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我心理调解
30836000000007

第7章 强迫行为下的变态人格(1)

强迫心理

小洁是上海某区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干部,是一个梳着童花式发型、长着一双大眼睛、聪慧可爱、性格娴静的少女。初次来心理咨询室时,小洁不见了平时工作时的那份自信,而是带着更多的焦虑和腼腆。小洁进门便说:“老师,我得了强迫症,在我眼前所见到的每一件东西,我都有想把它归类的念头,在家里我不断地整理,不仅占用了我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家正常的生活,父母常因为我的整理而找不到所要用的东西。我为此感到很难过。”

(一)单个物品多孤独

小洁告诉我,她以前不是这样的。她的问题是从进入高中后产生的。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学生们都要抓紧时间学习,特别是放学回到家,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外,还要做好预习和复习。可是小洁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要将家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她心里才觉得踏实,才能集中精神做作业。而当她整理物品时,常常把某一物品归入某一类,又举棋不定,产生怀疑,怀疑这一物品是否属于这一类,有时把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整理、归类。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她才会满意。可是把这些事全部做完确实花费了她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又开始为自己浪费时间而烦恼。

小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各自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在生活上小洁备受父母的关爱,同时也肩负着父母的较高期望。小洁不负众望,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一切都看似那样的顺利和完美。可实际上小洁也为此付出了许多艰辛,在她内心深处已形成了做事认真刻板和力求做得最好的习惯。

升入高中后,在面临新的学习生活和新的人际交往群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来自各所初中名校的佼佼者汇聚在一起,因此,要在重点学校保持优秀的位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小洁感到自身的优越感受到了挑战。

一次,小洁问我:“老师,你说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学生?”

我连忙回答:“是,而且肯定是,你现在不就是班中的学生干部吗?而且你的学习成绩又好,又那么懂事,像你这样的学生称不上好学生,那就没有好学生了。”

“那么为什么我不能得到所有同学的认可和接纳?你知道吗,一个人若不能得到同学的接纳和认可是多么地孤独和让人不可接受!”

“你能不能跟我讲一讲‘孤独’的感受。”

“你看,桌上的那支笔放着多孤单,它应该进入笔筒或是笔袋里和其他笔在一起。”

她对“孤独”的解释一下子让我怔住了,很少有人将单支放置的笔形容成“孤独”。我紧紧抓住这一信息,凭着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直觉,判断出在问题的背后一定蕴藏着其他含义。

(二)迷雾中的我

在与小洁的一次谈话中,她向我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学校里对她影响很大的事。

“那是在刚进入高中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来自各所初中名校的五位性格各异的女生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五人的小团体。开始我们大家相处得很好,可时间久了,小团体中常常出现争论,由此使我们的团体开始走向分裂,渐渐地我首先被游离出来,同学吃饭时不等我,搞活动时也不邀请我,有时同学们的交流也有意避开我,使我一下子感到有一种不被小团体认可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那么现在你在班中是不是一个人……”我问小洁。

“不是的,其实与此同时,班级中的另一小团体接受了我。小团体成员对我非常热情,我与他们相处得也非常融洽、愉快。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内心依然记挂着原先的小团体,很在乎原先小团体同学的感情。为此,我曾伤心地在学校教室里哭过两次。同学们都劝过我,可是我还是无法摆脱。”

小洁的问题渐渐凸现出来了。她进入高中后对学习生活不适应而产生了压力感,由于缺乏良好的自我评价,这种压力感经过自我投射,在小洁身上便表现为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因此,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在与她探讨和解决强迫归类的问题时,不再拘泥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反应了,而是围绕着强迫归类的象征意义及小洁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强迫归类的现象等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

(三)重新认识自我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首先帮助小洁确认自己在从事强迫归类时的真正想法。

我问小洁:“你在归类时的想法和情绪是怎样的?”

她说:“在从事归类时,心里总想,若不把这些东西放入某一类之中,它们便会感到‘孤独’;当把单个物品放入某一类时,心里会有一种满足感。”

“一个人有时被小团体排除在外,也会产生孤独,是吗?你想一想,这种孤独感是否与你被原先小团体游离出来时的孤独有相似性?”

她陷入了沉思,我的话点到了她的要害之处,她表示赞同。

“你有孤独感,而你的孤独感是来自你感到自己缺乏小团体归属感,是吗?”

“可以这样说。”

“请你确认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缺乏归属感,你不是已经进入另一个团体,而且在小团体同学之间彼此相处得也很融洽。”

她沉思片刻后说:“其实,我现在并不缺乏小团体的认可和接纳,我想既然我是好学生,那么好学生就应该得到每个人的关注和接纳。为何原先的小团体成员不愿接受我?”

