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27

第27章 懦子膝下蹲(3)

1997年4月,深圳某小学在仙湖搞野炊,孩子们兴奋极了。8人一组,锅碗瓢盆、米面菜肴、油盐酱醋,准备齐全。野炊开始了,先是用木炭生火,然后煮饭炒菜。不一会儿,炊烟袅袅,热火朝天。透过弥漫的烟雾,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小组的“厨房大佬”都是最调皮的“差生”,他们熟练地挥舞着锅铲,不一会儿一盘盘色艳艳、香喷喷的菜已经出锅了。其他同学只好充当美食家,一个个围着菜锅,抡着筷子东品品,西尝尝。个别全是“好生”组成的小组可惨了,他们连火都没生起来。急得哇哇直叫。在学校里,老师喜欢那些遵守纪律、学习认真的好学生,可是走出校门,老师的观念往往会发生某些微妙的变化,他们往往更信任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强。

1997年6月4日的《深圳特区报》报道了这样一件怪事:有位家长要去广州出差两天,做好了饭菜放到冰箱里,要他们上中学的女儿这两天自己煮饭吃,并且走之前反复教她开煤气炉。可是父母回来后,孩子直叫饿得发昏,家长在纳闷之余,打开冰箱,只见饭菜未动,原来是不会开煤气的开关。这孩子的智力痴呆吗?绝不是。她的学习成绩优良,只是在动手操作能力上表现为“弱智”。

究其原因,一是我国传统考试中重智力,轻操作,与动手操作能力有关的开发活动如手工劳动、劳动技能课尚未纳入教学体系;二是家长有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成绩,轻操作,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活儿都不让孩子干;三是独生子女娇气十足,以不善家务为荣。于是造就了一些“学习天才”,“生活傻瓜”。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反映了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偏差。

新的学习观在谈到人才智商时,提出了聪明Ⅰ(学书本的能力)和聪明Ⅱ(实践能力)两个概念,并由此得出以下两组公式:

书本知识+认识能力=聪明Ⅰ

实践知识+实践能力=聪明Ⅱ

书本知识+实践知识=比较完全的知识

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比较完全的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在人的认识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表现为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达和思维的发展,既能极大地提高人的智力,同时也是青少年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最重要基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在智力学习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动手操作方面却远远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许多大科学、发明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动手操作。正由于他们自少年时代起就培养了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一旦形成设想,很快就可以通过动手把设想变成现实。孩子们都知道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三只板凳”的故事。小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在手工制作上常常表现得很笨拙,因而受到同学的嘲笑。有一次,老师布置同学们做一件手工。同学们都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用碎布片缝制的可爱的洋娃娃、用彩泥捏成的调皮的小狗,小爱因斯坦拿出自己制作的小板凳放在老师面前,老师差点笑出声来,说:“世界上没有比这更难看的小板凳了。”小爱因斯天真地说:“这是我做的第三只小板凳,虽然很难看,可总比前两次做的这两只要好看好了呀!”正是爱因斯坦小时候在手工制作方面的勤奋和坚持不懈,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儿童是喜欢活动的,家长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小孩子都喜欢玩泥巴、堆沙子,好像其中有无穷的乐趣,大人往往觉得脏而限制孩子。其实,孩子从中学到的东西可重要呢!

1990年8月在成都联合举行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湖南桃江县三堂街镇小学六年级学生胡勇制作的“镶嵌玻璃注钉钳”获得了一等奖。

胡勇的爸爸是修理无线电的,妈妈是缝纫工人。小时候,他常倚偎在爸爸妈妈身边,好奇地问这问那。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地给予解答,注意培养他学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使他逐渐养成了受动脑筋和喜欢“小制作”的好习惯,日常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他就积极思考用什么方法或工具来解决。晚上有时停电,他找来旧电池,安装了一盏小台灯。铅笔汲完墨水瓶盖中取出时,下部沾满墨水,容易弄脏手和课本,他就在墨水瓶盖上钻了一个孔,盖下面加一块海绵,汲墨水时不开瓶盖,从孔中插入,取出笔时,海绵便将笔杆上的墨水擦得干干净净。

