董是稀缺资源,所以越少越值钱。同理,钻石与水比较起来,钻石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钻石要比水珍贵。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困扰了不少的经济学家。在我们跟随后来的经济学家揭开钻石比水贵的谜底之前,让我们先来弄明白几个经济学概念。

边际效用和总效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边际效用是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效用,而总效用是消费一种商品主观上所获得的总的满足感。

根据上面的概念,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论:一件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它的总效用决定的,而是由其边际效用决定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总效用的规律。随着消费某种物品数量的增加,效用会跟着不断增加。但这个增加也是有一定极限的,它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增加了。之后就倒过来开始减少,随着消费的增加而减少。比如喝水,开始的时候,因为口渴,喝的越多越满足,但是喝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再也喝不下去了,总效用就会下降。

为什么总效用是先增加后下降呢?答案是:这都是由边际效用造成的。边际效用变化的特征是逐渐递减,也就是后一单位的效用没有前一单位的效用大。

那么为什么边际效用会递减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主观感受,也就是来自于我们脑细胞中的神经元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这就好比你住在闹市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有来往的车辆非常吵闹。开始的时候,你一定是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你对这种噪声就根本没有感觉了,它也就不再影响你的睡眠了。也许没有了这种噪音,你还睡不踏实了呢!

只要你认可了这一点,那么水和钻石的价值之谜就会不攻自破了。

一件物品,它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的人们在拥有一件物品的多个单位后,可以根据用途的重要性来对这些物品从大到小地排序。比如你获得了20000个单位的水,你会把第一单位的水用来自己喝,第二单位用来做饭,第三位用来洗衣服,第四单位用来洗澡等等,因为喝水要比做饭重要,而做饭又比洗衣服重要,诸如此类。

到还剩下一单位的水时,你怎么想都想不出应该做点什么,最后选择滋润大地,把最后一单位的水抛向在空中,这时你就会看着水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然而这时水的效用几乎接近零。

假如,你也获得了20000单位的钻石,第一单位你肯定会将它们戴在身上炫耀,因为钻石本身就稀缺而且还是奢侈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虚荣。对于第二单位,不管你会怎么处置,是送人还是珍藏都随你开心,但是无论怎么样,你不会傻到把它像水一样抛到空中吧?对最后一单位,也就是第20000个单位,假定你傻到把它抛洒在空中,但是它的总效益还是要比水高很多。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洒过水,也看别人洒过水,可以说水满足了我们所能想像的所有用途或者效用。可是谁见过扔钻石的呢?没有。

钻石大概也就只能满足第一种用途,填补一颗虚荣心。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排在前面的效用大,排在后面的效用小。水可以满足我们非常非常小的欲望,于是,它的边际效用很小,甚至没有。而钻石只满足了我们一个欲望,只排了一个,其边际效用当然很大。因为边际效用决定价值,所以,钻石的价钱要比水贵。

为什么有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品牌是一个非常中性的名词,既有正面的风光,也有负面的阴暗。

而这些效果却都是消费者和经营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经济学上说,品牌的定义是品牌经营者(主体)和消费者(受众)互相之间心灵的烙印。当然了,烙印是美是丑,是深是浅,决定着品牌力量的强弱、品牌资产的多寡和品牌价值的高低。

菲菲家搬进了新房子,打算添置一台电视机。周末,菲菲陪着妈妈逛商场,发现家电市场上差价很大,同样32寸的彩电,有的5000多元,有的3000多元。令人奇怪的是,越是价格高的产品,似乎反而卖得越好。这种现象让菲菲感到很困惑,她曾听爸爸说过,国内家电特别是电视产品质量相差不大,用的都是进口显像管。为什么人们选择价格高的而不选择低的呢?如果其他产品的质量不如名牌的,这种选择无可厚非,而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这样的选择显然不太合理。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菲菲遇到的这一状况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都可以见到。例如:北京大学的一般毕业生和其他一般高校的拔尖学生比,水平不见得高多少,但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大多选择北大毕业生。这种并非由产品质量而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排斥现象,就被称为经济领域的歧视。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人们对电视产品的质量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因为电视不像其他日常用品,会消耗得比较快而经常更换,而购买一台电视一般情况下要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人们的感性经验就无法积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大多受报纸上公布的评比和调查结果影响,如哪种电视销量最大,哪种电视评比第一,哪种电视寿命最长等。

在人才市场上,由于各校的评分标准不同,用人单位很难根据学校的标准做出更加细致的评估和比较,只能根据社会对毕业学校的认识和统计结果来选择学生。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北大毕业生平均生产率比其他一般高校高,因此他们优先选择北大的学生。

那么歧视对购买者是否有利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很斩钉截铁地说,一点利都没有。因为购买者购买同样质量的不同品牌的产品却要花费更多的钱,最为可悲的是绝大多数购买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

