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初期一场特殊的战斗。描写的是:东北解放区为了巩固后方、保护土改、支援前线,组织了一支36人的解放军小分队,在林海雪原中与数十倍于自己的国民党残匪周旋作战,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全歼匪徒的故事。作品以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绥芬草甸大周旋和大战四方台等几次战斗为主线,表现了侦察战士非凡的勇敢和超人的智慧,显示出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像杨子荣的孤胆、栾超家的灵敏、刘勋苍的骁勇、孙达得的善行,还有少剑波的多智等,都体现着高度理想主义精神。而奇异的自然环境和惊险曲折的情节也都使作品充满传奇色彩。但作品又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人物虽神奇并不荒诞,情节虽曲折并不离奇,既富于实感,又引人入胜,注意保持和运用民族风格,如故事性强,情节发展多变等,都使作品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为杨沫的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
小说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阶段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在20世纪30年代觉醒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她曾经相信个人奋斗的力量而离家出走,反抗包办婚姻,也在爱情生活里走上过迷途,与利欲熏心的余永泽生活在一起。在这一切都破灭时,她遇到了共产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真正找到了人生的道路。作品通过描写她与余永泽从同居到决裂的过程,从她与共产党员卢嘉川及其他革命青年的交往以及狱中的生死考验等,真实地描绘出她苦闷、幼稚、狂热、觉醒的种种精神状态,令人信服地展示出她成长中曲折复杂的过程,使这个20世纪30年代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小说还以广阔的视野描写了那个动荡年代知识分子形形色色的面貌和命运。这其中既有在林道静成长道路上给了她很大指导和帮助的卢嘉川、林红、江华等“党的使者”的形象,也有在严酷考验面前投降叛变的戴愉,不顾民族命运、一心追求个人名利的余永泽,追求个人享乐而堕落为资产阶级玩物的白莉苹,还有更多的在时代召唤下日益觉醒和奋起的许宁、王晓燕父女等。这些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
小说规模庞大,结构完整。广阔的生活,众多的人物,都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过程贯穿起来,线索单纯而明晰,是新中国成立后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
《创业史》
《创业史》为柳青的长篇小说。1959年发表。
小说通过对蛤蟆滩这一典型环境的真实描写和对各种典型人物的精心塑造,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的社会图景。第一章中富裕中农郭世富新房上梁的鞭炮声,吸引了所有庄稼人的目光,而土改时的老党员、有能力的郭振山召开的活跃借贷会却以难堪的失败而散场,富裕中农们不愿再借出粮食帮助困难户度春荒。就在这严峻的时刻,梁生宝和他的互助组作为一种新的势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从郭县买回稻种,要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一增产措施比郭世富新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他组织人们进山割竹,帮助困难户度过春荒的举动也在庄稼人心里掀起波澜。作品通过与“三大能人”——富裕中农郭世富、反动富农姚士杰、党内自发势力代表人物郭振山的种种矛盾斗争,写出了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也通过梁家草棚院里梁三老汉与梁生宝的父子冲突,表现了新旧两种不同创业道路的斗争。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土改后的农村是什么样子,它正在朝什么方向发展变化。作品中的梁生宝、梁三老汉及“三大能人”等都是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
小说以画面的宏阔和笔触的细腻相结合,精确的描写和强烈的激情相结合,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的风习色调相结合,构成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当代文学中描写农村生活的一部重要作品。
《红岩》
《红岩》为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1961年出版。
小说是以国民党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革命者的斗争生活为素材而创作的。主要描写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在白公馆、渣滓洞牢狱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所作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塑造了许云峰、江雪琴、成岗、华子良、齐晓轩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共产党人的形象。许云峰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职业革命家,他一出场就果断处理沙坪书店事件,在新生茶园突遇叛徒、特务,主动将他们引向自己,掩护市委书记安全转移。在与世隔绝的黑暗单人牢房里,他赤手空拳挖洞,打开了一条通往新生的巷道,却把这条生命之路留给了战友。江雪琴有着纯洁的党性,在去华蓥山的途中,看到丈夫的头颅悬挂在城楼上,她震惊、悲愤、痛不欲生,又以坚强的意志控制自己,化悲痛为力量。特别是牺牲前,她像往常一样,从容镇定,梳理好头发,换上蓝旗袍,实践了她自己所说的“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反面人物徐鹏飞也是一个很鲜明突出的形象。
小说主要围绕着狱中斗争展开,同时穿插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斗争。三条线索相互联结又都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出了黎明前光明与黑暗的最后决战。整个作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洋溢着磅礴的气势和悲壮的气氛。