有一天,他协助老师给学校广播站的窗户装玻璃,用铁锤敲固定玻璃的铁钉时,很容易打伤手和打碎玻璃,他把这件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第二天,他路过镇供销社一座新建的大楼,正好碰上正在给大楼安装窗户玻璃的师傅不慎打碎了玻璃,铁锤落下来,差点砸着行人。他就这样产生了一个念头:非发明一个在职安装玻璃时能代替铁锤的工具不可!他走路想,吃饭想,睡觉也想。忽然,桌上的钉书机给了他启发。他立即找来钳子和木条,用钳口夹住木条和垂直的铁钉,用力一按,铁钉被稳稳地压进了木条。他高兴得跳起来,“镶嵌玻璃注钉钳”的雏形在他面前出现了!他把想法告诉小学科技辅导员胡老师,得到了胡老师的热情赞赏,暑假里,胡老师带着他来到镇五金厂请工人师傅帮忙,终于制出了“镶嵌玻璃注钉钳”。后几经改进,使之不仅能注钉,还能拔钉和剪钉,终于捧回了全国大奖。

大发明都是从小制作开始的。注意培养孩子的动的能力,使孩子手脑并用,有利于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再谈发掘效应

有一句名言大家都非常熟悉: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孩子身上不是缺少优点,而是父母缺少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

每一个望子成功的家长都必须具备一双善于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并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孩子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

你希望你的孩子在哪方面发展,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在这方面抓住他的优点,找出他的闪光点,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孩子找到“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

但在现实教育中,父母往往被孩子的考试分数蒙住了双眼,一旦发现孩子的分数不理想,就如临大敌,坐卧不安,如果孩子的分数总不理想,父母就会失去信心。

其实,学习成绩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孩子成绩差未必将来没出息。美国畅销书作家斯坦丁博士对733位百万富翁进行调查,从他们的成功因素中,总结出30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素。

在上学时“学习成绩最好”一项居然排在第30位,最末。

爱迪生、达尔文、瓦特、爱因斯坦、丘吉尔等杰出人物,在上小学时,都曾经是成绩差的学生。

有一位家长说:

“我的儿子今年读小学六年级了。从小学开始,他的成绩没有好过。考的最好一次恐怕也是要倒数排名了。为了教育他,我费尽了心,磨破了嘴,一次又一次地为他请家庭教师。儿子看起来挺懂事,愿读书,也有礼貌,但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学校老师也曾为他操了很多心,日子久了,不见他进步,也就放弃了。我知道儿子智商欠佳,总想多帮助他,但现在我也失去信心了。”

对于孩子成绩的好坏,我们可以作多方面的分析,大多是以下原因——

(1)、智商较低;

(2)、智力发展缓慢,属晚熟型;

(3)、学习方法不当;

(4)、原来基础较差;

(5)、缺乏毅力;

(6)、对学习缺乏兴趣;

(7)、信心不足;

(8)、学习态度不端正;

大多数学习差的学生并非智商太低。即使智商低,只要非智力因素良好,亦即情商不低,同样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退一步讲,即使学习成绩不好,将来在工作上也可以取得较好成绩。

在此,作者奉劝父母们,不要太相信什么智商测试。

在美国,有一位名叫伊特的教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批年龄、经历都相似,都没有任何经商经验的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成绩好的,一组是成绩差的。伊特给他们每人一百美元,让他们一学期内到任何一个证券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

结果发现:学习好的的学生几乎赔尽,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却大都赚了钱。

可见,学习成绩差,未必是智商有问题,不仅如此,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还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讲:

“……后进生刚入学的时候,学习英语单词,学正负数加减法,不是还得过60多分吗?他们拿着及格的卷子,满心高兴,想继续进步,不料课程越来越难,统编教材不给后进生留喘息余地。”

“半年以后考试,变成50分,又过半年是40分,再升级便是30分。不断接受失败的考验,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每天上班都尝试失败,一次也没胜利过,我们心里是啥滋味?可我们的后进生呢?面对屡考屡败的困难局面,却能够屡败屡考,日久天长,磨练出来的是多么顽强的抗挫折能力!”

