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千米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阙,所以又被称为“伊阙”,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77年),大规模营建于北魏、唐代,后经历代修建,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千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它还折射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石窟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堪称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是佛教的石刻艺术,然而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却突破了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制了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为研究中国的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龙门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龛是奉先寺、古阳洞、宾阳洞等。其中最显赫最精美的是奉先寺群像和卢舍那石佛,它们充分显示了唐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奉先寺位于洛阳市龙门山南端,建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历时4年竣工。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露天大龛,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佛龛南北宽36米,东西深41米。雕有11尊佛像,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据造像铭载,女皇武则天为建造此寺,“助脂粉钱两万贯”,并亲率朝臣参加了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高鼻大眼、体态端雅,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解放前被美国人勾结我国商人运到美国,现分别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
古阳洞位于洛阳市龙门山南部,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后。它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洞内两壁镌刻有三列佛龛,其拱额和佛像背光精巧富丽,刻品琳琅满目,图案文饰丰富多彩。其供养人像姿态虔诚持重,生动逼真,有动感。洞穴内的造像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所谓“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在此洞穴内,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划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龙门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种重要方法。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龙门石窟的评价为: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