《沉重的翅膀》
《沉重的翅膀》为张洁创作的一部反映改革初期我国工业战线改革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围绕中央某重工业部和所属的曙光汽车制造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故事情节。副部长郑子云和厂长陈咏明代表的改革派努力探索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科学化,应该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但是,以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为代表的保守派,思想僵化,玩弄权术,坚持陈腐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小说在较为广阔的画面中和较高的权力层次上,描写了这场改革与反改革的复杂斗争,从中央的部长、副部长到基层的厂长、生产班组长,从重大原则问题到家庭生活的纠葛,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这场席卷中国的改革的极端复杂性、艰巨性。小说坚持现实主义方法,既写出了这场伟大革命的希望,也真实地反映了改革的重重困难,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为近距离反映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小说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
《人生》
《人生》为路遥的中篇小说。发表于《收获》1982年第3期。
小说描写主人公高加林曲折的人生。在离县城19里之遥的高家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向往现代文明,再也不愿像父辈那样一辈子被束缚在土地上。可那极合自己心意又充满希望的民办教师的职位,却被党支部书记的儿子顶掉了。虽然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刘巧珍以及她那执著的爱情抚慰了他焦灼的心灵,多少给了他在土地上生活下去的勇气,但农村的贫瘠闭塞和落后还是使他窒息,一心想着出去工作。由于叔父转业到地方,那些搞不正之风撤掉他民办教师的人,又主动为他走后门,使他一夜之间成了县城的主人,当上了令人羡慕的记者。有了可以施展才智的工作,他积极肯干。但新的境遇也刺激了他更大的欲望。“我联合国都想去!”为了再从县城去大城市,他抛弃了巧珍,和可以带他去南方大城市的高中女同学黄亚萍相爱。结果,走后门的事败露,他不得不与亚萍分手。当他重新回到高家村时,巧珍已经结婚。他在孩子们“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的歌声中,紧紧抓着两把黄土,叫着“我的亲人哪……”
小说在描写高加林的复杂性格时,展现了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使我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城乡“交叉地带”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精神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矛盾以及以此交织出的绚丽色彩。《人生》曾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的花环》为李存葆的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2年第6期。
小说描写一个普通连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及前后的动人故事。高干子弟赵蒙生在母亲的安排下,搞“曲线调动”,来到连队任指导员。来自沂蒙山区的连长梁三喜,带着革命老根据地的优良传统,工作负责,任劳任怨,宽厚待人,还一再推迟探亲假。要打仗了,作为指导员的赵蒙生却神不守舍,急于调出连队,因此受到了“牢骚大王”靳开来等的抵制,也受到了外号“雷神爷”的雷军长的当众批评,这终于唤起了他不甘落后的思想和作为一个将军后代的自尊,他下决心和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在激烈的战斗中,副连长靳开来赴汤蹈火,英勇牺牲,却由于平时常发牢骚——出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对不正之风的愤慨——连三等功也没评上。梁三喜为掩护战友而牺牲,留下的却是一张“欠账单”。他的母亲梁大娘、妻子韩玉秀带着干粮,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千里迢迢来到连队,拿出抚恤金和卖猪的钱,替烈士还清了账。
小说敢于正视和表现军队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写出了战争造成的生离死别,讴歌了英雄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精神,风格悲壮。《高山下的花环》曾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钟鼓楼》
《钟鼓楼》为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载《当代》1984年5— 6期。
小说以北京钟鼓楼下一座四合院居住的9户人家为中心,围绕薛家婚宴,描写了30多位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冲突,展现了当时北京市民社会的广阔生活画面。作家力图在1982年12月12日这个时问的切点上,挖掘出蕴涵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从横向上,把四合院中的修鞋匠、厨师、园林工人、司机、医生、京剧演员、编辑、售货员、家庭妇女等普通市民与整个北京市民社会联系起来;从纵向上,又把他们与整个民族性格,文化心理的形成、演变联系起来,深刻地揭示了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冲突、融汇过程。被人称为“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社会生态群落图”。小说结构新颖,没有一条显明的主干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围绕薛家婚宴,一一展现发生在这个四合院中各家各人的无数零碎的、片断的生活事件,造成一种橘瓣剥离式结构。小说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