“每天这么苦,这么累,不断失败,没人同情,没人理解,相反的,得到最好的还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低层次人人嘲笑和挖苦。”

“他们这么苦,这么难,每天早晨吃完了饭,背上了书包,却仍旧能朝着这个又苦又累,没人理解同情,还不断得到批评的学校走来,到了学校,见到往日批评他们的老师,后进生们一般都笑一笑,想想看,这是多么开阔的胸怀!”

“20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感到大部分后进生同学心地都很善良,待人诚恳,真挚,心直口快,胸怀也开阔。我到全国各地谈这一认识,30个省、市、直治区的老师都有同感。”

“后进生单从对付考试这点上,是差一些,但他们顽强的意志,抗挫折的能力,他们开阔的心胸却常常超过许多考试尖子。”

因此,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去发现智力上和非智力上的优势,使之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和抵抗的能力。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前途有信心,只要孩子对自己抱有希望,那么,孩子永远是有希望的。作为父母如何发现孩子的优势呢?

第一:父母要相信孩子有他自己的优势。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人逻辑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形象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不善于融会贯通,有的人虽然记忆力差,但能记住重要的信息,并且精于思考;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

第二:要求父母必须独具慧眼,把握孩子的“精神增长点”。

父母看不到孩子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孩子失去信心,这是许多父母容易犯下的大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增长点”。称职的父母必须独具慧眼,把握孩子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增长点”。

要有平等意识(平等地对待孩子)

人与人之间,经常需要思想上、感情上的平等交流,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也都有这种渴求。

要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而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一个3岁的小女孩很愿意与隔壁邻居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讲,而不愿意与自己的父亲讲,原因在于,这位叔叔跟她讲话时是蹲着的,与她一样高,她学得自己受到了对方的尊重,他们的关系是平起平坐的,而爸爸跟她讲话时,是居高临下的,无论站着,坐着都比她高。父母如与孩子谈话时是居高临下,孩子就会感到一种压迫感,心里话就不愿意跟父母讲,而父母这时能蹲下,跟孩子是平起平坐,孩子就一下拉近了与父母的距离,心里话便愿意向父母倾述。

其次,父母跟孩子讲话应该是协商式的,要和颜悦色,避免用命令、训导式的口气。有些父母就是平时对朝夕相处的孩子,虽倾心关爱,但与其谈话的内容仍离不开“训导”这根轴心。在某市一份叫小学生回答的问卷题中,在回答“妈妈每天对你说什么”这道题时,绝大多数孩子的回答是:今天在校乖吗?功课做完了吗?

这对孩子不公。孩子需要适时训导,但需要的并非只有这些,父母、老师在孩子面前,是长者形象,孩子要尊敬师长,但现实中尊重孩子的师长并不太多。这种单向的爱,无形中使孩子永远处在附属地位,这种“问答式”的谈话渐渐形成了彼此间思想上的代沟,而一些家长却误把孩子“缺少思想见解”当作“乖”,这难道不令人担忧吗?

为什么父母就不能与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互尊互爱呢?为什么大人不能与孩子“一般见识”呢?为什么我们有困难时,就不能得到孩子的关心和帮助呢?这是因为有些父母为孩子尽义务的思想太少,而做家长的权利思想太多,所以鲁迅说“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应有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史蒂文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家长舍得拿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

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关心和教育,他们更需要友谊和尊重。当我们像面对知心朋友一样,向孩子请教一个问题,与孩子商量决定一件事时,可以想象他一定是非常兴奋的。因为他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他尝到了平等相处的甜头。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伙伴、交心的朋友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教育专家就是这样处理他和孩子的关系的。他说,他和儿子的关系:10%是父亲;90%是朋友,儿子可以常常拍父母的肩。正因为他和儿子经常有着朋友式的交谈和沟通,儿子成了重点中学的高材生。这位专家说,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家长只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沟通,才会对孩子有影响力。

给孩子活动空间(认可并尊重孩子应有的权力)

中国的父母因长期受封建社会儿童观的影响,常常无视儿童应有的权利,因而经常发生一些侵犯儿童权利的事情。因此,要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父母首先要从内心认可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切实尊重孩子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