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障碍中的心理创伤
姓名:狄某,男,17周岁,高中应届毕业生,未婚,外在表现不详,企图自杀。
患者父母均为国家干部,本有一个哥哥,但已殁。狄某的父母工作忙碌、常年出差在外,因此他和他的哥哥都由爷爷奶奶带大。到了狄某上小学二年级时(哥哥上小学三年级),他们才回到父母身边。一家四口团聚一起,关系却并不和谐。不知为什么,母亲对狄某比较喜爱,而对他的哥哥却很不喜欢。哥哥曾私下里对狄某说:“难道我不是妈妈亲生的吗?”他哥哥常遭母亲训斥和责打,丝毫得不到母爱的温暖。哥哥读五年级时,逆反心理加重,常与母亲顶撞,为了抗议母亲的打骂训斥,哥哥竟外出不归,流浪到了外地。
一天,公安局的人找上门来了,通知他的父母说,你们的儿子在某城市遭了车祸,双腿都撞断了。他和父母便前往该市探视他的哥哥。在病房里,狄某搂着哥哥痛哭,父亲也十分痛心,而母亲却大骂哥哥:“你这个小赤佬,从小就是害人精,跑出了家门都还要害我们,你还不如死了的好!我不认你这个孽种!”当时,哥哥一言未发,只是愤怒地注视着母亲,但是当天晚上,哥哥竟凭着两手拖着残损的身躯爬上了窗台,从那里跳了下去!那是九层的高楼,哥哥粉身碎骨!……从此,他、他爸爸,都与母亲在感情上产生了很深很深的隔阂。不久,整天郁郁不乐的父亲患上了肝癌,入院数月便去世了。家中只剩下他和母亲二人,他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他在心中对她有着怨恨,表面虽然是尊重她,也听她的话,可是他很不想和她呆在同一个空间里。
母亲是爱他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爱他,可他觉得就是这偏狭的母爱使哥哥丧了命,他不仅觉得妈妈是有罪的,就连他自己也有负罪感。他觉得如果妈妈当初只生了哥哥而不生他,妈妈肯定不会不喜欢哥哥,哥哥当然也就不会死去。还有,妈妈虽然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却并不尊重他的人格,任何事情都要他按她的意愿行事。回想起来,他从小一直都是听她的话的,哥哥则较有主见,可能正是因此,母亲才喜欢他而不喜欢哥哥。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他与母亲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只要能不回家,他就尽量不回家,反正他也有充足理由,因为他是住校生,不是走读生,平常时候学校也不让他们回家。
高中即将毕业时,他与妈妈又发生了激烈冲突,填写高考志愿时她要他全填本市的大学,他一心想远离她,当然尽填外地大学。争执不下,母亲就下了最后通牒:“你若要填那些大学,将来我是不会给你生活费的!看你怎么读书!”他也火了,说:“只要考得上,我不要你的一分钱!也不会再回家!”母亲大哭了一场,当天母子俩没再说一句话。第二天,他回到了学校,埋头于复习之中,一连两周没回家。不料母亲却节外生枝,托人在本市联系了一家独资企业,让他放弃高考到那里去做事。她来到学校,找校长、找班主任、找各科的老师,向他们“宣布”说:“我儿子不参加高考了,高中毕业后就工作。希望老师们不要给他太多的作业,让他多些社会实践倒是可以的。”狄某急坏了,对母亲说:“我年纪还小,应当多读些书,这么早就参加工作不利于将来的发展。”她母亲就说:“你只要报考本市的大学,我就同意你参加高考,否则你就得放弃高考。”
儿子一言不发,以示对母亲意见的否定。母亲十分恼火,竟当着校长、老师和同学的面狠狠打了儿子一记耳光。儿子当时几乎呆住了,稍顷,爆发出一声哭嚎:“你不是我妈!”母亲也是呆了一呆,然后捂着脸奔出了学校。狄某是一个聪慧、上进、自尊心极强的高中生,已经要毕业要高考了,却当着众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挨母亲的耳光,他感到是蒙受了奇耻大辱!认为她虽然是他的母亲,但对儿子人格的践踏同样令人不能容忍!他怨恨至极,决心以死来表示对母亲粗暴行为的抗议,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他卖掉了饭菜票和手表,买了车票乘车去到了五百公里外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想寻找一个适当的结束生命的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最后他又返回了学校,准备绝食而亡。同学发现以后,把情况报告了老师。老师和学校的领导想尽了办法、磨破了嘴唇,也没能说服他放弃绝食。他的母亲也赶来哭劝儿子不要轻生,但他根本不理母亲,始终一言不发。学校只好请来了公安人员,公安人员建议请心理医生帮助,一起来作他的工作。
专家分析、评估与治疗过程
这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案例,对这一企图自杀同学的挽救,已经超出了心理咨询治疗的范畴,须由学校、医院、心理咨询人员、家属和公安人员共同参与救助和施治。