商品的歧视迫使被歧视的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费用去做广告推广,去宣传自己的产品,这就造成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了。“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企业肯定会把它们用于树立品牌的成本追加到消费者身上,因此那些名牌彩电才以高价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选择名牌就是有面子,而“面子”从经济学层面来看,是属于精神产品的范畴。一个人要“面子”的实质就是这个人偏好精神产品消费效用。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大多数人都有“面子”情节。

其实“面子”的本质就是他人对你的评价,其实质是自我人格的外在化表现。但是人格的外在化表现形式和它的本质并不总是统一的。有时外在化形式能够真实反映本质内容,可有时事实却不是这样,它很可能是本质的歪曲反映。

时下流行的“办会员卡”,不管是超市还是商场,也不管是洗车还是美容,商家统统都打出了“会员卡”这张牌。其实说白了,会员卡并没有真正便宜多少,只是一种面子的消费问题而已。

从经济学层面来看,一个人如果过度地讲究“面子”,那实际上就暗示了商家:这个人对于精神产品的消费具有某种偏好。而这种偏好非常有利于帮助商家推销产品。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很看重面子、讲究面子。对于商家来讲,有两类产品可供人们选择消费:第一类是物质产品,第二类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刚好就能满足那些讲面子人的需求。而与之相应的是,人生的收益与效用也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消费物质产品产生的效用;另一方面则来自消费精神产品产生的效用。

从偏好结构的角度来看,一个人非常要“面子”就是偏好于精神产品的消费,精神产品对其所产生的边际效用相对而言比较大。因此在消费的过程中很多消费者就只买贵的,认为这样会很有面子。

在当今社会,如果人人都重视“面子”,那么社会经济的运行就会降低很多交易成本。一个人爱“面子”,就会带动一部分人爱“面子”,从而就会产生精神的扩散效应与乘数效应,这就会进一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

因此,在今天一部分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由于受到面子的驱使,便掉进了商家为了竞争而使用的歧视手段,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有些超市为什么24小时不关门

由于生活节奏比较快,为了节省时间,因此超市成了人们喜欢的地方。因为那里什么都有,人们不用为了三样东西而跑三个地方。但是一般的超市都只营业到晚上9点,第二天早上8点才开门,这就给一些消费者制造了麻烦。

如果这个超市24小时都营业该多好啊!这个想法是从我们消费者的自身利益出发的,然而就有一些地方,那里的超市就是24小时都不打烊。

伊萨卡是纽约以北一座只有3万人口的小镇,这样一个小镇就有5家通宵营业的杂货店。要是购物者凌晨4点去买东西,也能买到急需的物品。与白天唯一不同的就是几乎每家店里都只有临时店员在值班。超市老板这样说:“通宵营业的成本并不大,可也没小到微不足道的地步。”

通常情况下,通宵营业的供暖、空调和照明费用,很明显要高于晚上12点关、早上6点开的商店的费用。对于晚间轮班的收银员、存货管理员和保安,商店都要支付奖励性薪资给他们。既然这些成本肯定比凌晨销售中创造的额外利润要高,为什么这些商店还是坚持通宵营业呢?

难道伊萨卡的商家是在做福利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消费者说起,影响消费者到哪家杂货店去买东西的四个因素是:

价格、商品种类、商店位置和营业时长。大多数消费者会选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然后大多数时间都到该店去买东西。一旦你熟悉了一家店的布置,就不会到另一家店费时费力地找东西了。所以,商店有着强烈的动机要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第一选择,并且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这样商店的消费者就会源源不断。

其实每家店库存商品的价格和种类大同小异,如果哪一家店没有达到消费者光顾店的四个因素之一,或者稍有差别,那么这就可能成为一部分购物者不选该店的决定性因素。

人们大概不会经常到一家不顺路的商店买东西,但在这个人人都有私家车的小镇上,位置显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现在,让我们假设所有超市都在晚上9点关门,次日早晨8点开门。

如果一家超市营业到半夜12点,那么它就能成为营业时间最长的超市。

即使偶尔在半夜12点才会出来买东西的顾客,就算位置再不顺路,也会因此选中这家店作为自己固定买东西的地方,万一哪天真的需要在半夜买东西,那么找起东西就很方便了。虽然说超市在半夜12点吸引到的顾客很少,但是由于它营业时间长,所以能吸引到更多消费者固定到此购物。

由于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超市肯定不会看着自己的顾客被别家超市拐跑,因此它们必然会延长营业时间。可这时,其他店铺又会把营业时间延长到凌晨l点,坐享渔翁之利。如果超市能够多营业一个小时的成本并不太大,那么唯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商店通宵营业。

显然,伊萨卡的情况正是如此。

既然伊萨卡大多数超市都是24小时营业,那么新顾客选中哪家店,就和它们的营业时间没什么关系了。超市仍旧在其他方面竞争。比如说,一家超市的熟食很有名,另一家超市进口的商品选择范围大等等,但是没有哪一家超市会回到夜里停止营业的老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