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教师培训读本
30832300000018

第18章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3)

小姑娘痛苦的源头是课堂上很小的一件事:坐在她后面的同学有事问她,奇奇扭头回答,被老师看到了,不由分说,批评了她。

这之后,又发生了另一件事,老师纠正了奇奇的一个发音,但是,奇奇不服气,她说,我妈就是这样教我的。

在课堂冲突发生以后,老师推荐学生参加比赛,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奇奇没有上榜,敏感的小姑娘把这几件事串在一起,认为这是老师在给她“小鞋”穿,又害怕又担心,她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在以上两个案例中,师生冲突都是由老师在课堂上不经意的行为带来的。在案例一中,学生“很激动”地要站起来读课文和毫师“让全班同学齐读”之间形成一种隐性冲突;而案例二中,老师和学生接连几次小的冲突使学生认为老师是给自己“小鞋”穿,造成了师生之间更大的隔阂。这些事情在老师眼里也许是不值得一提的;但是在单纯的孩子们看来,这些却都反映了他们在老师、同学眼里的“地位”,是很值得关注的。所以,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多和学生沟通,以避免这些冲突给学生带来的无谓的心理伤害和心理负担。在案例一中,如果老师在要求全班同学齐读前加上一句“下面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让我们一起来读”,就能消除学生的误解。而在案例二中,如果老师在批评奇奇之前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在推荐学生参加比赛的时候让同学公平选举或者向同学说明推荐的标准和理由,也就不会让奇奇产生后来的联想了。

(二)正面功能

当课堂上发生师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和教学经验来应对和处理冲突,不仅能减少或者避免冲突的负面影响,而且从长远来看,对师生关系的调节、师生人格的完善、课堂秩序的建立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首先,冲突是维护群体关系的“安全阀”,有利于协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冲突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平衡机制,通过冲突使双方有机会把长期隐藏的看法和意见表达出来,从而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愿望,理解对方的苦衷,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的矛盾。

在下面的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处理学生对自己的“挑战”,既避免了更大的冲突,又让学生受到了教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为今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秩序打下了基础。

一节科学课上,老师教授《仙人掌和骆驼》一课,当他讲到“在沙漠中严重缺水的时候,人们就可以靠汲取仙人掌的汁水来解渴”时,一名学生忽然好奇地问仙人掌的汁水是什么味道。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一般植物的汁水都比较苦涩)告诉学生:“仙人掌的汁水很苦,不过在沙漠严酷环境的逼迫下,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只好用它来解渴救命!这是不得已的办法。所以请大家不要轻易去品尝。”该生并不完全相信老师所说,他剪断了带到课堂上用来观察的仙人掌,亲自品尝了仙人掌汁水的味道,并且向老师宣布:“我尝过了!我发现仙人掌的汁水不苦,而且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不信你亲自尝尝!”该生的发现立刻使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多疑问。教师先是非常诧异,也有些尴尬,既而“顺水推舟”,利用剩下的大半节课,让孩子们自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自由、充分、深入的探究。

该案例中,学生向教师的结论提出“挑战”,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举动没有简单地制止,也没有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含糊其辞、敷衍了事,而是及时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既解决了师生冲突,又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善于质疑、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说课堂中师生冲突具有正面功能是以师生能够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冲突为前提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课堂上的师生冲突并且任其发展。冲突处理不当,会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而妥当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师生冲突,从结果来看,是师生之间从冲突状态转为了合作状态。所以,我们追求的是实现课堂上的师生沟通,创建沟通的课堂。

实施开放性教学评价

有一次,袁老师上了一节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课。她请学生估算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为了游泳操表演,要买234块游泳板,每一块游泳板19元,应该准备多少钱买游泳板?根据学生的回答,她把学生的估算结果都板书出来。

(1)234≈200

19≈20

234×19≈4000(元)

(2)234≈230

19≈20

234×19≈4600(元)

(3)234≈240

19≈20

234×19≈4800(元)

(4)19≈20

234×20≈4680(元)

(5)234≈200

200×19≈3800(元)

袁老师在让学生选择比较合理的估算结果时,有学生否定了第三种估算结果,理由是离准确数比较远,不接近实际数。这也正是老师在备课时要求学生能够想到的。就在老师得意之时,旁边有个学生在咕哝:我想选择第三种估算结果。听爸爸说,最近什么都涨价了,要是游泳板涨价了怎么办?不是要多带点钱去吗?