对于已经开始绝食的自杀者,救助的关键是怎样使他开始进食。一日三餐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必须、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对于已经开始绝食的自杀者来说,从绝食到进食之间却有一条天河般的界限横亘在其间。进食就意味着停止原有的自杀企图,意味着妥协。迈不迈这一步,在他心理上会发生极为剧烈的冲突,自尊心在这里起着特殊的作用。
对他来说,终止自杀行动是不体面的,是一种“贪生怕死”的怯懦表现,同时他也害怕别人讥笑他,说他“本来就不想死”或“以死作要挟的手段”……等等。当然可用强制的手段使他不致脱水而死,但那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只要他思想上未能转过弯来,以后他随时都还可以用其它方法寻死。所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从心理上予以救治。心理上的救治,宜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和疏导疗法,还必须有其家庭、亲友的密切配合。
首先是为他创造一个宣泄内心痛苦体验的机会,诱导他尽情倾吐心中的积郁。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向他指出:
“选择绝食或任何一种形式进行自杀、自戕,都是对社会和家庭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珍惜自己前途和生命,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辜负了亲人和老师对你的厚爱和期望。国家培养你到了高中毕业阶段,你即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或踏入社会作贡献,此时你却选择死,是一种逃避。”他回答说:“我知道如果死了是很对不起一些人的,但至少可以对得起我的哥哥……”
心理医生说:“你哥哥的死是是非非我们现在不忙讨论。但是你必须明白一点,那就是你的哥哥决不希望你步他的后尘!他是很爱你的吗?”狄某含泪点头。
心理医生又说:“既然他是爱你的,他肯定希望你在人世间有一番作为,或是考上大学学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或是踏上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现在,你母亲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她的过错,你难道就不能原谅母亲的过失,给她一个改正的机会?还有,你妈妈的许多思想行为都表明,她有一定的心理疾病,很可能与你哥哥的死不无关联,很可能是深深的内疚、自责造成了某种病态心理。也就是说,一方面她确实是有着自责的,一方面她是不正常的,这两点都是令人同情和可以原谅的吧?”
这些道理得到了他的认同,但他还是“羞”于开口进食。心理医生在与他深入的交谈中了解到,他最爱戴的人是他的祖父,便建议尽快安排其祖父前来配合救助。最后,当他的祖父从千里之外赶到他的病床前,他在这最具权威的长辈面前,终于停止绝食。开始进食以后,安排他暂时离开了学生宿舍,去到叔父家中暂住。
狄某暂住叔父家中时,心理医生定期前去为他作心理咨询治疗,他的母亲也每周三次前往探望儿子,向儿子诚恳地承认了错误(附带说明一下,其母在此期间内也接受着心理治疗),三个月后,狄某基本恢复了正常心态,度过了心理危机。当年的高考他未能参加,但第二年他顺利地通过了高考,进入了本省的一所师范大学就读。
专家点评或综述:
由于自杀的心理行为过程一般为: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普遍冷淡曲解而心怀报复→绝望→自杀强迫意念产生→自杀行为。因此,要防止自杀的发生,应分别根据患者自杀的心理问题而分别进行针对性治疗。但治疗的第一步应是消除自杀冲动,也就是解除自杀强迫意念,主要以心理咨询为主,然后进行心理治疗,并可根据患者是否表现出狂躁予以药物处理。这一切都必须在医生的直接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
首先,解除家庭方面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可导致青少年发生情绪危机。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等。因此,要求父母及家庭成员应经常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及时给予开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稳定情绪或诱导宣泄等,从而排除忧患。还可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