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末唐初著名书法家。他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无所不精,唐张怀瓘《书断》中认为欧阳询“八体尽能”。虞世南也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鹊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后,他更是人书俱老,书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高,他的楷书笔力险劲,结构独特,后人称为“欧体”。他的楷书源于汉隶,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谨的程式,骨气劲峭;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最便于初学。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中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他的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最有名,被称为“唐楷第一”。《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年),24行,每行49字。此碑用笔方整,能干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这是欧阳询的代表作,学欧书的人多以此碑为范本。
欧阳询的行楷书以《仲尼梦奠帖》、《张翰思鲈贴》等最为著名。其中《张翰思鲈帖》与他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
在书法理论上,欧阳询也有很大贡献,他所创的“欧阳询八诀”,具有独到的见解,其“八诀”为:(点)要像从高峰坠下的石头;(横戈)要像长空中的新月;(横)要像千里的阵云;(竖)要像活了一万年的枯藤;(竖戈)要像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要像万钧重的弩将要发动;(撇)要像用利剑斩断的犀象角牙;(捺)则要一波三过笔。这八种方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