学生选这个估算结果有什么不可以呢?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不是提倡让学生学习活化的数学吗?这里所体现的就是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学生思维结果的评价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师所给予的评价不能是简单的“对”或者“不对”。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去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将来才有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因此要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情舒畅、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评价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心理环境,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学习方式。

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评价更加开放呢?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评价开放的载体,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全面开放课堂教学。

(一)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课堂教学,是以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导向,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实行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学结构的开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时空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价值在自我评价中、同学评价中及老师的必要评价中得到体现。

(二)创设成功机会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来看,要开放课堂教学,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因。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总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丰满的人性。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特别强调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和满足能使人更充实、更幸福。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要实施开放性评价,还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变革教学方式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论来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不断评价与改进(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主动建构的。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做到开放教学评价,提供丰富的信息,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整合、提升教学品位

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有“课本就是一个范例”,“整个大千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创造性地将个人及学生的经验、文本知识,师生互动成果等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课程与知识、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经验的有机整合,达到科学性、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升课堂教学促进师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和品位。请看案例:

《七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师:七是一个很奇特的数,古代很多问题与七有关,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七言诗(播放《枫桥夜泊》)。这首诗有多少字呢?你能用一句口决算出来吗?

生:四七二十八。

师:(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的故事)这五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想想乘法口诀!

生:五七三十五。

师:实际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与七有关的问题呢?

(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一个星期几天?一个人一天要喝六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生:六七四十二。

师:(出示电子琴键盘)琴上的白键一共有多少个?你是一个个数的吗?怎么算得快?

生:四七二十八。

师:(出示电脑课件,七个矮人伴着音乐唱歌:“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下面听音乐,自己继续编一编好不好?

教学中,教师将乘法口诀同文学、音乐、生活常识等进行了有机整合,让孩子们在操作、讨论、对话,歌唱中思考,把七句抽象的口诀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图,让学生在“玩”中、“做”中、“唱”中、“鉴赏”中,不知不觉地将枯燥的口诀输入到“记忆存储器”中,实现了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烃验的有机链接与融合。

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参考。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颜之推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足见古人已知合作学习的重要。现代社会,知识传播渠道广泛,每个人的信息来源不同,相互间的交流和切磋就日益显得更为重要。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实验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偏差: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场面很是热闹,甚至轰轰烈烈,究竟学生在讨论什么,达到什么效果?不得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该怎样学、怎样讨论和交流。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行效合作呢?

请看案例:

例一:

师:现在自我介绍。为了把自己的情况介绍清楚,吸引人,小朋友可以先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互相提问,进行补充。

(学生同桌互说)

(教师巡回帮助说话有困难的学生)

师:能向好朋友介绍自己了,那你能向小组里的同学介绍自己吗?6人一个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取长补短。

(教师按照异质分组,把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进行均衡,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师:各组推荐一名介绍得比较好的小朋友上台向全班介绍自己。

(师生评议)

例二:

师:我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到有关凉亭的知识,请同学们按照事先选定的凉亭,组成交流小组,把了解到的有关凉亭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入到导游词中,

(布置任务,明确整体思路)

出示:

1.每个同学都要介绍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2.其他同学认真听记,提出不同意见和看法。

3.把同学交流后了解到的知识融到导游词中去。

4.交流编写的导游词。

学生明确要求和分工后,按选定的景段进行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并指导)

例三:

师:6个人一小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学生6个人一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后,马上坐好,成员间没有交流怎么数的。

师:请每个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说说100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

学生花了很多时间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把10根捆成一捆,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