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丰子恺出生于浙江省石门镇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丰璜是清朝末年的举人,家中有10个子女,丰子恺排行第七。
丰子恺从小就表现出绘画的天赋。在读私塾的时候,老师得知他有这方面的特长,让他帮忙把画谱中的孔子像放大并着色,以供大家拜祭。丰子恺用方格子放大的办法,按比例描绘孔子的轮廓,又用颜料上色。这幅鲜明的孔子像后来挂在私塾的堂前,以后每天上学,学生们都要向孔子像鞠躬。小画家的名声在全镇迅速传开了。
后来,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图画、音乐。那时,李叔同教学生用炭条写生。丰子恺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进步非常快,深得李叔同的好感,并与李叔同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李叔同出家后,丰子恺也皈依佛门,法名婴行,并为其寓所定名“缘缘堂”。从1928年起,丰子恺为弘一大师祝寿,每10年绘一册《护生画集》,到1973年共创作6册。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丰子恺开始了自己创作漫画的生活。丰子恺是中国漫画开创者,他的漫画既有中国画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的活泼酣恣。漫画是一时兴到之笔,妙在随意挥洒。有一次校长站在讲台后面给学生讲话,他身材高大,高出讲台很多,比例很不匀称。丰子恺抓住这一特点,把校长几笔勾勒出来。同学们都觉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1922年,丰子恺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那时,他开始发表漫画,并尝试用毛笔创作漫画。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拾,他把平日喜爱的古诗词句意作成画,把日常生活中有感触的事物一一描绘出来。1925年,《文学周报》恰好要用插图,主编郑振铎向丰子恺索画,并给这些冠以“漫画”的题头。从此中国始有“漫画”的名称。朱自清是丰子恺漫画的发掘者、评论者,他说:“一幅幅的漫画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丰子恺的漫画常以儿童的心态、生活为主,画的大多是他的子女。他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人”。孩子搬凳子“办小人家”,或者脱下自己的小鞋连同妹妹的新鞋穿在凳子的四只脚上,或者扮作新郎新娘,或者拿着两把蒲扇凑在胯下当自行车骑,这些对丰子恺来说都是极好的材料。这表明丰子恺对生活的热爱。
对待敌人,丰子恺则把漫画作为武器,狠狠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面对日寇的侵略行径,丰子恺满腔怒火,决定用自己的画笔来宣传抗日。他说:“我虽未能真的投笔从戎,但我相信以笔代枪,凭我五寸不烂之笔,努力从事文化宣传,可使民众加深对暴寇之痛恨。”他把日本侵华的无数事件用笔画出,编成一册,以最廉的售价广销各地,使略识文字的中国人都能看懂。
丰子恺也热情讴歌中华民族的精神。一次,他在乡间看见田野中有一棵大树,被人砍伐了大半,只剩下一根主干。那时正值春天,树主干上枝条怒抽,长得枝叶茂盛。其中有的新枝条甚至超过其他大树的顶,仿佛是在为被砍去的“同根枝”争气复仇。他就以此为题材,把这情景画出来,并题上自己所作的一首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
丰子恺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作品崇尚自然,温和含蓄,暗藏机锋。他描绘儿童的世界,表现真情真性;他执著于宗教情怀,流露出超脱淡泊之意,不求功利;他讲究人生的平淡趣味,使他在那个疯狂喧嚣的时代仍能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记录下内心真实的声音。作品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