“你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学生,在过去的日子里,你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而现在,你还是学生干部,大多数同学都很欢迎你,也愿意接受你,是吗?”

她点了点头。

“请你看看这张图,你能告诉我图上画的是什么?”

她接过图看了一会儿后,对我说:“这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

“请你再仔细看看……”

“噢!我看出来了,她既是一位少女又是一位老太太。”

“这是一张心理学上称之为少女像与老太太像相互转换的双向图,一张同样的图会使我们看出两个不同的图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这是由于我们站的角度不同,我们的知觉程度不同,从而使我们得出不同结论。”

“老师,你是不是想要告诉我,对于同一个人,由于人们各自以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会得出不同的评价,是吗?”

我点了点头。

她接着说:“看来,我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接纳和认可,一个人从一个小团体到另一个小团体是很正常的事,其实小团体也是互动的。”

“你很聪明,能明白这点,我觉得是一大进步,我要向你祝贺。”

她笑了。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在我们的桌上放着许多东西,现在让我们来比赛,看谁摆设得最漂亮。”

过了一会儿,我们都完成了物品的摆设,开始欣赏。看到面前的物品有的单个放置,有的成群放置,错落有序。小洁禁不住发出了感叹:“其实物品摆设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方式,单个物品不一定非要归入某一类,只要摆放恰当,照样能显示它的魅力。”

个案小结:

从表面上看,小洁的问题很容易被诊断为强迫症状,因为她有遇到所见物品归类的念头,甚至一旦进入物品归类时,非得要做到尽善尽美不可,即便是耗时过多或是身心疲惫,还是欲罢不能。但是当我们进入深层次,由表及里地去认识和了解小洁的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其强迫归类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由于自我评价上的认知曲解(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小洁,一直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同样也一直要求自己做得最优秀。可进入重点中学后,一切发生了变化,她由此产生了自我同一性混乱),反映在人际交往上的压力感和焦虑感(进入高中的人际适应)的自我投射(以强迫归类的形式出现)。其问题的实质是由于非理性认知支配,导致人际交往不适。

澄清了以上问题之后,我从调整小洁的认知入手,帮助她找出负性自动想法及核心理念,即“我是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应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别人应向我靠拢;每个人都应该属于某一团体,否则就会产生孤独”。然后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方法,使她认识到自己仍然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不必强求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可和接纳。最终帮助小洁走出迷雾,化解“心结”。

做完本案例后,我深深感到对于来访者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不能轻易下结论,而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本案由于能及时地把握隐藏在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实质性问题,因此能较快地帮助她解决内心困扰。

本案的成功之处在于: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不仅要有信心,更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轻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咨询中获取的信息要有足够的敏感性,能及时捕捉来访者认知中的“一闪念”,准确地破译“密电码”,有时来访者一句不起眼的话,却是整个案例解决的关键。

强迫人格

(一)啰嗦也是强迫症

啰嗦源于强迫人格:从女主人公的表现来看,她有明显的强迫人格,本来“老公真是个百里挑一的好男人,干净、整洁,做事有条不紊,从不丢三落四,对我也照顾得非常周到”,对这样的老公都有那么多的不满,要求之高,令人咋舌。对家里物品的摆放、环境卫生都有诸多的不满,连鞋子的摆放都有严格的要求,从家里管到办公室,从生活管到工作,对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管,总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和毛病,“嘴巴太啰嗦,为芝麻大的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丈夫形容她“嘴巴一天到晚就没停过,恨不得把几百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都拿出来大嚼一番”。

啰嗦隐藏苛求:有强迫人格的人往往过分注意细枝末节,过分认真、细致,过分追求完美,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管,爱唠叨,对别人要求苛刻,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摆设非常讲究,稍有不顺眼就发脾气,发牢骚。

啰嗦——不当的表达方式,也是女人最易犯的错误:

啰嗦是女人的武器:啰嗦往往被女人用作来改造男人、改造小孩的重要手段,女人认为只要不停地“蚊叫式”的轰炸,对方就会妥协、就范。

啰嗦是一种宣泄不满的表达方式:女人通过啰嗦宣泄不满,家庭成员之间性格上的差异,行为模式会形成反差,对丈夫、孩子行为的不满需要宣泄,通过啰嗦来宣泄不满,在她看来容易而且安全有效。

女人通过啰嗦来实现支配权,争夺家庭的控制权和领导权。这是一种非常不当的做法。也是女人最易犯的错误,最终导致丈夫厌烦和孩子的反叛。

啰嗦也是一种习惯: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很容易就习惯了,特别是丈夫和孩子的谦让,更是强化了啰嗦的行为。

