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29

第29章 懦子膝下蹲(5)

在当今的社会,子女教育父母的现象就更普遍了。比如,子女向父母提出批评、建议,父母接受了,是“教育”活动;父母不接受,也不能否认子女是在“教育”父母。只要是为了转变别人的思想、增进知识,而施加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都应当视为“教育”。特别是现代社会,新事物、新知识、新思路、新观念层出不穷,少年儿童思想活跃、反映敏捷,不保守,感受能力强,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思路、新观念。做父母的虽然也能接受,但往往要比他们慢“半拍”或晚“一步”。子女向做父母的介绍新事物、传授新知识、宣传新思想、传播新观念,不论父辈是否接受,都应当承认这是子女在“教育”父辈。

如果说过去由于封建家长制思想作怪,家长以为自己有特权,比子女要“高一等”,即使子女说得对也不能接受,接受了也不承认是“接受了子女的教育”。那末,在现代社会,家长和子女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子女说得对,家长就没有理由拒绝。况且,做父母的必须明白,我们的年龄比子女在,经历比子女长,经验比子女丰富。但真理不见得都在父母手里,有时也在子女一边,经验比子女丰富。但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谁说得对,有道理,就可以按照谁的意见去做。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指出:有的父母怕“接受子女的教育”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子女会更不听从自己的教导。其实不会,恰恰相反,父母能虚心听取、接受子女的“教育”,会更进一步提高父母的威信。常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父母能放下架子,认真听取、虚心接受子女的规劝,他们会更加尊重父母。父母听取、接受子女的劝告,能平等地讨论问题就等于在父母子女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必定大大改善父母子女的关系,密切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建立一种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同时也会增强子女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子女会更加谨慎自己的言行,严于律己,自觉地按照父母所期望的那样要求自己。对“施教者”来说,教育别人的过程,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所以说,父母接受子女的教育,也有利于教育子女。

愿天下父母记住一句话:孩子渴求平等,请不要对他们说“这里没有你说话的地方”。

学会共处

世纪“越来越小”,“地球村”的概念已经普遍进入人们的意识。“共处”在这种前提下就尤其显得重要。共处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了就不足为怪。

全世界人民互相关心、合作,共同生活是共处原则的要义所在。从原始社会的群猎现象,到“神农之世”的“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一直到当代社会的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多方位交流与使用,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人类的合作史。

有个聪明的老人,在他临终前聚拢他所有的孩子,他先拿出一根筷子让他们把它折断,筷子很容易地断了;他又拿出一把筷子让他们折,结果没人能折断。这就是为什么要团结、合作的最浅显易懂的例子。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团结合作能让人类文明更飞速地发展,让人类的生存能力在自然面前更强大;对于个人来说,团结合作能弥补能力不足、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并助你成功。

要学会共处,就必须掌握共处的几个原则:

(1)平等

《人民日报》一位驻南非的记者曾带儿子去黑人最集中的居住区,儿子非常恐惧。在目前多元化的社会里,学会发现他人、接纳他人是学会共处的前提。不管你的皮肤是什么颜色,不管你的职业是大学教授还是田间的农民,每个人都得被欣赏、被尊重。

(2)互利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得最高。当你帮助一个人爬上了一棵果树,你也就吃到了果子。我们的民间俗语“吃小亏,占大便宜”正是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千万不要斤斤计较。

(3)热情

虽然“地球村”拉近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心与心却被冷漠筑起的高墙围困。我们也会年老,我们也会在一个始料不及的时间和地点病倒,那时,唯有热情能让我们对人类、对生活充满希望。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最有力量的人并不是最有知识的人,而是生命健康、有学习技巧、有做事能力,并且懂得与人共处的人。

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孩子的“牛脾气”)

“我的儿了小时很可爱,很逗人喜欢。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脾气。脾气一来,九头牛也拉不转。他只要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哭闹,打滚,扔东西,毁物品,甚至自毁——用头撞墙,用手拍打自己的脑袋。他爸火爆性格,他一闹,他爸就打。你越打,他越犟,一点也不示弱。眼看就要出人命,我只好央求他爸息怒,把他爸拉开,然后千方百计满足儿子的要求。我成了空心饼,两面挨烙。他爸埋怨,儿子也不领情……”这是一位妇女伤心的倾诉。

【实例分析】

孩子学会发脾气,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孩子开始有了独立的愿望,萌生了自我意识。他们不愿事事受父母管束,对父母包办或摆布产生反感。当大人不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把内心的不满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另外,孩子刚刚具备一些初步的简单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对偌大世界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还不能理解,他们要独立,然而自己又做不好,此时也会因达不到目的着急发脾气。

二是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有些事情他们还说不清,因此在大人坚持要他做不愿做的事时,或大人坚持不能允诺他们的要求时,就会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感情。

【父母对策】

先别理他,离开他,等他发了一顿脾气后,他便会觉得没趣,自然也会变得安静些,这时,你可对他说:“我相信你已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希望以后有努力控制一下自己,无论是怎样令你生气的事。”

你必须言行一致,坚持原则。

当事情平静之后,你和孩子和睦相处时,你对他说:“每当你想发脾气时,你可以进自己的房间,而且,你的心情不好,我可以理解。但当我要你做事的时候,我希望你不要过于恼火。所以,我们必须一起来认真讨论并解决好这个问题。”

如果这个积极的方法无济于事,那么,在他下次发脾气时,你必须以一种非常热情而又坚决的口气对他说:“我总是想尽量帮助你,使你能够毫无怨言地遵循规则。但从现在起,每当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时候,我就得把你关在屋里,直到你安静为止。”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发脾气,你的选择是明确而又有限的:必须立即把他带离饭馆或商场,在一个人少的地方,向他重申你对他的规定,直到他肯克制自己,否则大家都回家。如果到了里面,又故伎重演,你就立即回家,并按上述方法去做。重要的是,你要告诉他,你会立即带他离开他大发脾气让你尴尬不安的地方。

这样,他就会马上意识到用这种发脾气的方法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无论他怎样大发脾气,坚持你的原则,才会使他的行为有所收敛。当然,你自己心里也要有准备,因为执行这些计划可能会耽误你正在做的事,如吃不完饭,买不好东西,看不成电影等,你这样做就表明:他绝不可能摆布你的。

常常鼓励孩子(孩子希望听到说“很好!”)

我国著名大师郑渊洁曾在中央电视台的“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节目中,讲述过他童年时期一桩难忘的事:他在小学学习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不太好,有一次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他站在讲台前面对大家说“我是班上最笨的孩子”,这件事严惩伤害了小渊洁稚嫩的心灵。郑渊洁回到家中十分沮丧地向父亲讲述了这件事。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父亲听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立即对他说:“你一点儿也不笨呀,瞧你故事讲得多么好!”听到这话,小渊洁低垂的头慢慢抬了起来。后来,郑渊洁终于成为给全国小朋友带来智慧和欢乐的故事大王。

父母对孩子的常识和心理保护非常重要,它能抚平孩子心灵的创伤,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建立起自尊、自信和自强的心理,促使孩子抬起头走路。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和解放孩子。

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常识孩子。没有常识就没有教育。

但有些父母有时不是用常识的目光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去找孩子的毛病,正像古人批评吹毛求疵。更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他们几乎成了《渔夫和金鱼》里贪婪的老太婆,对自己孩子的表现总也不知足。

有一个小学生曾经委屈地对“知心姐姐”说:“我从来没有当过干部,好不容易当上了小队长,乐得屁颠屁颠的。回家跟妈妈说,可我妈不但没夸我几句,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可吹的?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可她哪知道,我当上小队长有多么不容易!”

一个刚上任的中队长对“知心姐姐”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高兴。回家跟妈妈一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长的候选人有你吗?’您说,我妈多不知足!”

正如“知心姐姐”所说,这些妈妈太难为孩子了。其实,没必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自己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常识。

学会常识孩子,特别要注意别说孩子“笨”。辽宁省实验小学校长顾贞珍立下个规矩:教师不准说学生笨。教师又照比给家长立了个规矩:家长不能说孩子笨。

这“规矩”立得好:因为小孩子自我评价能力很低,往往将父母或教师的评价视为正确,有一种盲目认同感。于是,被说成“笨”的孩子朦胧地认为自己笨,以为自己就是榆木疙瘩。

随便给孩子戴上一顶“笨”的帽子,将孩子箍得紧紧的,压抑了孩子的天真烂漫,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一个孩子本来很羞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大声叫了一位奶奶,碰巧这位奶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从那以后,她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这孩子特别大方,喜欢和人打招呼。他母亲也跟着这样说。不久,这孩子彻底变了样,遇到熟人,老远就礼貌地打招呼。

一位小学生正在写作业,碰到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对妈妈说:“这道题我不会做。”妈妈说:“再动动脑筋,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你!”过了一会儿,孩子告诉妈妈,“我想出来了。”这位妈妈马上说:“我就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只有当家长变得高明了,尤其是学会常识孩子,孩子才会聪明起来。因此,学会常识应当成为每个家长的座右铭。

周弘先生是南京某机床厂的普通技术员,他的女儿周婷婷幼时因病失聪,3岁半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周弘不断用赞赏和鼓励去激发婷婷的潜能,终于使她开口说话并能上台演讲。在周弘的不懈努力下,婷婷6岁认得2000多字,7岁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考入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1997年5月婷婷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受江总书记的接见。

周弘认为,自己育女成材,取得成功方法也只有一句话“我看你行!”他把自己的教育方法称为“赞赏——成功”教育法,而这一方法的形成直接受到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的观点的影响。铃木认为世上最难学的语言,而每个智力健全的孩子都会说一口地道的方言,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孩子呀呀学语时父母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不经意地激发的结果。幼儿时孩子都把求知当成最美好、最有趣的事。

周弘先生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幼小的生命,爱惜生命的第一项内容。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您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没有常识就没有教育,常识可以导致成功。