啰嗦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人脑有种反馈抑制的功能,啰嗦多了,信息太多了,就适得其反,很自然就不愿意听你说话了,更不用说听从你的意见。

小孩腻烦逆反心理,唠叨后面反而出现沟通困难,严重的会损害母子关系,甚至导致孩子离家出走。

啰嗦使是非颠倒了,本来你是有理的、是对的,现在都会因为你的啰嗦而变成不对了,别人难以接受你的意见。

啰嗦其实是一种冷暴力:

违背当事人的意愿,使用各种手段强行剥夺生理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使之产生不快或痛苦就构成了冷暴力。啰嗦使家庭其他成员厌烦,不快和痛苦,是家庭精神暴力的一种。它不仅危害婚姻的安全,影响亲子关系,对小孩的学习影响也很大。

镜子疗法治疗啰嗦病:

镜子疗法很神奇:给她一面镜子,照照她的尊容,她就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录音笔的效果,就是发挥镜子作用,让她找回人格的自知力,促进她的改变。

强迫人格需重塑: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重塑人格,纠正强迫人格。

(二)不能恋爱的怪病

主持人:你好,我的朋友,感谢你此时守候在电波的另一端,聆听我们的节目,也希望在这静静的夜晚,我们的节目能够帮助你释放疲惫,放松心情。

一位署名“天边的朝阳”的朋友给我们来信,说自己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工作已经近五年了,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活经历和工作,但同时也忍受着心理障碍带来的种种痛苦。“天边的朝阳”,下面,我就把你描述的问题集中在一起,看看是哪些心理问题一直困扰着你,使你的生活和事业颇受影响。

首先,你说自己的性格比较敏感,给人以情绪容易激动的感觉;很容易脸红,心中稍有点触动就会脸红。比如说在大众场合讲话、谈论一些敏感话题和发生争论时。此外,当别人谈论一些特别的话题,比如谈论有人偷打公司电话、东西丢失或男女关系时,你也会莫名其妙地脸红,于是很容易引起他人误会和不必要的猜疑。不管在工作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会碰到此类问题,为此你很是苦恼。

另外,当两个人单独在一起时(不管对方是男性朋友还是女性朋友)你都会觉得紧张、不自在、拘谨等等,如果有第三个人在场,情况要好得多。你感觉自己很难与别人走得很近,你怕肌肤接触,无法自然地表达亲热之情,这是因为一旦有肌肤接触或靠得太近你就会很紧张、脸红心跳。你知道自己并没有非分之想,但还是很紧张,而心情好的时候,这种反应会减弱。为此,以前认识的好几位女孩都因为不敢拉她们的手或无法表达关爱之情,而被她们误解,从而终止发展。

当一个人出去购物时,在商场里面你总觉得浑身不自在、很紧张,而且经常紧绷着脸,给人以生气或敌意的感觉,平时在公司里也是经常绷着脸。但是你对同事并没有敌意或不友好,理解你的人不会这么认为,因为在某些场合下你的发言和表现非常活跃且一脸灿烂的笑容。但在大部分情况下你都是绷着脸,笑不起来。所以,非常缺乏亲和力,尽管你内心火热,但脸部表情往往给人以冰冷的感觉。

你说自己非常苦恼,为此你甚至不敢接受更高职位的挑战,也不敢认识新的女友。你希望我们能够请专家帮你分析一下并提出解决建议。

分析者:董燕

很高兴“天边的朝阳”能聆听我们的节目,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你承担了很久,倍感痛苦的心理困扰到底是什么。

通过你的描述,有一点很明确,就是你的困扰之处来自于与人打交道,发生在很多情境中(公司里、商场里、两个人独处时),面对不同的人(熟悉的人、陌生人、同性或异性),并且具有拓展性,也就是说所有的感觉都不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人身上。在不同的情境中,你内心的体验是一样的,充满了紧张感、不自在,这种感觉影响你做要做的事情。可能有所区别的仅是每一场景中的紧张程度略有不同。

如果你的感觉持续了一段时间,即已经超过半年以上,临床上就可以诊断为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神经症性的心理障碍。

社交恐惧症最主要的五个特点:

1.特征性的表现是恐惧的对象是人,主要出现在公共场所、社交过程中,当事者不敢与人对视、不敢与人交流和相处。

2.伴有自我评价的降低,害怕别人注意到自己的窘态,看出自己不完美,担心被人批评。这一点是主观的内心体验,需要当事者自己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